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渡鸟的家乡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fy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那只憨态可掬,爱用莎士比亚的姿势思考问题,说话结结巴巴的渡渡乌吗?这只可爱又可笑的鸟,与书中穿背心的兔子,会笑的柴郡猫一样,尽管带了些许人为的想象,现实中却有其原型,即原产自岛国毛里求斯的渡渡乌。
  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毛里求斯,是一个四面环海同大陆隔绝的岛国,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岛上独特的物种。渡渡鸟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在16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来毛里求斯定居之前,这个岛曾一度是渡渡乌的天堂。这种体态臃肿,羽翼退化,步履蹒跚,略显笨拙的鸟类在岛上本是没有天敌的,然而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却使渡渡乌的厄运随之而至。除了殖民者本身对渡渡乌的大肆猎杀之外,猪、老鼠等动物的到来又使渡渡鸟的巢和卵受到了更大的威胁。1681年,在人类到此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渡渡乌便从毛里求斯岛消失了。然而渡渡鸟的消失却使其在人类心目中的印记历久弥新。如今,渡渡乌被称为毛里求斯的国鸟;渡渡鸟的形象在国徽、钱币、纪念品、艺术品等上面都可寻到:人们前往路易港(毛里求斯首都)的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渡渡乌的骨架,漫步于毛里求斯的每条街道上,去寻找那些代表着渡渡乌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点点滴滴……
  吸引游客的当然不仅仅只有这奇异而令人叹息的鸟儿,还有旖旎的风光,别样的风情以及多元文化融合下独特的风俗。马克·吐温曾经这样赞美:“上帝先创造了毛里求斯,再依照它的样子创造了伊甸园。”这颗印度洋的明珠,四周被绮丽的珊瑚礁包围,有着长长白白、细细柔柔的沙滩,湛蓝得令人沉醉的寂静大海,灿烂明媚的阳光和碧绿无垠的甘蔗田。“美丽”似乎不足以描绘这样如画的景色。除了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毛里求斯,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法国的浪漫,英国的优雅,非洲的奔放与印度的神秘,这自然与历史不无关系。1715年,毛里求斯被法国占领,并更名为“法兰西岛”。正是在此期间,路易港从一个荒凉落后,人烟稀少的小港口发展壮大起来,乃至成为今日全岛最大的港口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和运输中心。漫步在充满热带风情的市区大道上,随处可见法国殖民统治留下的痕迹。市内的街道路标、招牌、街名均沿用法文,而大部分居民亦会法语,令人恍若置身法国。1814年,毛里求斯又沦为英国殖民地。此后,英国从美洲、非洲、印度移入大批奴隶囚犯和自由民到此垦殖。毛里求斯多民族混居的现状与这段历史有着莫大关联。如今的毛里求斯,居民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后裔、克里奥尔人、华裔和欧洲人后裔组成。每个民族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承袭着各自的文化传统,形成了毛里求斯活泼多样,异彩纷呈的民间活动。
  每年8月下旬的某个周一,人们都会停下手头的种植园工作,蜂拥至路易港观看赛马比赛。这项活动自1812年起,即英在拿破仑战争中击败法国获得毛统治权之后两年,便一直是人们社会活动的重心。位于摩卡山脚下的碗状的“三月赛马场”是世界第二古老的赛马场。与美国赛马比赛不同,毛里求斯的赛马绕顺时针方向奔跑,不过,支持者赌马及欢呼加油的热情却丝毫不逊色。整个赛季的高潮当属年度大赛——“打比”大赛。这场比赛仅限那些从未在重大比赛中获奖的马匹参赛:全岛的赌金归属都取决于比赛的结果。在这一天,种植园主会准许雇员们休假一天前去观赛。赛马结束后,按照惯例,还会有乐队演奏法国国歌《马赛进行曲》以及英国国歌《天佑女王》,两首乐曲缺一不可。
  伴着活泼的节奏和精彩的克里奥尔语歌谣,随意狂野的舞蹈——赛卡舞(sega)表现了奔放的自由和“生活的乐趣”。这种舞蹈是随非洲奴隶传人毛里求斯的。当时奴隶们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后,便围绕在篝火边尽情舞蹈,将生活的艰辛暂时抛开。尽管为教会和上流社会所不屑,赛卡舞还是在当地克里奥尔人中流传开来,并被保留和传承下来。传统的赛卡舞由拉瓦纳手鼓、马拉瓦纳木沙盒和三角铁为基本的伴奏乐器,有节奏的鼓声、滑移的脚步和摇摆的臀部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越来越快的节奏,舞者绕着篝火持续旋转,直到筋疲力尽为止。一批舞者停下后立即会有其他舞者替上,热情一直被保持至舞蹈到达高潮,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那如火的激情。历史在进步,赛卡舞也在发展变化着。如今的赛卡舞融合了现代的乐器,更易被年轻人所接受,但仍未失其传统的魅力。
  当然,在毛里求斯,你可以感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里,你还能品尝味道奇异的热情果(passion fruit),集欧亚非菜式之大成的饭菜以及甘蔗酿造的朗姆酒:观赏世界上最大的睡莲——王莲,百年才开一次花的棕榈树;寻到有七种颜色的彩虹泥土;还可以做各种海上运动,潜海看珊瑚礁……在毛里求斯,当你静静感受时,用任何美好的词语来形容这感觉似乎都过于单薄。海的颜色,树的长影,鸟的欢唱,花的芳香,沙的质感,水的柔软……所有的一切都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氛围。或许,所谓“天堂”,也不过如此吧……
