高雅艺术接地气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shui8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高雅艺术,人们通常会想到阳春白雪;而谈
  到群众文化,则很容易和下里巴人联系在一起。让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展所长,有机结合,是许多艺术工作者所努力探求的。由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鄞州区联手打造的大型音乐诗画《鄞地九歌》,让高雅艺术接地气,让群众文化上殿堂,在这方面进行了可贵的艺术探索。
  一、为地区量身定做
  音乐诗画《鄞地九歌》是专门为鄞州量身定做的。据了解,编导者在进行创作时,对鄞州地区进行了多次采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梳理,发现鄞州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历史悠久,设县已有两千多年;二是教育非常发达,在古代曾培养出1184名进士,在近现代,一个小小的童村就培养出70多名教授,其中不乏像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的童第周这样的世界著名科学家;三是鄞州人热爱家乡,不惜一切保家卫国。从南宋抗击金兵到明末清初张苍水起兵抗清,再到鸦片战争400将士血战英军,还有数百年的抗倭荡寇,鄞地可谓自古多豪杰,舍生取义铁骨铮铮;四是敢闯天下,敢为天下先。从明万历年间形成的宁波帮,到改革开放崛起的农民企业家群,从创立亨得利、同仁堂等名牌,到形成产业集群,都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五是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梁祝文化之乡;六是有地域风俗习惯,比如中秋节不过十五过十六;七是佛教文化发达,有天童寺、阿育王寺,又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之地;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等等。总之在一片古老的土地上肯定会找出许多特点。但选择什么素材入戏,就需要编导者独具慧眼了。
  《鄞地九歌》设置了九个篇章。其中秦置县,表现鄞地设县,民众渴望和平的情形;唐治水,讲述修建它山堰打血桩的传说;宋兴学,介绍王安石在鄞县当县令,寻访五先生办学、开启千年文脉的故事;千年梁祝,表现在鄞地流传的梁祝故事,配以独具魅力的马灯调和十里红妆舞蹈表演,具有悲喜交加的艺术效果;热血家国,展现了书生将军张苍水率众抗清的悲壮历程;宁波商帮,以情景再现方式,形象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商帮;贝母花开,讴歌了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的鄞江区委书记李敏;农民创世纪,讲述了鄞州农民敢为天下先,创立世界著名品牌,创造新世纪的故事;蝶变新鄞州,全面展示当代鄞州的崭新风貌。
  九个篇章中,属于古代部分的为4个,秦置县、唐治水、宋兴学、热血家国;抗战时期的1个,贝母花开;当代的2个,农民创世纪、蝶变新鄞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1个,千年梁祝;带有宁波地域符号的1个,宁波商帮。这样的枝状结构,突出了鄞州的历史文脉,强调了当代神韵,同时表现了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商业文化,全面而形象地展示出鄞州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当代亮丽风貌,显示出编导者的独具匠心。
  二、艺术形式不拘一格
  节目开始,宁波走书演员上台,开口演唱:“风云滚滚两千年,沧海桑田日月异。若问九歌唱什么,鄞地万物尽灵气……”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美唱腔顿时穿越历史,将观众带入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接下来,演员们用歌剧的艺术形式来表演了九个篇章。一场场下来,激荡人心的音乐旋律,大气磅礴的歌唱对白,苍凉浑厚的宁波走书,活泼欢快的风情舞蹈,曲调缠绵的越风古韵,轮番交替,纷至沓来,形成了《鄞地九歌》多种艺术形式交相辉映、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
  在以往的舞台剧目中,我们很少看到如此众多的艺术表演形式汇聚一堂的情形,一般都是单一或以一种为主的,歌剧就是歌剧,戏曲就是戏曲,舞蹈就是舞蹈。《鄞地九歌》是以歌剧作为主要表演形式中将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化为表演元素,增强整台节目的艺术张力,是《鄞地九歌》所做艺术探索的第二个明显特点。
  第一是每一篇章有一个音乐主题,紧扣内容,在10至15分钟的篇章长度内反复出现,形成本篇章的音乐主题语言。在观众审美心理还未出现疲劳状态时,便转入下一个篇章,由新的音乐主题代替。这种板块式的结构,使观众能够始终保持新鲜感,避免产生累的感觉。艺术作品的欣赏性越强,越能激发人的欣赏情感,大脑感官因此而激动,让欣赏者真正体验和享受到艺术欣赏过程中的愉悦之美和感悟之美。《鄞地九歌》将观众牢牢钉在了座位上,在长达近两个小时的演出中,观众随着剧情同喜同悲。
