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安康是他一生的责任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llTang0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香港《壹周刊》曾經在头版报道过“陈奕迅千里救父”的故事。报道称,陈奕迅之父因患肝病,腹腔积水严重,曾一度昏迷,病情危笃,在北京东直门附近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秘密返港。
  “这家医院以中医治肝闻名”,被《壹周刊》如此点评的,正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而其中的主治医师,则是现任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的叶永安教授。
  这篇报道会为他带来多大影响,叶永安教授没有想过。此时此刻,坐在笔者面前的他,说的最多的只是身为医者与生俱来需要具备的责任。
  一辈子的事业
  “我的个人经历比较简单。”叶永安教授说,“比我年长的,还经历过上山下乡,我就是从学校到学校。”
  叶永安,出生于1963年。他的少年时代,流行着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原本也和小伙伴们一样对理工科有着很高的预期。然而,不早不晚,恰恰就是在高考时,他病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影响了他的临场发挥,扭转了他一生的命运。而后,他的本科专业成了中医。
  “刚开始没有心理准备,也曾一度感到无奈,但无论如何,要好好学习的念头一直未改变,一直到大三时才真正(对中医)感兴趣。”大三那年,叶永安开始临床实习,看到原本枯燥的中医理论能够在病人身上产生“神奇的疗效”,他被震撼了——原来,中医竟然有如此惊人的魅力!叶永安相信,这将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学科,会被老百姓信任和需要,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
  几十年后回头看,这似乎是一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开端。对叶永安来说,如何开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把中医当成终生事业,而他也的确一直在践行这一诺言。
  本科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慢慢的,问题来了。初出茅庐的他,在行医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他自己解决不了,四处求教,也常常无果。自然而然的,他想到了走出去,充实自己。后来,他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开始了自己在东直门医院的医学轨迹。
  “到北京之后,感觉学习环境太好了。名家辈出,有时候困扰了我很久的东西,人家一句话也许就给指点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叶永安感到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在这种环境下,求知如饥似渴的他如鱼得水。获得硕士学位后,因学习期间表现出色,他被选留在东直门医院工作。工作之后,他并未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在职攻读博士,并在2000年被授予中医内科博士学位。出身消化科的他,最擅长肝病治疗,在慢性胃肠疾病、慢乙肝、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前病变、肝癌等疑难病上造诣颇深。“按照惯例,肝病原来就被划分到消化科里。只不过由于部分肝病有传染性的原因,加之中国是肝病大国,因而在我国肝病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建设。在消化科里,肝病是最具挑战性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值得一辈子去钻研。”叶教授说。此时,他目光灼灼,充满对这一专业的激情。
  作为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和主任医师,叶永安教授一直很有方向感。“光做大夫不搞科研就是一个工匠,因为科研可以帮你解决疑难问题和瓶颈问题,提升医疗水平。只做科研不做大夫也不行,因为临床能够发现问题,有了临床,科研才是有源之水。”他说,“我们一边做研究,一边搞临床,一边培养人才。三者相辅相成。这是一种规律。”
  从一位普通医师,到一位管理者,叶永安教授逐渐形成了“医教研同步,医疗在上,同时建设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平台”的风格。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长久的坚持,他的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以后的日子里,他也希望继续做好医疗、科研和管理,再为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培养出一个称得上“中流砥柱”的队伍。
  厚积薄发做研究
