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群众文化艺术是我国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广泛流传的大众文化,是群众精神一种深层次需求的具体表现,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追求,是协调人际社会的一种集体性活动。本文将主要探讨模特艺术与群众文化的交融与活动策划。
关键词:模特艺术;群众文化;交融;策划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31-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群众文化艺术一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面向社会、由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是提高社会综合素质、促进大众身心健康、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1]。
一、模特——文化传统与现代职业结合的观点
服装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抓住模特职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特点,多角度提升模特职业艺术修养十分重要。著名导演梁晋认为:“我国模特职业虽比西方晚出现一百多年,但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的戏曲、民族舞蹈、古典舞等丰富寶贵的艺术财富,都是模特艺术取之不尽的精华。借鉴中国戏曲、舞蹈中的身段、手式等语言,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模特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模特表演艺术表明,这是由舞蹈演员的灵敏、歌唱演员的隽秀、演奏员的节奏、设计师理念融合在一起的一门艺术。从事模特职业,除了要掌握与模特相关的知识,还应广采多纳模特之外的知识,才可达到情融于“猫步”,“人”“服”二者融合,塑造出不同的着装所表达的不同内在气质。音乐节奏、音乐旋律适应练习,根据音乐自选服装的即兴训练法,从而锻炼了学生塑造动人形象的心理节奏,使音乐、服饰和T台步态得以结合。
模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建立在自己的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对音乐、服装的感知与理解基础上的[2]。模特的每一次登台表演是对既往经历、经验的追寻与调动,对服装内涵的挖掘与体味,对设计理念的张扬与诠释。模特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高峰体验,能否驾驭和把握表演气氛将直接影响演出效果。一名优秀的模特一出现在舞台上就应该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在舞台上寻找高峰体验,驾驭和把握舞台气氛,展示服装的同时也是展示自我的个性。舞台表演艺术说到底就是一种能超水平发挥的本能反应,这种看似本能的反应实际上是对艺术实践的内在体验,是经过理性分析后在心理上的沉积,沉积数日达到一定的深度,其表演就会进入一种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自由境界,举手投足皆成画面。
二、模特艺术与群众文化的交融与活动策划
(一)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群众文化艺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安邦治国、品德修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德重义、道法自然等等的独特文化,追求和谐和美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核心。正是这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熏陶,培育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仁人志士,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血脉延续不断,传承至今。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不断优化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内在要求。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寓教于乐、育德于乐,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体性、娱乐性以及教育作用,不断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内涵,达到培养高尚品质,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情操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呈现诚信友爱、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从而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3]。
(二)模特艺术与群众文化的交融
模特的文化素养是其服装表演质量和发展后劲的隐性因素,它可以使模特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健全的好奇心,它是潜在地发挥着作用。“模特不必接受很高层次的教育,表演本身的艺术技能又不复杂,”这是一种误解,似乎只要个子高,长得漂亮就可以成为一个好模特。尽管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养并不是绝对一致的概念,但是没有进入高等院校的模特,还是要通过其它途径获得必要的知识[4]。
有些文化内容与服装表演职业有直接关系,例如音乐修养、服装设计、养生之道、舞蹈常识、摄影艺术、舞台灯光等,这些都是服装模特职业框架内的知识,模特们不能只是一般的爱好,即使无法精通,也要熟悉。掌握所有细节虽不可能,但也要了解与服装表演有关的内容。如果用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们的水平来要求模特对旋律的理解,肯定不切实际,但是他们要具有把旋律变成造型语言的能力,这并不容易,需要首先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掌握它与服装主题的关联,把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沟通起来,并且明了用什么样的步态和演出感觉才能充分地实现这些要求。
三、结论
总之,模特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享受精神乐趣的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帮助群众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交面与知识面,从而提高认识社会、自我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这个平台很好的开辟了群众学习的空间,使群众在轻松的娱乐中增长文化知识与认知能力,使社会在娱乐中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余艳.群众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价值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1).
[2]张慧军.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科技与企业,2014,(01).
[3]伍英.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J].大众文艺,2014,(01).
[4]姚刚.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2014,(01).