  第二是以开放式的戏剧结构,与多种艺术形式形成柔性对接。歌剧的音乐与表演有成熟的模式。在《鄞地九歌》中,编导者在进行多种艺术形式对接时,并没有破坏各自的特征,进行的是整体对接。换句话说,就是设计出开放式的戏剧结构,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能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把《鄞地九歌》比作是一棵树,把艺术形式比作果实,那么这棵树上就结出了不同的果实,而且每颗果实都保持了自己独有的味道。
  第三是选用艺术形式,以恰当为准。《鄞地九歌》是作为文化部主办的“大地情深”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城市群众文化进京展演剧目,这就要求剧目必须要有地域特点,要有群众参与性。编导者安排了宁波走书、马灯调、十里红妆舞蹈、越剧等表演,参加表演者全部是当地业余剧团演员。他们的参与并不是以专业水平见长,也不需要讲究难度,不拘一格,恰当就好。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的领导在观看完演出后,对《鄞地九歌》赞不绝口,认为将高雅艺术与民间艺术相结合,专业演员携手群众演员,用恰当的艺术形式共同搭建艺术作品与群众文化融合的有益平台,对促进群众文化,丰富艺术表演,繁荣创作,都将产生推动作用。
  三、同台异场各展所长
  《鄞地九歌》是由中央歌剧院歌剧团、合唱团、交响乐团和舞台美术制作中心的350名艺术家,与来自鄞州区文化馆星光艺术团、民间艺人和群众演员一起联袂呈现的。以往专业演员与业余演员同台演出,因为水平上的差异,总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而这部剧却让人感觉不到水平上的差异,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编导者将专业演员和业余演员进行了错场安排,使他们同台异场,各展所长。必须由专业演员来演的部分,就全部是专业演员,比如主要场次的演唱表演,都是中央歌剧院的演员;是业余演员,就全部安排业余演员,比如宁波走书、马灯调、十里红妆舞蹈、越剧等表演,都是鄞州区星光艺术团的业余演员或者民间艺人。在表演时避免出现混搭现象,没有给观众提供比较的机会,因而就不会造成欣赏心理上的落差。这对演出效果至关重要。
  此番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鄞州区的合作——由一个基层区县单位委约国家级歌剧院量身定做一部歌剧作品,可谓是首吃螃蟹之举。以前往往是由国家级歌剧院委约作曲家、词作家创作新歌剧,创作的需求来自于歌剧院的自主需求。这样的合作不但为歌剧创排寻找到新的投资渠道,也为歌剧创作内容的本土化方向,寻找到新的无限广阔的内容资源。聚焦基层,聚焦区域文化,聚焦现实生活,有了如此宽广的平台,艺术家们的创作便可以走出象牙塔,可以有的放矢,可以聚合人气。现实的需求,使得艺术家与火热的生活靠得更近,观众对新的歌剧作品也就有了更多的期待。
  《鄞地九歌》的艺术实践,将高雅艺术与群众文化相结合,不仅使高雅艺术接了地气,而且以综合艺术形式来形象解读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保护和发展民俗、非遗等民间艺术,不能不说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创新,其可贵的艺术探索,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邓小英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其他文献
继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在2008年9月于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音乐人类学专家讲习班”之后,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下称“中心”)又于2008年10月24日、11月13日-14日,分别举行了名为“大音田野工作论坛”和“大音讲堂”(下称“论坛”、“讲堂”)的年度系列学术活动。作为成立不到一年的学术研究实体,“中心”以上世纪末贺绿汀先生“大音传人”的题词为自我期许和追求目标,亦重在对
朝刚教授的《器乐表演技能教学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于2006年1月在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初版后,笔者就一直想写一篇推介之作。之所以一直未及落笔,是觉得既然是一部有关音乐表演技能教学的著作,先在实践中进行一番验证再行“鼓吹”与引荐亦不为晚,于是才有了今天本文的姗姗来迟。反复研读《新论》,联系当下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特别是器乐表演技能教学中的一些现象,笔者从一个器乐学习者和教育者的双重视角,草成此文,
