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新安卫武官家族对徽州地方社会的融入——以于氏家族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mo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新安卫武官家族融入徽州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外部移民土著化的过程,新安卫左所世袭千户于氏家族的发展轨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没有任何徽州背景的外地孤族适应、参与并融入徽州地方的完美范本.其家族在徽州文化的影响下,主动体认与实践儒学文化、积极参与地方公共事业、努力发展壮大宗族,进而彻底融入徽州社会,跻身于当地高门大族之列.在其家族融入地方社会的过程中,既对徽州地方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巨大的影响,又体现出了徽州精神中“好儒”“收族”和“重义”三个本质特征.
其他文献
交通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直占据着先导性和战略性地位,为科学认识交通运输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可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构建评价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近年来的交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交通经济效益在2015—2018年之间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且规模经济因素对效益分值的影响度最高.
中国古代文论的扛鼎之作《文心雕龙》,经过施友忠、宇文所安和杨国斌的翻译终于被英语世界接受,西方读者由此改变了中国没有成体系文论的认识,中国文论也因为得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而获得了重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从《文心雕龙》的英译发现,翻译在推进中国文论走出去、推动中西文论对话、促进世界文化多样化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翻译没有所谓的终极译本,每一次翻译都是对源文的补充与延伸,都是对源文的无限趋同,但是永远都无法等同于源文.中国文论只有变得足够强大,拥有话语权才能与西方展开真正平等的对话.译者也是中西文论对话的参与
移动学习是以通信与信息技术为基础呈现的教育形态.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10—2020年期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移动学习相关的322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运用知识图谱分析、聚类分析、关键词突变等分析方法,探讨了这十年国际移动学习的知识基础、热点领域及发展脉络,研究发现:移动学习研究的知识基础由信息技术发展、教育方法策略和实践应用探索三个方面的文献构成,热点领域包括前景展望、技术支撑、教学方法变革、学习者行为态度和应用效果反馈五个方面,移动学习研究经历了“信息技术发展支撑—教学
从汉明帝崩逝到汉章帝建初二年,随着天象异变,东汉王朝陆续发生多起大范围自然灾害.与皇室成员、外戚及主流知识精英对灾异发生机制的阐释不同,王充提出一套新的灾异学说.该学说一方面借由批判、否定“灾异谴告”论,在学理层面消解“天”对人君的监督与制约,撇清灾异与人事的关联;另一方面拈出所谓“国命论”,指出国家的兴衰治乱完全由“命时”决定.这套学说意在通过重新阐释灾异,制造有利于汉章帝的社会舆论,巩固汉章帝的政治权威,同时也充满强烈的自我建构意味.表面上看,王充重构汉儒“灾异谴告”学说不过是其意图实现陪王伴驾“鸿儒
译者声音是译者在文本内外的显隐性存在,是译者构建自身话语权威的主要途径.隐含读者、交际媒介和语境都会传递译者的声音.在翻译《论语》时,理雅各的声音倾向于沉默,多客观陈述,对原文的叙事特征遵从明显;辜鸿铭多采取对话、类比、设问的方式,说理性更强,很多时候代替孔子发声,拉近读者和孔子之间的距离.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文化身份的作用是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理雅各力主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的有机融合,辜鸿铭强调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滋养.理雅各和辜鸿铭二人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他们所属时代的译者声
风灾母题,在明清小说中重温海外仙乡记忆,成为现实不可人意的参照;大风救急或吹远后无伤,每多天佑贵人,成为战争、人物命运与气候微妙的书写模式,被概括为我国旧小说中的“俗例”.风神形象到清代还分作男女风神,主要充当美好事物的摧残者.母题通过自然灾害的体验积累,对明清秘密社会活动乃至应灾思维施加影响.大风母题具有现实生态依据,尤其写出了南人北上,对大风感受深切与不适应之苦.母题展示出小说、传闻留存的灾害史意义,显示了自然灾害、自然科学等与民俗文艺学内在的有机联系.母题对生态环境现状的反思在于,古人并未意识到风灾
中国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区域内部的综合运输结构具有重要影响,而根据地理和经济因素,可以将中国西部地区分为6大经济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产业转移量为解释变量,运输结构均衡度、运输网络均衡度为被解释变量的运输结构影响模型,对各经济区2010—2017年的时间序列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西部各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对综合运输结构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黄河上中游经济区达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运输量结构和运输网络结构均未产生明显的变动;长江上中游经济区的运输网络结构得到了优化,而运输量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珠
《广弘明集》是唐道宣晚年编撰的一部佛教思想文献集,是中古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之一.《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以下简称《可洪音义》)是五代可洪编撰的一部偏重辨析手写佛经疑难俗字的音义书,该书卷29、30为《广弘明集》注了5480条音义.可洪以河府方山延祚寺本为底本,根据同书异本异文、他书引用异文、佛经音义注释异文等对《广弘明集》的经文用字进行校勘与整理.目前,《可洪音义》的完整本仅见于高丽新藏中.经测查,高丽新藏本可洪《〈广弘明集〉音义》的异文用字存在不少传刻失误的问题,这给研究和利用《广弘明集》《可洪音义》带
发端于明朝末年的“西学东渐”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背景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生产力的革命是“西学东渐”的根本原因;资本驱动下的欧洲殖民主义扩张的需要是“西学东渐”发生的内在动力,并决定了“西学东渐”的性质;耶稣会士的不懈努力是促成“西学东渐”的直接原因;明朝中后期的中国国情则奠定了“西学东渐”的基础.
《明实录》既包括明代实录,又包括四种崇祯实录.四种崇祯实录记载了朱由检在位期间的历史,科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明代实录相比,四种崇祯实录的科举书写发生了一些明显变化,如不再试图建构崇祯皇帝科举运行的主角形象、科举不再是人物传记书写的重要素材、某些科举个案却成为书写的焦点.崇祯朝科举史的书写,彰显的不再是明朝皇帝的英明伟大、科举的荣耀图景,也没有再渲染明帝国“天朝”的气象.相反,其反映的是明亡清兴的时代主题、天命属清的意识形态、国亡史存的史家情怀.这些书写方式的变化主要是明清王朝更替、江山易姓后的社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