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平:披上“环卫橙”,依然是战士

来源 :党员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s_St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辆巡查车,一份工作,一干就是22年。
  在天门市大大小小的街道,有一个身影长年穿梭在垃圾中转站和公厕之间。
  22年里,他的车从自行车换到了电动车,又换成四轮电动巡查车。不论刮风下雨、烈日酷暑,他从不缺席。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城市的洁净,是平凡岗位上的城市美容师。
  他就是天门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党支部委员、副局长张美平。7月,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他,回到天门后又一头扎进了环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14年军旅,他多次立功
  见到张美平时,他穿着整洁朴素的白衬衫、黑工裤,腰间系着一条有些磨损的军用皮带。他说:“这条皮带,是2019年战友看我还用着部队旧皮带舍不得扔时,特地送我的。”如今已经退伍20余年的张美平回忆起14年的军旅生涯,依然饱含着深厚的部队情节。
  1985年,张美平在湖北省军区舟桥某旅服役。入伍后,张美平不叫苦不叫累,经常主动认领任务,带头把工作做好。
  那时,连队给每个班划分责任田,开展种菜比赛。求先进、脑子活的张美平打起了菜地不远处厕所的主意。1987年,担任副班长的张美平,为了把班里的菜种好,带头进厕所取料给菜施肥。班里的兵称他为“怪物班长”,他却说:“我不带头干,其他人就更不干了。”在他的精心照看下,班里种出的菜又多又好。
  1988年,表现突出的张美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张美平入校进修了3年的机械修理技术。
  一次军事演习中,张美平所在部队受命在长江附航道架设一座浮桥。浮桥由一节节门桥相连接,两节门桥间的连接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由于手臂在训练中受伤,一开始,张美平只是在旁边待命,没有上场。
  由于水流速过高,5分钟过去了,门桥迟迟连接不上。眼看情况紧急,张美平带伤上阵。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仅用2分钟就连好了门桥,有惊无险完成了任务。这次演习,张美平荣立个人三等功。
  爱琢磨、不怕苦、不怕累的张美平,在14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3次个人三等功。1999年,面临转业的张美平被分配到了天门市环卫局。
  转业回来当环卫工人?一开始,身邊的人有些不理解。也有战友曾劝他,你获得了几次三等功,可以尝试跟组织申请调换岗位。张美平却反问道:“我们军人就是一块砖,只要国家有需要,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儿!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当环卫工人,那这些事情谁来做呢?”
  退伍22年,张美平从未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服从命令、艰苦奋斗、不给组织添麻烦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转业环卫,他干出一套“清扫经”
  2000年,张美平正式在天门市竟陵办事处环境卫生管理所上班,成为了建设管理科的一名管理员。每天凌晨4点,他骑上自行车,在各个路段清扫、巡查。
  3年后,他被调到竟陵环卫所陆羽清扫站当站长,考验接踵而至。
  “刚当站长的时候,我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一直琢磨怎么把马路扫得又好又快。”一开始,老职工对他这个“新面孔”有所质疑,张美平明白只有能力过硬,才能服众的道理。于是,他和清扫站的职工相约开展一场扫地比赛。
  “路段你来挑,咱们就比谁扫得快,扫得干净。”比赛在众人监督下开始,凭借日常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张美平用熟练的手法迅速清扫完路面,赢得了比赛。这场“PK”下来,张美平扫得又好又快,大家都服气。
  关于扫地,张美平总结了一套“清扫经”:重点路段勤清扫、人多之处见空扫、垃圾多时突击扫、饮食摊边轻轻扫、灰尘多时压着扫。除了业务上过硬,他还在生活上融入,和环卫工人们同吃同住,和他们迅速打成了一片。
  2008年天门市遭受百年一遇的雪灾,积雪在车辆反复碾压下变得极为坚硬,下水管道堵得严严实实,积水无法排出。张美平和环卫工人赶到现场后迅速施工,用工具把积雪铲开,进而疏通管道。由于管道狭窄,工具操作受限。眼看进度缓慢,张美平放下工具,挽起袖子,开始徒手疏通下水道。
  坚硬的积雪铲开后变得格外锋利,处理几个来回,张美平的手臂便留下一道道血痕。一个管道、再一个管道……他咬着牙,一口气将整条街的管道全部清理了一遍。“那个画面我印象很深,清理完之后,他手臂上全是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天门市环卫局办公室主任刘彩娥仍心有余悸。
  管道疏通了,但路边积雪又迟迟无法融化。接下来的几天,张美平带着环卫工人把积雪一点点铲开平铺,使其加速融化。有人不理解,责怪他道:“张美平,你这不是瞎折腾人么?好不容易把雪堆上去,现在又要铺下来。”张美平却说:“堆上去是为了行人方便,铺下来也是为了尽快融雪,恢复正常通行。”
