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语】黄伟燕,中山市华侨中学地理教师,曾获广东省首届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总决赛第三名,高中地理组第一名;广东省高中地理微格课大赛一等奖、中山市优秀教师等荣誉。在本次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中,黄老师所指导的团队获一等奖,其本人也获得优秀指导老师奖。
7月18-24日,第一届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中山市举行,从准备阶段到比赛结束,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收获满满,获益良多。下面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悟。
一、前期准备
这次研学活动围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与家国情怀培育为主题,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汇报答辩等任务,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親近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针对这样的活动,前期应该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1.落实队员选拔及分工。面对这种形式的研学活动,队员的组成应该是优势互补的,例如安排思维活跃、大方得体的同学负责实践调查部分;学术专长、认真仔细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绘图特长的同学负责画图部分;电脑特长同学负责ppt制作;演讲、文艺特长的同学负责成果展示。因此,在队员选拔及分工安排上应遵循自愿报名与教师甄选相结合的原则。
2.准备研学资料。(1)针对研学活动地点在中山市,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赛前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例如中山市地图、中山市地理环境概况、中山市产业状况、中山市发展规划、中山市交通分布、中山市特色旅游景点分布及介绍等,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汇总;(2)针对活动具体要求,落实野外调查用品及比赛用品,包括笔记本电脑、U盘、PPT模板、相机或录像设备、绘图彩笔、防雨防晒用品、测量尺、笔、纸等。(3)提醒学生带好个人证件,强调组织纪律、做好安全教育,并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行程表,合理安排时间。
二、野外考察
1.审题。研学活动的野外考察是带着任务进行,这就决定了出发前你就应该充分了解任务是什么,也就是“审题”。在活动中,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知道题目大致问什么,但是缺乏了对题目的认真仔细推敲。例如,“崖口村旅游的人群结构特点及旅游方式”“不同尺度分析说明红博城的建筑特色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博城的客源特征、消费群体”,面对“旅游人群结构”“不同尺度”“客源特征”这些新词,学生会不知所措,作为指导老师应该在拿到题目后立即引导学生利用坐车的时间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为后面的答题赢得更多时间。
2.实地调查。活动当天烈日当空、黄色高温预警信号悬挂,但是学生们依然热情高涨、士气高昂,然而在过程中也反映出野外考察、野外调查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①不知该关注什么,很多地方走过便算,没有想到眼中的祠堂就是旅游资源、口中的云吞就是饮食文化,脚下的晒谷场就是历史印记,更没有思考“人民公社”为何兴起、为何保留,没有联想到如何证明“崖口飘色”的历史悠久。②不够果断勇敢,路上遇到村民、游客、店主,纵使心中所想,却不敢上前主动大方提问;③不知如何提问,面对调查对象时,没能把题目要求细化成调查问卷,导致调查效率低,调查效果不理想;④不能学以致用,看着眼前的鱼塭养殖,没有联想到基塘农业;看着红博城,没有联想到区位分析、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缺少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⑤不辨方向,调查过程中不认路,想借用地图,但读图能力不够,结合太阳位置辨认方向的能力更是严重不足;⑥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头重脚轻,前面调查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时间不足;⑦不能主动现场做笔录,采访时听过就算,或者直接录音,缺少根据对话内容提炼信息并归纳记录在案的能力。
