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传承——浅论漆艺在当代的生存之道

来源 :艺术时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zm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漆艺制作工序繁复、制作周期漫长,现在还在坚持传统漆艺制作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漆艺作品也在市场难寻踪迹。漆艺作为一项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技艺,有着它独特的文化性与功能性,毋庸置疑地拥有着传承的价值。笔者在本文中,将浅论如何对漆艺进行一定程度的革新,包括通过设计的介入,以及将传统漆艺与产品设计结合的方式,达到创新的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漆艺;传承;设计;创新;产品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8-202-3
  引言
  漆艺这门手艺流传到今天,沉淀了复杂的物质性、功能性与文化性。漆艺,曾经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技艺之一,漆艺材料的来之不易和漆艺作品所呈现出的材质与肌理美感都让人感到惊叹,漫长的等待换来的是摄人心魄的美,这样的愉悦与成就感,只有制漆人才能体会得到,所以制漆是一件让人一旦深入就乐此不疲的事。
  由于漆艺对于创作环境的要求严苛,制作周期漫长,工艺繁复,致使制漆的人越来越少。漆艺的创作、漆文化以及理论的梳理研究更是一场修行,所以现在许多艺术院校并不开设漆艺专业,市场也鲜见漆艺作品。
  漆艺作品,天生就富有一种沉稳的东方气质,端庄大气,深受东方人的喜爱,尤其是在日本,现在还有许多手工艺人在从事传统漆器的制作。在英文中,china原意是瓷器,japan则是指漆器,在西方人眼中,日本便是漆器的代名词。一项生于中国的技艺,却在邻国日本发扬光大,确是让人有些悲伤。柳宗悦曾经说过:“日本是一个享受手工艺的国度。”日本各地都有自己具代表性的手艺,有的已经承袭千年。一件手工艺品,凝结的是匠人的情感与聪慧,展现的是文化与民族灵魂,传统手艺激励着我们思考传统的价值、传承的意义。
  可幸的是,国内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向国人传播传统的价值,并倡导年轻人加入传承传统技艺的行列中来。漆艺是一门艰苦的专业,现在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但是这群年轻人比想象中更坚强,也更有文化使命感。年轻人为漆艺注入了新鲜力量,也为漆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设计的力量
  在传统漆艺渐渐淡出人们生活时,一群具有文化使命感的年轻人果断加入到传承传统的队伍中来。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物力,也是人力,新鲜的想法对于漆艺创新的传承更具有现实意义。将现代设计艺术与传统漆艺结合,不失为保存技艺的方式之一。在讨论将设计思维注入漆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设计的力量。
  设计艺术,是实用艺术。广泛涉及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它以艺术的表现方式使不同的设计品类呈现不同的艺术形态。其本质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这是对于设计较为狭义的解释。从现代更广义的角度看,设计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探索行为,它可以让人换种角度看待生活;它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认知不断觉醒的过程;它是让人们发掘出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里的未知部分,这里“未知部分”包括物质类与非物质类。西方设计在这半个世纪经历了巨大的改变,从物的设计,渐渐进入到非物质设计,总趋势是设计变大了,从而设计的影响也变大了。所以,现代设计不能仅仅谈论物的设计。
  通过设计的介入,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引入消费者视野,并获得成功,不得不提及的范例便是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及其团队所打造的品牌“无印良品”。无印良品从“生活”的概念入手,旨在为消费过剩的社会提供一种新的生活样式,即朴素无华、合理并且舒适的生活样式。在这一品牌概念的引领下,设计师从各种商品的外观样式设计,到店铺形象装饰,再到产品的包装设计,无不贯彻着朴素、拒绝过度消费的理念。
  无印良品现在在中国已有100家门店。进入店铺便可感受到设计师所营造的简单合理并且舒适的生活氛围。原木、陶瓷、玻璃、棉布,都保持着材料本真的色彩与肌理质感,没有多余的描述,一切都以最简洁的式样、最干净单纯的色彩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简洁朴素并拥有坚固耐用的品质,正是“无印良品”要传达给大众的含义。无印良品所传达的理念,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富有知性的人群的认可与支持,正如田中一光在《无印良品考》中提到的:“强调功能而品质又稳定统一的无品牌商品,反倒是种对照,在一个浮躁的环境里更能获得知性群体的认同。”无印良品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通过好设计而得到的必然结果。
  无印良品是展示设计的力量的最佳范例,它从商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开始,通过具体的设计手法,将设计师想表达的内容,准确地赋予到产品的每个细节上,整个无印良品的性格特征由设计的造型和材质感共同构筑而成。最终,一切设计因素共同作用,让无印良品呈现出一种全新的、环保的、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生活模式。这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趋势,必然获得肯定。