作者简介:
刘静,漯河市群众艺术馆。
关键词:模特艺术;群众文化;交融;策划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31-1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群众文化艺术一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理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面向社会、由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艺术活动,是提高社会综合素质、促进大众身心健康、促进社会文明、社会和谐与进步的重要保障[1]。
一、模特——文化传统与现代职业结合的观点
服装表演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抓住模特职业不断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特点,多角度提升模特职业艺术修养十分重要。著名导演梁晋认为:“我国模特职业虽比西方晚出现一百多年,但我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统的戏曲、民族舞蹈、古典舞等丰富寶贵的艺术财富,都是模特艺术取之不尽的精华。借鉴中国戏曲、舞蹈中的身段、手式等语言,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模特表演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模特表演艺术表明,这是由舞蹈演员的灵敏、歌唱演员的隽秀、演奏员的节奏、设计师理念融合在一起的一门艺术。从事模特职业,除了要掌握与模特相关的知识,还应广采多纳模特之外的知识,才可达到情融于“猫步”,“人”“服”二者融合,塑造出不同的着装所表达的不同内在气质。音乐节奏、音乐旋律适应练习,根据音乐自选服装的即兴训练法,从而锻炼了学生塑造动人形象的心理节奏,使音乐、服饰和T台步态得以结合。
模特的舞台表演艺术是建立在自己的身体语言的表达以及对音乐、服装的感知与理解基础上的[2]。模特的每一次登台表演是对既往经历、经验的追寻与调动,对服装内涵的挖掘与体味,对设计理念的张扬与诠释。模特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高峰体验,能否驾驭和把握表演气氛将直接影响演出效果。一名优秀的模特一出现在舞台上就应该有一种兴奋的感觉,在舞台上寻找高峰体验,驾驭和把握舞台气氛,展示服装的同时也是展示自我的个性。舞台表演艺术说到底就是一种能超水平发挥的本能反应,这种看似本能的反应实际上是对艺术实践的内在体验,是经过理性分析后在心理上的沉积,沉积数日达到一定的深度,其表演就会进入一种收发自如、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自由境界,举手投足皆成画面。
二、模特艺术与群众文化的交融与活动策划
(一)群众文化艺术是社会发展的灵魂
群众文化艺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与行为,它蕴藏着一个民族的灵魂。我国有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安邦治国、品德修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德重义、道法自然等等的独特文化,追求和谐和美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核心。正是这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熏陶,培育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仁人志士,使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血脉延续不断,传承至今。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更需要不断优化文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是和谐社会发展中的内在要求。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寓教于乐、育德于乐,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体性、娱乐性以及教育作用,不断地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内涵,达到培养高尚品质,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情操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呈现诚信友爱、安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从而有力的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3]。
(二)模特艺术与群众文化的交融
模特的文化素养是其服装表演质量和发展后劲的隐性因素,它可以使模特具有开阔的视野和健全的好奇心,它是潜在地发挥着作用。“模特不必接受很高层次的教育,表演本身的艺术技能又不复杂,”这是一种误解,似乎只要个子高,长得漂亮就可以成为一个好模特。尽管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养并不是绝对一致的概念,但是没有进入高等院校的模特,还是要通过其它途径获得必要的知识[4]。
有些文化内容与服装表演职业有直接关系,例如音乐修养、服装设计、养生之道、舞蹈常识、摄影艺术、舞台灯光等,这些都是服装模特职业框架内的知识,模特们不能只是一般的爱好,即使无法精通,也要熟悉。掌握所有细节虽不可能,但也要了解与服装表演有关的内容。如果用歌唱家、作曲家、演奏家们的水平来要求模特对旋律的理解,肯定不切实际,但是他们要具有把旋律变成造型语言的能力,这并不容易,需要首先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掌握它与服装主题的关联,把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沟通起来,并且明了用什么样的步态和演出感觉才能充分地实现这些要求。
三、结论
总之,模特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自我、享受精神乐趣的平台。这个平台有利于帮助群众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活动、扩大社交面与知识面,从而提高认识社会、自我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这个平台很好的开辟了群众学习的空间,使群众在轻松的娱乐中增长文化知识与认知能力,使社会在娱乐中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余艳.群众文化的社会文化功能价值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1).
[2]张慧军.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科技与企业,2014,(01).
[3]伍英.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J].大众文艺,2014,(01).
[4]姚刚.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2014,(01).
作者简介:
刘静,漯河市群众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