3.答题。面对问题,学生们大部分能够回答部分要点,但是明显存在灵活性不够,临场发挥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①没有借用已知材料,自己想当然作答,其实某些题目答案早已在材料中有所提示,例如材料中提到崖口村毗邻孙中山故居、有水稻田、淡水鱼塘、滩涂,近来还将大力投资修建省级湿地公园,这都为旅游人群结构、旅游方式甚至后面的崖口一日游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②活学活用的前提下’归纳汇总能力欠缺,地理学术知识积累不够,导致答题不规范,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③缺乏常识,崖口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有个别学生居然提出崖口的土地属于私有;④分工不明确,也没有充分利用路途上的时间,导致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奋笔疾书”、草草了事;⑤书写不工整,没有注意卷面的美观与整洁。
三、汇报答辩
1.绘图及PPT制作。大部分队伍能够做到美观、整洁,创意无限,但也存在细节不够的问题。例如,绘图部分:①对地图三要素敏感度不够,学生容易忘记其中之一二;②比例尺设置不合理或者书写不正确;③基本能做到色彩一致,但却颜色不够鲜艳;④线路绘制比较随心,没有真正做到先突出大景点(旅游资源),后才是线,更没有做到标注起点、终点以及旅游点之间的距离;⑤没有针对当地的特殊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到季节、时间问题,例如夏季盛放的荷花池冬季如何应用;⑥没有针对年龄段做出个性化设计,题目要求为6-18岁设计路线,学生没能充分考虑年龄特征进行区别设计;⑦书房设计中,片面考虑书房而忽略了书画会客室的功能,同时没能充分考虑书房“明”“静”“雅”的特点;⑧没有充分考虑房间整体以及家具大小的协调性。PPT制作部分:①模板设计对比度不够,PPT不够精致;②制作能力不够,动画功能、音乐插入功能等不掌握;③没能充分考虑视觉效果,某些页面文字太多、某些页面字体颜色对比度不够。
2.展示与答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胆发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也存在融合度不高、舞台经验不足等问题。例如:(1)部分队伍内容严谨,但是缺乏灵气;部分队伍形式创新,但是学术支撑不够;(2)主题中心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题目要求针对一日游线图路和书房设计做出阐述并分享活动感想,有的队伍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实地考察的回顾上,导致最后无法展示核心的两张绘图;(3)学生舞台经验不足,上台紧张、背台、挡台、忘词等情况均存在;(4)学生能够针对答辩做准备,但是准备不足,同时台上思维活跃度不够,面对评委问题着急、紧张,从而影响答题。
这次研学活动早已拉下帷幕,成绩已是过去,重要的是成长,
经过这次活动,我也该好好反思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培养具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当代中学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前面的路很长,且行且珍惜……
7月18-24日,第一届广东省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成果交流展示活动在中山市举行,从准备阶段到比赛结束,虽然只有短短几天时间,但是收获满满,获益良多。下面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悟。
一、前期准备
这次研学活动围绕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与家国情怀培育为主题,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汇报答辩等任务,让学生真正走出校园,親近自然,了解社会,体验生活,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针对这样的活动,前期应该做好几项准备工作:
1.落实队员选拔及分工。面对这种形式的研学活动,队员的组成应该是优势互补的,例如安排思维活跃、大方得体的同学负责实践调查部分;学术专长、认真仔细的同学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绘图特长的同学负责画图部分;电脑特长同学负责ppt制作;演讲、文艺特长的同学负责成果展示。因此,在队员选拔及分工安排上应遵循自愿报名与教师甄选相结合的原则。
2.准备研学资料。(1)针对研学活动地点在中山市,教师与学生可以利用赛前时间搜集相关资料,例如中山市地图、中山市地理环境概况、中山市产业状况、中山市发展规划、中山市交通分布、中山市特色旅游景点分布及介绍等,并对资料进行分类汇总;(2)针对活动具体要求,落实野外调查用品及比赛用品,包括笔记本电脑、U盘、PPT模板、相机或录像设备、绘图彩笔、防雨防晒用品、测量尺、笔、纸等。(3)提醒学生带好个人证件,强调组织纪律、做好安全教育,并引导学生关注活动行程表,合理安排时间。