其他文献
爱是恒久忍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圣经·新约》  绝不流下卑微的泪水  2014年8月9日,18岁的黑人青年布朗被一名白人警察连击数枪身亡,涉案警察却并未遭到起诉。该消息登上新闻后,引发了一系列骚乱事件。此后,愤慨民众在纽约时代广场发起抗议游行,呼吁“公正平等”。美国各大媒体的报道均以“悲剧”作为该事件的关键字。无独有偶,2015年4月27日,一场因非洲裔青年“非正常”
1898年9月16日,汉斯·雷在德国汉堡出生,幼时的他对动物和绘画就有着浓厚的兴趣。1906年5月16日,玛格丽特·伊丽莎白·华尔斯坦也在汉堡出生。这两个人,正是日后风靡全美的动画《好奇的乔治》的创作者——犹太卡通插画家雷氏夫妇。  爱情的来临,是巧合,亦是天意。一天,汉斯前去拜访玛格丽特的父亲,在其府上偶然撞到了从楼梯扶手上滑下的顽皮女孩儿玛格丽特,一瞬间的怦然心动注定了二人的携手一生。之后,第
塞万提斯:“雷邦多的独臂人”  《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是西班牙的爱国军人。雷邦多海战爆发时,他正发着高烧,躺在“马尔凯萨”号的舰舱里昏迷不醒。但战斗一打响,他立刻清醒过来,挣扎着站立起来,戴上头盔,操起长剑和盾牌冲到了甲板上,向舰长请战。舰长见他烧得满脸通红,命令他回舱休息。塞万提斯大声喊道:“我宁愿为上帝和国王作战而死,也不愿在舱里偷生而活!”话音未落,在一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敌人的战船
在1529年10月,德国新教诸侯黑森菲利普伯爵在马尔堡城堡主持召开了一次对基督新教事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会议。该会议旨在消除两位宗教改革家——路德和慈温利——在圣餐礼教义上的分歧,进而达到新教统一的目的。因此,这场反映了当时欧洲宗教各派力量对比的马尔堡会议注定要成为新教事业发展的十字路口。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是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1517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万圣节,改
在大仲马的名著《基督山伯爵》中,大仲马借书中人物阿尔培的口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黑奴,都有豪华的游艇,都有精锐的武器,都有阿拉伯马和希腊情妇的。”阿拉伯马在近现代欧洲文明世界人们的眼中总是神秘、高贵的象征。在讲究奢侈、豪华、品位、优雅的18世纪,阿拉伯马和游艇一样都成了上流社会的标志,似乎缺少这些即使再有钱也是不上档次的。  书中人物夏多·勒诺讲述了自己在中东的冒险经历:“不过有一件事我忘不了:由
“谍海女王”——玛塔·哈莉  被誉为“谍海女王”的玛塔·哈莉(Mata Hari)可以称得上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女间谍,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以美色勾引男子、刺探军情秘报的女间谍的代名词。醉卧在她温柔乡的军官们受得住任何酷刑折磨,却经不起玛塔·哈莉的风情万种。  玛塔·哈莉原名玛格丽特·吉尔特鲁伊达·泽利(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1876年,玛格丽特出生于荷兰的一个城镇。她
芬兰教育水平世界领先,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最完善的国家之一,而其基础教育水平更是可圈可点。教育是芬兰保持卓越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芬兰教育注重创造力和实践,是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的典范。而国民喜爱阅读、注重教育公平、师资优良都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芬兰,“活到老,学到老”经常被人挂在嘴边,人们也相信它的重要性。芬兰人倡导从摇篮到坟墓的学习模式,公共大学的教育讲座总是人满为患,不早去根本
“一个天与地混沌不分的黑夜——  瞧,在恐怖的大海上  耸立着一艘大船,  形如生着双翼的飞龙;  它宛似来自天国  从船首到船尾一派通明,  甲板上立着光闪闪的人们,  转瞬间消逝不见。  他俩下到海湾,伫望着惊涛骇浪,  浪头一个接一个,每个都比上一个更巨大,  直至最后,第九个浪头,聚拢起半个海洋,  充满着喧嚣,缓缓升起,声响震天,  整个巨浪一片光焰:  浪头落下,在光焰中诞生了一个赤裸
掌握国外的土地——以发展中国家为中心的“土地之争”正在加速。原因是世人对人口爆炸和气候变化将引发水资源和粮食不足的危机感。  2010年6月,日本北海道议会决定以俱知安町的57公顷森林引进外资。这在日本是少有的事。然而,买家是谁?其目的何在?据北海道一位官员说:“国外资本正瞄准日本各地的山林,他们是否也想控制日本的水资源呢?”  近年来,这种传言在各地森林相关负责人之间出现得非常多,到处都有人说“
克莱斯·奥登伯格是20世纪著名艺术家之一,他对日常事物的表现手法大胆而巧妙,作品内涵丰富。近期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回顾了他六七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包括《街道》和《商店》系列及《老鼠博物馆》和《射线枪翼》装置作品。前两者可以说是奥登伯格艺术生涯的开山之作。在创作高峰时期,奥登伯格重新诠释了绘画与雕塑及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街道》系列作品用硬纸板、粗麻布或报纸来表现粗犷忙乱的现代城市生活景象。而《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