  长期在一线作业,让张美平的双手患上了皮肤过敏症,常常起泡、刺痛、发痒,并且久久不能消退,严重时手指甚至无法并拢。然而一旦干起工作,他又仿佛忘了手上的伤病,依旧如故。“他的手就不像手,就像一个工具,随时随地使用。”刘彩娥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环卫局倡议组建党员突击队,张美平第一个报名请缨,担任环卫党员突击队队长。他带领30多名环卫党员干部深入隔离点,清理解除隔离人员留下的被服等生活垃圾,圆满完成隔离点消杀任务。
  疫情期间,他每天除了巡查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外,还要督导消毒防疫及处理废弃口罩回收等工作。没有防护物资,他们就穿着雨衣雨鞋,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就一遍遍学习消杀工作流程和防护措施。每一次出勤,张美平都带着队员全力完成任务,用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平凡赞歌。
  荣誉加身,他却和公厕“较上劲”
  建设优美整洁的宜居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默默奉献。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环境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长期在环卫一线的优异表现,带给了张美平诸多的荣誉。从“天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到“湖北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从一个基层的环卫工人到两次赴北京领奖的党员代表,光环的背后是张美平在平凡岗位上20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坚守。   环卫局工作辛苦,即使是局长,依然承担着一线作业的任务。如今,身为副局长的张美平依然每天开着他的巡查车在全市51个公厕和14个垃圾中转站之间巡查。巡查车虽小,却五脏俱全,里面装着钳子、起子、扳手等维修工具。巡查时,遇到的维修小问题,张美平都会立即掏出工具把问题解决掉。
  厕所虽小,却关乎着大民生。早在2012年,还是环卫局城北清扫公司经理的张美平参加全省劳模疗休养时,每到一处,他都会习惯性地看看当地的垃圾中转站、公厕是如何建设的。有人笑他,“别人都是去看景点,你一来就是看厕所”。张美平却没有在意,那次的外出让张美平看到了先进的自动化公厕与天门现状之间的差距。
  2014年,张美平成为天门市环卫局副局长,分管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工作。上任后,他就立刻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改造城区的11个公共厕所。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张美平开展厕所改造计划,经常是顶着烈日,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城区各个公厕之间,看进度、督质量。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天门市城区公厕逐步由旱厕改为水厕,冲水系统由手动改为自动。2018年,城区又新建、改建公厕23座,每座都顺利通过验收,还为政府节约资金近200萬元。
  “以前公厕脏乱差,现在上厕所像去‘五星级宾馆’。”家住东湖社区的张奶奶笑着说。2016年,位于东风支渠的一座仿古木制公厕获得了全国“最美公厕管理奖”,位于陆羽广场的一座公厕获得了“最美公厕综合奖”。
  多年来,张美平在一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环卫局新员工李伟从部队退伍后,跟着张美平一起巡查。“有次垃圾中转站的设备损坏,下面的垃圾出不来,又脏又乱,张伯怕我们年轻人不适应,自己直接下去修理。多次立功的老班长都这么敬业,这对我们触动很大。”李伟说。
  同样深受触动的还有退伍军人杨伟峰,“张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一心装着工作,我们要向他看齐。”
  在张美平的传帮带之下,30多名青年环卫工迅速成长,成为天门环卫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长期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换来了城市的干净与整洁。
  记者手记
  一个群体的坚守
  入伏的夏日,我们跟随张美平和他的同事,坐上拥挤、闷热的巡逻车,实地走访了他们日常巡查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路未过半,汗水湿透了衣背,没有人吭声,对他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路上,张美平总是笑呵呵地向我们介绍:“你看这是我们的最美公厕”“你看有了这个除臭装置,垃圾站里味道就没那么大了”…… 这些旁人避之不及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是他们眼里倍加珍惜的宝贝。
  有人说,第一次跟着张美平巡查公厕后,自己3天没有吃下一口饭。一句简单的玩笑话,折射出了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与苦楚。
  在天门市环卫局,和张美平同期入职的6人中,有5名是退伍军人。在这个外人看来无比艰辛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每个人都坚守了22年,没有1人中途退出或离开。
