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丰碑》的“点”引发的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H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特别强调“点”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多,首先得抓住一个能统领整篇课文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其全身”效果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我们立足课文进行教学的基本点。纵观以往多数教师对《丰碑》这篇课文的设计和分析,往往是由解题人手,再抓文中点题的句子——“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在文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形象,最后回扣这句话,深入理解“晶莹的丰碑”的含义。文中对将军神态、心理的描写由于能侧面烘托军需处长的形象,因此在课堂上对这方面的体会也就服务于感受军需处长的形象的需要。由此,课文结尾句——“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也理解为“因为从军需处长身上,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具有无私忘我精神的红军战士,所以,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这种教法的“点”定位于感受“什么样的军需处长”上。重读《丰碑》后,我又由衷地发出感叹:“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我对这篇课文的“点”有了新的想法,因为我不仅被军需处长那崇高的精神所折服,同时我还分明触摸到了一颗满腔真情关心战士的将军的心。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我细细咀嚼着这句话。对!这篇课文还可以这样切入:在学生初读课文进行感知时,让他们思考: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读课文可知: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同时又是一支信念坚定、战无不胜的队伍。矛盾出来了,既然他们装备很差却为什么说胜利属于这样的队伍呢?由此引起我们对这支队伍中人的关注,引入感受军需处长和将军的形象。这样的切人方式有利于我们在学生回答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队伍时,很自然地就把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理解了。这种教法的“点”定位于感受“什么样的队伍”上,它不由题目切人,而是在统观全文的基础上提炼出来,其中也包含了对题目的深刻理解。我为这一发现兴奋着、激动着,同时反复玩味着两种定“点”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对教材内容理解、重组及课程资源利用的不同。下面是我对这两种教法进行的比较:
  
  一、把课文定位于理解“什么样的军需处长”
  
  优势:便于从课题人手,干净利落地引入全文学习,抓住点题的句子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军需处长冻死时丰碑式的形象和从对将军的描写中反映出来的军需处长丰碑式的精神品质。内、外形象结合再回扣点题的句子,深入理解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课堂教学线索清楚,结构严谨。
  劣势:教与学的视野不够开阔,对课文内容理解的辐射面不广,不利于全面把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同时,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不能那么有机、自然、贴切地融入其中,因为它们本身并不能烘托出军需处长那高大的形象。
  
  二、把课文定位于理解“什么样的队伍上”
  
  优势:可以在开课时引入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拓宽学生信息量,培养和强化学生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一个事件、去看待一个现象的思维方式和习惯。这样,在开课时链接长征的相关背景知识,然后从长征的艰苦谈到有一支队伍正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进,提出问题: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呢?由此引入对课文的学习。学习中,要抓住两点深入挖掘:①这是一支身在恶劣环境中且装备很差的队伍。②这还是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一样具有克己奉公精神的战士,因为队伍中有将军这样关心战士的好将领。最后突出理解最后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样教学,不仅线索清楚、结构严谨,而且统领了课文的所有内容,对课文结尾一句的理解也更深刻。
  劣势:由于课文信息量增多,军需处长的形象不及前一种教法那样鲜明、突出,处于一种相对弱化状态。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什么样的队伍”是在用一种更宽广、更开放的教学视野观照课文,能把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感悟涵盖其中,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阅读一篇文章,站在更广的角度、多侧面地把握文章内涵的能力。
  
  三、深入思考
  
  依托这篇课文,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以课题“丰碑”入手,以“什么样的军需处长”切入课文学习,实质是在“主题先行”观念的左右下产生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所谓“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内容的统帅,是选择材料和构思情节的纲。自古以来就有文章的题目是“文眼”一说,抓住题目教学能让教学重点突出,主题鲜明。但若教学仅局限于“主题”,重点是突出了,但视野狭窄了,从相同语言材料中获取的信息减少了;主题是鲜明了,但思维模式化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单一了。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形成一种阅读心理定势——阅读文章时眼中只有主题,而忽略其他能带给自己丰富的、个性化的、灵动的感受的信息。结果是造成不同的学生读同一篇文章,感受竟大同小异,获取知识的方法、看待作品的视角竟惊人的相似。习惯了这样的读书方式,会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写作经验:写作时必先确定一个主观色彩浓厚的鲜明的主题,然后局限于这样一个狭窄的写作视野去苦心、精心营造一种具体和生动。这样,缺失了生命的新鲜和灵动、生活的丰富和多样,缺少一种随意自然的生活真实。一篇好的文章绝不仅仅能引起人们单一的思考,而应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是能够让人多方受益的,并且是能够让多种人受益的。我们这一代教师从小受“主题”熏陶长大,“主题先行”的观念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甚至是惟一的方法。因此,常常不自觉地倾向和认同着主题,并成为最欣赏的一种审美视角。真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有责任对专业领域的各种现象进行反思。“反思”,是教师对自身固有习惯、经验的一种剥离,也正因为如此,才使教师这个职业走上了专业化。如果教师不能首先打破传统,只是重复宣讲着以前老师教授给我们的东西,那世界何以进步?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打破一统、倡导多元的世界。那几十年来一贯实行的“主题先行”的选编课文的依据和教师处理教材的方式是否也该有所改变呢?新课标实施几年来,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今天,在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今天,教材也确实新增了不少更耐人咀嚼的、有丰富内涵的、适合多元解读的文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我们不少教师的思想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表现为对教材的处理只抓主题,忽略了文本的语言艺术。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观念,大胆创新,以推动课程、教材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了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人,为什么尔不给我机会让我成名呢?”
其他文献
<正>(一)回顾过去的几十年,钟爱小学语文教育的仁人志士在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解决学生作文无"米"问题、提高学生作文质量及书面表达技能等方面,进行了不懈
宝宝,你猜:哪个小动物在“田”间住得最舒服呢?  加点料  认识了田字格后,欣赏田字格中“字”的大小和位置,让孩子感受“字”不能胡乱摆放,这是一个重要的環节。只有在田字格中逐渐将汉字写规范,才能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内科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重要检查方法的心电图,其临床意义举足轻重.由于心电图具有价廉简便、安全无创伤、重复性极佳、资料可永久保存等独特优点,故临床使用率极高,不失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核心素养:审美情趣.
找着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  核心素养:乐学善学。  给把力  观察和积累是你成功的朋友。 ——王熙寧  加点料  1.扫一扫二维码,欣赏儿歌《火车过山洞》。  2.只要按照“1,2,3……”的顺序穿过即可,每次  穿越数字的起点不一定要在上一个数字处,可扫码观  看完
多年来采用的<药理学>教材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关于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部分的内容比较抽象,中专学生普遍感到难学,枯燥乏味,学习效果不理想.随着新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