二、野外考察
1.审题。研学活动的野外考察是带着任务进行,这就决定了出发前你就应该充分了解任务是什么,也就是“审题”。在活动中,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要求,知道题目大致问什么,但是缺乏了对题目的认真仔细推敲。例如,“崖口村旅游的人群结构特点及旅游方式”“不同尺度分析说明红博城的建筑特色如何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博城的客源特征、消费群体”,面对“旅游人群结构”“不同尺度”“客源特征”这些新词,学生会不知所措,作为指导老师应该在拿到题目后立即引导学生利用坐车的时间进行探讨、研究,从而为后面的答题赢得更多时间。
2.实地调查。活动当天烈日当空、黄色高温预警信号悬挂,但是学生们依然热情高涨、士气高昂,然而在过程中也反映出野外考察、野外调查经验不足的问题。例如:①不知该关注什么,很多地方走过便算,没有想到眼中的祠堂就是旅游资源、口中的云吞就是饮食文化,脚下的晒谷场就是历史印记,更没有思考“人民公社”为何兴起、为何保留,没有联想到如何证明“崖口飘色”的历史悠久。②不够果断勇敢,路上遇到村民、游客、店主,纵使心中所想,却不敢上前主动大方提问;③不知如何提问,面对调查对象时,没能把题目要求细化成调查问卷,导致调查效率低,调查效果不理想;④不能学以致用,看着眼前的鱼塭养殖,没有联想到基塘农业;看着红博城,没有联想到区位分析、存在问题、发展方向,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缺少将课本所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⑤不辨方向,调查过程中不认路,想借用地图,但读图能力不够,结合太阳位置辨认方向的能力更是严重不足;⑥不能合理分配时间,头重脚轻,前面调查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时间不足;⑦不能主动现场做笔录,采访时听过就算,或者直接录音,缺少根据对话内容提炼信息并归纳记录在案的能力。
3.答题。面对问题,学生们大部分能够回答部分要点,但是明显存在灵活性不够,临场发挥能力不足的问题。例如:①没有借用已知材料,自己想当然作答,其实某些题目答案早已在材料中有所提示,例如材料中提到崖口村毗邻孙中山故居、有水稻田、淡水鱼塘、滩涂,近来还将大力投资修建省级湿地公园,这都为旅游人群结构、旅游方式甚至后面的崖口一日游设计提供了很好的素材;②活学活用的前提下’归纳汇总能力欠缺,地理学术知识积累不够,导致答题不规范,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③缺乏常识,崖口村土地是集体所有,有个别学生居然提出崖口的土地属于私有;④分工不明确,也没有充分利用路途上的时间,导致答题时间安排不合理,最后无奈之下只能“奋笔疾书”、草草了事;⑤书写不工整,没有注意卷面的美观与整洁。
三、汇报答辩
1.绘图及PPT制作。大部分队伍能够做到美观、整洁,创意无限,但也存在细节不够的问题。例如,绘图部分:①对地图三要素敏感度不够,学生容易忘记其中之一二;②比例尺设置不合理或者书写不正确;③基本能做到色彩一致,但却颜色不够鲜艳;④线路绘制比较随心,没有真正做到先突出大景点(旅游资源),后才是线,更没有做到标注起点、终点以及旅游点之间的距离;⑤没有针对当地的特殊旅游资源,充分考虑到季节、时间问题,例如夏季盛放的荷花池冬季如何应用;⑥没有针对年龄段做出个性化设计,题目要求为6-18岁设计路线,学生没能充分考虑年龄特征进行区别设计;⑦书房设计中,片面考虑书房而忽略了书画会客室的功能,同时没能充分考虑书房“明”“静”“雅”的特点;⑧没有充分考虑房间整体以及家具大小的协调性。PPT制作部分:①模板设计对比度不够,PPT不够精致;②制作能力不够,动画功能、音乐插入功能等不掌握;③没能充分考虑视觉效果,某些页面文字太多、某些页面字体颜色对比度不够。
2.展示与答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大胆发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也存在融合度不高、舞台经验不足等问题。例如:(1)部分队伍内容严谨,但是缺乏灵气;部分队伍形式创新,但是学术支撑不够;(2)主题中心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题目要求针对一日游线图路和书房设计做出阐述并分享活动感想,有的队伍却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实地考察的回顾上,导致最后无法展示核心的两张绘图;(3)学生舞台经验不足,上台紧张、背台、挡台、忘词等情况均存在;(4)学生能够针对答辩做准备,但是准备不足,同时台上思维活跃度不够,面对评委问题着急、紧张,从而影响答题。
这次研学活动早已拉下帷幕,成绩已是过去,重要的是成长,
经过这次活动,我也该好好反思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更好培养具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四大地理核心素养的当代中学生,真正落实“立德树人”。
前面的路很长,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