2001年5月6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具有国际声誉和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陈怡凭借管弦乐作品《动势》获得全球金额最高的作曲奖——艾夫斯大奖,评委会对她的评价是“陈怡的作品具有充分说服力的热情、控制、色彩和原创性,她的音乐在持续的紧张度中充满了奇妙的灵活性。”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陈怡近年来佳作不断。本文所介绍的《中国古诗合唱五首》是她1999年创作的无伴奏同声合唱作品。此曲规模不大,
赖广益,祖籍广东乐昌。1928年11月29日赖广益生于广州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双亲病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小广益到处流浪,生活毫无保障,因此,根本不具备任何学习音乐的环境和条件。而那些流落街头的民间艺人的演唱和如火如荼的抗日歌咏活动给了他最初的音乐洗礼:在街头,他听熟了湖广戏曲、凤阳花鼓,还拜一位北方难民为师学唱京戏。从街头宣传抗日的学生那里学会了冼星海的《酸枣刺》和《救亡进行曲》等抗战歌曲。他
13年11月12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无虚席,西安音乐学院合唱团参加第六届“春华秋实”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的作品《陕北风情》合唱音乐会在这里精彩呈现。整场音乐会由六个单元组成,其中,除了男生合唱、女生合唱与混声合唱之外,还巧妙穿插了男女生独唱、无伴奏合唱、中外民间特色乐器伴奏以及舞蹈元素等多种形式,可谓安排精巧、匠心独运。  这次演出由杨力(特邀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与魏征(西安音乐学院)
3月11日,男高音歌唱家、原上海歌剧院院长、艺术指导施鸿鄂同志,因心脏病突发,永远离开了我们……  4月10日下午,上海歌剧院再度回荡他的声音,只是昔日那祥和的音容笑貌,已被定格在圣洁百合花簇拥的黑镜框里。这是他的追思会,他的爱妻朱逢博悲伤地几度哽咽;他的老同事一声声地呼唤“施兄”,念叨着“他是嫁给歌剧的男人”;他的弟子连龙海一阵阵地鼻酸:“我们的老师,教我那么多年,从没收过我一分钱”;现任院长张
2008年10月,我国音乐理论家、教育家茅原先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过了80年风雨历程。  这80年,是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强盛的80年,是中华民族从贫穷落后走向初步繁荣的80年,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崛起的80年。茅原亲历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战争、动乱和社会巨变,他似一颗不屈的小草顽强抗争;他以甘为“铺路石”的精神,勤勉育人,坚韧求道。作为一名新中国的音乐理论工作者,他学习不止、思维不断、
旅美小提琴家吕思清是当今国际乐坛最活跃的中国小提琴家。作为第一位夺得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金奖的东方人,吕思清以他激情洋溢的演奏以及无可比拟的音乐魅力征服了全世界近40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被西方媒体盛赞为一个伟大的天才,一个无与伦比的小提琴家。日前,吕思清接受了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的访问,其间这位足迹遍及世界的演奏家为我们回顾了他学习、生活、演出的独特经历。    王振
伟大的鲁迅当年有一篇名为《论拿来主义》的文章,里面说当一个民族衰弱之时便会被外来事物吓得“抖作一团”,从而实行闭关自守的国策,而一个强盛、有自信心的民族却对外来的科学文化中的优秀者取来为己所用,以丰富自身。这次,国家大剧院将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未完成的杰作《图兰朵》不仅勇敢地将之“拿来”,还由中国作曲家郝维亚将普契尼当年因病去世而未能完成的歌剧结尾部分续成,取得了较好的演出效果。  对于西洋歌剧传
2015年12月5日,由湖北省教育学会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湖北教育》杂志、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论坛”在黄州举行。论坛旨在通过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的理论研讨和信息交流,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学校乃至区域普通高中教育事业发展。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的袁桂林教授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的国际视野》为题作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