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要以积淀为根基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with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一阵子,我被临时抽调去参加莆田市课改基地校的督察评估工作。每到一所学校,我都用两节课的时间随机观察一些课堂片段,感受一下课堂生活的风貌。也许是期中考试快到了,大多数教师不是在复习、订正作业就是在讲评试卷。这无可厚非。但在近30个课堂片段中,我发现这些教学过程惊人地相似:教师先请一位学生来读题,接着请另一位学生来回答怎么做这道题,然后再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或订正。最后,全班学生将自己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对照、改正。在开教师座谈会时,许多教师都振振有词地说:“有效的课堂教学就是提倡简简单单教……”
  与新课程伊始的课堂相比,现在的一些课堂有很大的不同:课堂布置不再焕然一新、精心装饰,教师不再精挑细选要上哪一课,课堂教学设计不再精雕细琢……取而代之的是平常、简单、不加修饰。这些现象往好的方面想是:课改几年之后,大家从激情与狂热走向理性与成熟,以平常心上平常课,正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可是细细品析这些课堂片段,总有一种单调而乏味的感觉。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教师误读了“简单”,滥用了“简单”。“简单”成了懒惰的借口,成了敷衍塞责的托词,成了守旧不化的堂而皇之的理由。
  人们常说,简单是一种智慧。这里的“简单”是哲学意义上的返璞归真,是指简明扼要、单刀直入、以一总多、以约驭博。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些话看似简单,但却是对事物本质的睿智与明达的透视。而要达此境界,需要认真、踏实的研究态度,不投机取巧,不迎合媚俗。苏霍姆林斯基进行师生阅读研究30年,成就了举世闻名的帕夫雷什中学;李吉林老师花20多年时间研究“情境”这一课题,创造出情境教学法的辉煌;邱学华的尝试教学法,一尝试也是几十年。
  教师如果没有踏实的研究态度,没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就不可能把握教学的本质规律,在教学中就不可能做到化繁为简、以约驭博。没有积淀为根基,简单就可能成为简陋与单调的代名词。
  曾听一位教师上小学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课题是“我们的好朋友”。教师声情并茂地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猎人打野兔的描写,另一篇是关于林海洋伤熊事件的报道),接着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感受吗?”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又问:“你们觉得小动物们可怜吗?”学生回答:“可怜。”“还有没有别的感受呢?”学生哑口无言。
  在这个课例中,教师过于简单的启发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浅窄的绝路,他们身不由己地受教师的操纵。这样的“简单”对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深层的伤害,它带给学生的是一些干巴巴的、无活力的概念。《学记》中说,教师在引导时应该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的确值得教师好好揣摩。上述课例中的教师如果能以复杂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文本,留出余地让学生思考,那么学生就有可能从动物、人和自己的角度来谈一些真正是自己的想法。
  再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背诵的指导,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大家自己多读几遍,试着背诵。”比较用心的教师会问学生:“你们是怎么背诵的?”学生的答案大致有如下几种:(1)全部读熟,熟读成诵。(2)先是一段一段背,然后连起来背诵。(3)根据课文的插图来辅助背诵。(4)将教师的板书作为背诵的线索。教师说:“你们能想到这么多种方法,真棒!等一下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好!”接下来是学生自由背、同桌对背。在课后评课时,听课的教师大加赞赏:教师能遵循语文学习规律,引导学生在背诵中积累语言材料,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自得自悟总结学法,不但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
  然而,我们要追问的是背诵的目的何在?在我看来,背诵的目的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和感悟,而且在于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包括:(1)记忆的敏捷性,就像古人所说的“一目十行”。(2)记忆的准确性,准确无误。(3)记忆的准备性,将一些语言材料分门别类,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并深入血脉。(4)记忆的持久性,能否终生难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上述的背诵指导,那么我们还可以这样加以改进:你读了几遍就会背诵?同桌对背检查你背错了几处?隔一段时间再背,你会背吗?这个间隔时间最长为多少?你能否想起其他的(如同一作者、同一主题或相反的主题)背诵材料?你能否有意识地将背诵的材料加以运用?