  自1989年开始,叶永安教授在国内率先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个层面,开展了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系列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并首次提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于中医“酒癖”范畴,提出酒精性肝病病机核心是“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提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基础。
  谈起自己的事业,叶教授并不认为有什么秘诀,最重要的无非是“积累”。无论在临床、科研,还是教学中,他都精益求精,厚积薄发。
  回想2003年3月初,年仅40岁的他被任命为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但仅在一周之后,对他的考验就接踵而至。北京非典疫情爆发。危难之际,每一位医生都可能要上非典一线,在消化科,叶永安教授以身作则,第一个报了名。此后,“带头”,成了这位新任主任一贯的作风。
  “非典以后,国家对传染病的威胁更加重视起来。”叶永安教授说。作为肝炎高发区,国家非常迫切地需要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可是,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的治疗是国际公认的难题,用他的话说,要攻克下来,不是中医或者西医能够独立完成的。这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规范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被批准执行,叶永安任首席专家。“在中、西医尚不能独立解决的关键问题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手段来进行尝试。”
  此时,非典刚过去一年,叶永安教授再次面临起新的挑战,成为这项“十五”攻关课题的负责人。借此机会,他首次提出并开展针对慢乙肝中医核心证候“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的研究,为突破慢乙肝中医证候规范这一瓶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依照循证医学原则所建立的慢乙肝疗效评价体系,对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专项,涉及到核心电子器件、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也在其中。随着科技改革的进展,“863”等机制均出现了重大改变,唯有当年的重大科技专项东风依旧。“核心技术不能单纯靠引进,事实上用钱买也买不来,只能自己做。”从2008年起,叶教授就作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中医肝病组负责人,起草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国家重大专项中长期规划,进行长线研究。   “慢乙肝的治疗,西药能够控制,但大部分患者终生不能停药,是一种经济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中药能够提高疗效,有可能做到提前停药。这个提前的程度要因个人体质而异,但起码不用再背负一辈子都吃药的恐惧感。”慢性乙肝的特性,注定了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中,叶永安教授以课题负责人、首席专家的身份,逐渐形成了可靠、有效的临床方案。同样是48周疗程,他的方案比西药标准治疗有效率(HBeAg血清学应答率)提高11.78%。按我国现有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推算,预期每年可增加353.4万临床“治愈”者,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期间,他通过6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验证,形成了中医证候及证素诊断两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慢乙肝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了慢乙肝辨证论治体系。
  “沈阳传染病医院、天津传染病医院、福州传染病医院,还有北京的302医院和地坛医院等等,十几家单位都加入了这项研究。”如此庞大的队伍,在外行人看来,这么多单位,近百人的研究队伍,单说要融洽沟通,想想就头疼。叶教授却觉得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标。
  “开始的时候,要西医来接受我们的观点可能不容易,但是看到临床疗效后,他们也觉得很有意思,认为可以做下去。”从提出方案,到达成共识,再到临床实践,这个队伍在不断的循环之中逐渐水乳交融起来。
  “中医西医,存在文化的不同。它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抗。”叶教授说,实际上,中医和西医之间并不像坊间传说的那样“势不两立”。只要为了病人好,大多数医生或者说研究者都是愿意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尤其当他们共同去做一个长期项目时,经历了最初的磨合之后,后期整个团队的默契度很高。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叶永安教授深谙此中真意,从不固步自封。项目中,有一个指标总是做不出来,他四处请教,一位北京大学的医学统计学教授帮他出了个主意,最终利用数学模型,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他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起利用临床数据,共同开发出了“抗乙肝病毒感染治疗动力学模拟程序”软件,为慢乙肝治疗疗效预测、治疗终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一五”课题验收后,到2012年,他又作为课题负责人,继续牵头承担了卫生部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十二五”课题“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并验证HBeAg阳性慢乙肝的疗效优势人群特征,为建立更有针对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探索。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深入开展中。