  一件普通的生活用品会因为设计的介入变得更加适合使用,更加人性化,并且更加美观;一种旧的生活模式会因为设计的介入变得更加舒适合理。设计的力量无处不在,并且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变得愈加重要。
  将传统技艺与设计结合,很多设计师已经在做了,关键是如何做才能在最大程度保护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让作品富有时代内涵。
  二、漆艺的复兴
  传统漆艺,由于工序繁复,制作周期长,对制作条件要求严苛,在近代百年传统价值大规模倾覆的背景下,已经丧失了往日的鲜活。但是幸运的是依然有股力量,在这条复兴路上,不断努力着。
  任何艺术形式与文化形态的产生都与时代的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漆艺若要复兴,必须融入时代,不论是漆艺技艺本身的革新,还是现代设计的介入,无疑都是让漆艺进入现代语境的途径。
  笔者并不赞同将漆艺技艺本身进行质的改变,笔者曾经在一所学校见过学生在制作漆画,制作过程是将丙烯颜料画在木板上,最后在表面施漆,这种过于简化的处理方式,在笔者看来根本不能称其为漆艺,这种做法只会失去传承的意义。如若要在漆艺技艺本身作革新,可以引进现代的制漆工具与材料,或者做一定程度的过程简化,但是制漆过程不能发生质的改变,否则传承无从谈起。   将现代设计力量注入漆艺,让其参与到漆艺作品的设计制作中,应该是最直接并有效使得漆艺融入时代的方法。通过设计将漆艺作品的视觉表达和文化艺术内涵引入现代语境,从而增加作品的物质、功能与文化附加值。现代人对设计和创新的价值已普遍认可,经过将视觉元素重新整合的漆艺作品,显然比传统漆艺作品更能激发现代人的认知欲望,并以此为契机,引起观众共鸣。
  中国美术学院姜海明老师,便是为数不多的为漆艺“造血”的年轻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非常具有说服力,是现代设计与漆艺结合的典型范例。姜海明老师经常要面临冷门专业从事者都要面临的质疑———迂腐、陈旧,这也是传统漆艺作品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不过,他的作品显然很有辩论力度,单靠“卖相”就能打消观众的诸多疑虑。
  《吃水》是姜海明的毕业作品之一,是一组漆立体装置作品。在视觉上极其轻灵跳跃,完全颠覆了传统漆艺深色暗调的“沉稳重量感”。《吃水》的灵感来源于随处可见的水滴,水滴是最有力量的元素,在不同天气、不同光线下传达着不同色彩的显像和微妙的美丽。他采用的传统的脱胎工艺,以及大漆、麻布、瓦灰这些天然材质,则比更多现代手法更有优势去表现光泽透明的水滴,并有种化学方法取代不了的、难以言喻的悠远、天然。
  《吃水》的艺术语言其实很当代,在创作时,姜海明引入了大量现代设计语言,器形与色彩等视觉元素均颠覆传统,只是表现技法十分古老,它们混合出了一种很东方的现代感,实则很特别。
  千年前的漆艺匠人,在反复不断的实验中获得“手感”和“语感”,让工艺与艺术取得了精彩的平衡。但是现代漆艺并不能满足于此,要从容不迫地演绎漆艺的两方面价值,还需要充满现代寓意的画面雕琢。
  三、漆艺与产品设计的结合
  漆艺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可以选择不同的载体,这是漆艺与其他传统工艺相比所具有的优势。漆艺可以在木胎、塑料胎、瓷胎等材料上进行,而这些材料本身可塑性非常强,并且种类繁多,这就表明漆艺可以出现在任何以这些原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表面。
  前几年笔者在成都宽窄巷子里见过通过设计介入的羌绣设计品———羌绣计划。各种色彩绚丽、手工精美的羌绣改变了原有载体,出现在皮制笔记本、钱包、首饰盒、包袋的表皮。通过介绍得知,这些精美的绣品均出自汶川地震灾区的羌族妇女之手,这个设计产品也是5.12地震震后重建项目之一。传统羌绣一般都以羌族服饰为载体,但是设计思维的介入将原生态艺术置入现代语境,改变载体后,羌绣实现了华丽转身。其实羌绣本身就具有繁复又富有层次感的肌理、惊艳的色彩组合、抽象而夸张的图案造型,这些特质都可以为产品带来丰富的艺术装饰语言。
  大部分漆艺梳都保持了木材原色,为的是展现材料本身的肌理质感美,各种木料拥有不同的纹理与色泽。梳子的造型设计也十分考究,采用了合木工艺,并且加入了大量弧形、波浪形、流线形、鱼形等形态造型元素,让一把梳子犹如女性的身体般富有曲线美。各种类型与主题的漆艺图案,点缀于木梳表面,画龙点睛。漆艺的光润古典,与木器的肌理纹理相映成趣,两种不同的质感交相辉映,在精致的形态基础上,更显得天衣无缝,完美地呈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双重涵义。
  漆艺梳与羌绣设计师系列可谓异曲同工,这些载体产品,都是人们生活中时时相伴的,传统漆艺与产品结合更容易让漆艺为大众所认知与接受,以此改变漆艺在人们心中的印象。将传统漆艺引入现代产品设计中,一方面为产品带来更大的文化艺术附加值,另一方面更是为传统漆艺找到了存在的可能性,这无疑是一项双赢的策略。
  四、结语
  今年笔者在四川西昌市写生时,发觉在西昌市的凉山彝族餐厅中,漆艺餐具相当普遍。而在旅游纪念品商店中,传统彝族漆艺餐具、茶具、工艺品等伴手礼更是比比皆是。彝族漆艺产品是彝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其奔放热情的气质,正是彝族人的写照,难怪它是彝族人的骄傲。
  彝族漆艺作品,色彩简洁,图案抽象夸张,仅从艺术语言来看,就非常当代,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再次向人们证明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彝族人现在仍然在使用漆艺日用品,因为他们深深知道这项传统技艺的价值,漆艺在远离大城市的地方,坚强地生存下来了。
  彝族漆器,以及日本漆艺的生存现状,不禁让我们重新思考着传统的价值、保存的意义。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我们应该更具有文化使命感,在保护传统的未知路上,收获和付出也许会完全不成正比,但是我们需要一些坚持与执著,需要不向现实妥协的想法,即使寂寞也要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日]田中一光著,朱锷编,朱锷等译.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2][日]原研哉著,纪江红译.设计中的设计[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其他文献