  对于背诵的深究并不是小题大做,因为这是在培养学生的记忆品质、思维品质,使他们学会自我监控学习过程。强调背诵指导的改进,就是使教育教学从浮光掠影或一掠而过的“简单处理”向精耕细作、深思熟虑的“复杂思考”跃进。在我的理解中,教育教学是一种“微雕”的艺术,即在看似微不足道的地方雕琢出精妙幽微。
  阿莫纳什维利在《孩子们,你们好》中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发现的3条规律很好地说明了上述情况的本质。第一条规律:教师总是不自觉地竭力要选择于自己最方便的教学方法。第二条规律:教学方法愈方便于教师,它就愈不方便于学生。第三条规律:只有学生满意的那种教学方式才是正确的。显而易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采取于自己方便而于学生不方便的教学方法。
  总之,教育教学中的“简单”应该以积淀为根基,在把握教学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化繁为简。我们绝不能以简单幼稚的思维来看待、处理教育教学的问题。否则,一切将流于粗制滥造、单调乏味。我们要警惕以“简单”的名义为不改革与反改革找借口。让我们慎言“简简单单教……”,慎待“简简单单教……”
  
  编辑:林飞
其他文献
拍摄地点:北京二中  拍摄主题:学生博物馆    學生是学校的主人,如何记录学生的今天,跟踪学生的成长呢?北京二中于2006年建立了学生博物馆。学生博物馆收藏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届校友的专著、画册等成果,校友在校时的劳技、美术作品,社会调查资料、手绘的地图、社会实践报告,参加各种志愿服务的材料以及就读时使用的教材、听课笔记等。这些藏品反映了不同时期北京二中学子的点滴收获和进步以及毕业后所取得
大凡新任领导,都想在上任之初“点好三把火”,打开工作局面,调动起教职工的积极性,树立起自己的威信,以展示自己的领导风格、处事原则和工作思路。新任领导这“三把火”若想烧出效益,一定要烧得恰到好处。  笔者认为,新任校长要想烧好“三把火”,首先要深入群众做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新单位的工作情况和下属的真实愿望,特别要认真倾听一线教职工的心声、怨声和呼声。在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找到学校亟待解决的
[摘要]基于对北京海淀区中学领导干部1362节课的听课评课记录的分析,从“观察点”看“关注点”,发现领导干部在听课评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关注“教”胜于关注“学”;重视“双基”,“三维”失衡;轻视课堂心理氛围与学科特色。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观念性问题,特别是理念与实践分离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管理;听课评课;观察点;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师范同学的聚会。不少同学已事业有成,有的已经走上了校级领导岗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在三杯两盏之后,有一位已是某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同学却向我大倒苦水:“老同学,我真羡慕你啊!你能够静下心来搞研究,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回答说:“你也很厉害呀,不是3年前就被评上了市级骨干教师了吗?现在又做了副校长,真是年轻有为啊。”“嗨,别提了,在前不久开始进行的新一届市级骨干教师评选中我
摘要:来自教育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论坛的名家观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趋势,需要在国际比较研究中探讨中国教育战略发展趋势。探讨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特征,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制度创新的任务与重点,提出需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改革决策的伦理质量。倡议对当代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研究本身进行反思性的元研究。  关键词: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体制改革,制度创新: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举凡选择当教师的人,大都曾有过一个当名师的梦想,只不过有人因为当教师当得艰难,所以放弃了这个梦想;有人当得顺风顺水,最后就达成了当名师的梦想。这其中,每个人放弃的理由一定各不相同;但每个人成长为名师的道路,是否会有许多共同之处呢?名师可能比普通教师不一样的那“一点点”在哪里?借助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师领航班部分学员在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集中学习之际,我们举办了“名师眼中的名师成长之路”微论坛,通
当前,教育改革的挑战日益严峻,校长每天都要面对诸多的难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成就?  如何凝聚优秀教师的力量,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如何重燃教师职业激情,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如何发展学校特色,创建学校品牌?  如何为学生创建安全的校园?  如何缓解工作压力、管理情绪?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着眼于当前校长培训的热点,出版了“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参考用书”系列,该系列译自当前英、美校长
摘要 对甘肃省某民族自治县义务教育普及现状进行调研。当地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学生隐形辍学问题突出,民众轻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生接受汉语教学速度慢,且学习时间难以保障等。建议通过媒体投放汉语版动画片,调整课程与教材内容,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及社会资金援助等多种手段,合力提升该地区义务教育普及质量。  关键词 义务教育质量;民族地区;隐形辍学;田野调查  地处甘肃省中部的DX族自治县是国家
在日常的教学评估中,作为评估实施者的学校领导,往往是有一定的心理优势的,其评估行为和动机往往不被质疑,也难以被质疑。但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评估者个人因素而对评估对象形成偏见或误解的现象。美国学者Letton等人在《形成性评价中的有效动机》一书中提出,评估者对评估目的和被评估者的行为表现都怀有某种预期,这些预期构成了不同的评估者风格。虽然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每个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