  以病人为本
  “护肝是一件长时间的事。”这句话,叶永安教授常常挂在嘴边上。
  肝病治疗是一场长期战争,因为这种特性,叶教授有许多老病人。大约七八年前,除夕下午,叶教授正在值班,一个“特殊客人”上门来看望他。原来,此人的父亲曾患肝硬化腹水,在别处治疗了许久都没有效果,几乎24小时都在腹胀的煎熬中度过,痛苦难以言喻。后来,他们找到了叶教授,经过治疗后,病人的“顽固性腹水”得到了缓解。不久之前,这位病人因脑出血去世,留下一份遗嘱,大意是因为叶永安教授的治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里,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嘱咐儿子一定要代表他来感谢叶大夫。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的责任心到位,治疗超出病人的预期,他们就会信任你。”说到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叶永安教授这样说。
  “我父亲于2011年11月发现患肝癌,按西医说法只有3~6个月的生存时间。我们很着急,从外地来到北京辗转好几个医院求医,都说无法治疗。正当我们走投无路时,经人推荐来请叶永安老师看病。没想到叶教授很有信心,接受了父亲。进行了扶正祛邪,保肝养肝,抑制肿瘤的治疗。叶教授还帮助推荐我们做了手术,经精心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并好转,至今已一年零八个月了。这创造了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四个月前,父亲突发危症,生命垂危 。胆红素高达250, 谷草转氨酶更是高达500。经叶教授精心治疗,奇迹又发生了,现胆红素已大幅下降,转氨酶正常!叶教授又一次挽救了父亲。”
  “好大夫在线”上,这种写给叶永安教授的感谢信很多。曾有一位80高龄,并有中风病史,肝癌、肺癌术后的患者高烧,病情垂危,遍寻西医无果的老先生前往叶永安处诊疗,叶教授根据其身体状况和病史中医辨证施治,在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中药治疗,三天后体温逐渐恢复,两周后出院行动自如;一位40岁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前往叶教授处治疗,半年乙肝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关键指标转阴……
  一次次挽救病人于危急之中,叶永安教授付出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有病人玩笑说,“叶医生经常‘批评’他们”。肝病患者,发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对病人来说,同样是一个考验。有些病人在病痛缓解后,“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吃药,甚至偷偷喝酒。一旦被叶教授知道,他就会“批评”他们,让他们要认真配合治疗,不要犯治疗之大忌。这些善意的“批评”,说得患者心中熨帖,与他的关系愈发和谐。
  叶永安教授的门诊一般安排在周二和周三的下午,前来就诊的患者往往达到五六十人,多的时候甚至超过百人。这样一来,他出诊到晚上七八点钟就成了常事,直到他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来做助手,紧张程度才有所缓解。
  这种对患者切身的关怀还体现在其他的方面。因为门诊结束得晚,有时候,患者就诊之后,医院药房已经下班了。按照常规的做法,还得第二天一早来医院缴费再把药方递进药房。看一回病,要跑好几趟。了解到这种情况,叶永安教授决定安排助手协助解决,如当天交完费来不及到药房收方的,他们代办,病人只要在次日中午或者下午下班时间抽空来把药拿走即可。
  “这样病人就不用一大早火急火燎地跑医院了,尤其是上班族,总迟到也不好。病人能够至少少走一趟,而我们不过是举手之劳。”对于患者的病情和看病的需要,叶教授都能考虑得很周到。
  一年到頭,他的门诊常常会开到腊月二十九,就算在春运里,外地的患者也一样会按时来就诊。一次,患者反映了一个情况:按照一些民间的传统,在医院过年不吉利。腊月二十九的门诊,他们怕赶不回去。对于一个工作繁忙,门诊有时很晚才能结束的医生而言,这听上去似乎并不能称作是理由,叶教授却充分尊重这种文化,为此,他把春节前的门诊时间提前了一两日,方便外地患者往返。
  “以病人为本”,叶永安教授说,这是他的原则,也是他的责任。
其他文献
今年是德国气象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1880—1930)发表大陆漂移学说一百周年。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开启了20世纪地球科学革命的序幕。  60年代初,美国海洋地质学家H.H.赫斯(Harry Hammond Hess,1906—1969)和海洋物理学家R.S.迪茨(Robert S. Dietz,1914—1995)在古地磁学研究的