辽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民间美术文化也是花样繁多,民间美术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洗礼传承到现在,留下无数有特点又经典的视觉形式内容。不仅有强烈民族感的造型语言,还有独特的色彩理念和多种材料制作工艺手段。辽宁的民间美术较有代表性的有羽毛画、满族剪纸、卷轴画、盖州风筝、岫岩玉雕、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复州皮影戏等。  一、辽宁民间美术遗产面临的问题  虽然辽宁的民间美术遗产种类众多,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
摘要:山东省莱州市地处胶东半岛西北部,盛产滑石雕刻原料。莱州滑石雕刻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艺的发祥地,也是民间美术工艺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民艺学角度对莱州滑石雕工艺分析有助于完整玉雕技艺的知识体系,完善学术界对莱州滑石雕工艺的了解。  关键词:滑石雕刻工艺流程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203-2  一、选料  由于滑石雕原料的品种、产地、采矿环
一、引言〈br〉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而江西素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誉,产茶历史悠久,名茶辈出,茶叶贸易活跃。我国东汉时期僧人就已经开始了种茶、采茶、制茶的活动。东林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藏品的概念不断扩大,藏品的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因此,做好藏品的保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主要针对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展开了探讨,阐述了博物馆藏品以及藏品保管工作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并提供了相应的工作措施,以期能为有关方面的需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藏品;藏品保管工作;历史背景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6-20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雕塑这一大的艺术门类中的一个分支,其在我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其不仅通过造型艺术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先进的造型工艺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其在这一过程中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良好的载体。本文旨在通过浅析我国陶瓷雕塑和文化的内在关系,为人们在今后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陶瓷雕塑的艺术美提供一点有益借鉴。  关键字:陶瓷雕塑;文化;内在联系  中图分类号:J528文献标识码:
摘要:玉雕工艺是一种精工细作的最古老的雕刻品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石和雕刻设计巧妙的结合形成玉雕艺术,因地域差别及时代文化背景不同形成迥异的风格,昭示特定的文化内涵。本文就玉雕设计的艺术特色作以论述。  关键词:玉雕;设计;艺术特色;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10-1  一、引言  中国的玉雕具有悠久的历史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邻里交往更成为老年人沟通情感、舒缓情绪的方式之一,交往需求成为了老年人生活中的基本需求。本论文
摘要:民间舞来源于民间,受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的舞蹈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民族民间舞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群众性、自娱性、生活性、歌舞性、自由性、社会性等艺术特征,因此对于民间舞表演者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民族舞表演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地道的表演风格特色,因此民间舞表演者要加强民间舞表演的基本功的训练,从中国民族舞中寻找舞蹈技术,在民族音乐和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如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发展通俗文化事业,发展城市广场文化等。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献标识码:2095-4115(2014)04-230-1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
摘要:当今高校环境中的校园景观更多的是要求景观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意义与价值,结合校园空间体系,通过研究校园景观文化的相互融合度,最终为师生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环境。  关键词:高校;景观;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32-1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大卫·乔丹曾说:“那些长廊和庄重校园的柱子,那一排排棕榈树将对学生起着它们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