摘 要:《汉书·王莽传》的编纂特点,是把刻画一个阴谋家如何窃取大权的种种恶劣做法和伪善面孔与总结王莽新朝一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大事这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纪传体史书的要求说,新朝也应该有“本纪”记载大的事件,可是在东汉初,王莽被认为是“篡窃”,不可能立本纪。所以这篇《王莽传》,实则起到人物传记和记载大事的本纪双层作用,这是班固在歷史编纂学上出色创造性的又一成功例证。新朝虽然短祚,但显然不能将它在历史
记忆里,我们的生活几乎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纺织品,它的用途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日常司空见惯的服装、家用装饰等,纺织品正在逐渐向农业、医药等多个新型领域延伸。如今,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技术开发中心主任吴英又将纺织品带入一个新高度——航空航天。  “像我们研发的防护服面料、吸音隔声材料、防寒、防水透湿材料以及导电纤维、防螨纤维、海岛纤维等多种产品,都已经在航空航天、军用、汽车等领域成功得到应用。”吴英说道。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一旦患上呼吸系统疾病,将给病人的健康生活带来很多痛苦。天津市西青医院呼吸内科作为院内重点科室,历经近30年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重点学科。科室主要特色是能够应用胸片、胸部CT、血气分析、肺功能、经皮肺穿刺活检、纤维支气管镜、胸腔细管引流、胸腔闭式引流等技术诊断和治疗呼吸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如: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
这声音爬行在历史深处  融于柴火,焚烧釉泪成斑  ——选自林田《建盏》  这是一场错失了去路、最终却找到归途的千年之梦。被称为“茶之圣器”的建盏,发轫于诗意宋朝,式微于元初成吉思汗的铁蹄,重生于今日纷飞的新丝路花语之中——作为中国八大名瓷之一、黑瓷的代表,它的前世今生,就是一个传奇。  1  1935年6月27日。福建建阳水吉建窑遗址。一位名叫詹姆斯·马歇尔·普拉玛的美国人拾起建盏残片,小心翼翼地
一、大数据的膨胀  近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开始面对由数据的数量、种类和速度剧增所引发的变革浪潮。例如,2011年全球产生的数据量达1.8ZB(即1.8×1012GB),并且预计将每年翻番。这一数据量相当于2000亿部时长2小时的高清电影,一个人要连续看4700万年才能看完。这种现象对企业和政府是立杆见影的,也是无法回避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多种来源的信息汇集至政府机构,政府部门需要继续设法管理
在机体被病毒感染时,体内的趋化因子能诱导被激活的效应T细胞到达被感染的部位。但是,是什么产生了这些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又是怎么召集T细胞的,现在还不清楚。Minsoo Kim及其同事采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中性粒细胞移动过程中会留下长时间持续的、富含趋化因子的轨迹,这些轨迹诱导CD8 T细胞到达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部位起免疫作用。
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科医师可谓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  围术期是指针对需要外科手术疾病的处理过程的一个专业名词,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全段时间,由于疾病在这三个时段的表现、变化和常发生的问题等不尽相同,处理技巧也不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王天龙教授多年从事临床麻醉科的工作,尤其是
摘要:技术搜寻策略选择关系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和可持续发展。论文以知识观、能力观和共演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华为公司的探索性案例分析,探讨技术搜寻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共演关系。研究发现,华为公司的技术搜寻行为与自主创新能力相互促进,协同演化。一方面,随着企业技术搜寻行为的变换,自主创新能力呈现出特定的演化规律;另一方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技术搜寻行为变换产生正向反馈,促进共演过程朝着积极的方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的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星系是宇宙的基本单元,恒星作为星系的主要组分,其吸积盘可诞生能够孕育生命的行星。因此,恒星“形成—演化—死亡”的变化机制即成为揭开宇宙“神秘面纱”的重要“秤杆”。秦胜利就是探索“灿烂星空”的那个人。  由“地下岩石”到“天上星空”  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家经济体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