  他们身穿“坚守橙”,历经春夏秋冬,迎晨曦、送晚霞、清污泥、铲雨雪,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把环卫这件小事做成了个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只因肩负责任,只因心中有光。
其他文献
社会结构日趋多元,群众诉求更加多样,矛盾问题更为复杂……如何更好适应城市发展,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痛点、堵点、难点?  黄冈市黄州区的“双进双建”给出了答案——驻区单位进社区,推动社区大党委建设,推进“实事共治”;在职党员进小区,服务群众,实现居民小区党组织全覆盖,打通了城市基层治理的“最后一百米”。  今年,“双进双建”升级为“三进三建三治”,着力打造思想、组织、平台、活动、制度“五个融合”的城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围绕着力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再次印发通知,旨在为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松绑减负、撑腰鼓劲。  形式是相对于内容而言的。完成一项工作,如果只有形式没有内容就是徒有其表、弄虚作假,过度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则是舍本逐末、不得要领。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坚决抵制形式主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追求工作中原有的本意、背后的深意和广泛的民意上,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做
3月9日,湖北省委书记、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指挥长应勇主持召开省防控指挥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健康码”发放工作,研究制定人员安全有序流动、企业复工复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工作预案。  应勇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把疫情防控作为我省最重要工作,慎终如始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  坚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动态调整,根据各地
恰逢“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当代青年被赋予难得的历史机遇,肩负着为人民谋幸福和为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  要从百年党史中凝聚原动力。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历史。无数共产党人以血汗为墨,谱写了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先后涌现出了雷锋、黄文秀等一个又一个青年先锋,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奋斗的一生接续前行。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只有将自身融入党的百年壮阔征程中,在大
请示报告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是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有效工作机制。近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对全面规范和加强请示报告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了请示报告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条例》的出台,对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证全党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具有重要意义。  重大事项请示报告,
1997年,我和丈夫熊银远结婚的时候住的是三间土坯房,门前的烟轭线还是泥沙路,天晴时满天黄土,雨天时泥土能溅到大门上。家中的收入主要靠5亩农田,收成完全靠天。好在丈夫吃苦耐劳,农闲时打短工攒了点钱,将土坯房改建成砖瓦房。随着孩子们開始上学,家中老人年纪也大了,我们的日子就紧起来了。实在没办法,我和丈夫就“抛却”家里的老人、孩子,开始了在外打工的日子。打工虽然收入高些,但漂泊在外的日子实在是不好过。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征程上,重点要用好“五种人”。  要用好公道正派、带领致富的带头人。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是乡村振兴之要。要把有理想、肯吃苦、有能力,能带动一方百姓的优秀分子选出来,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队伍。  要用好开拓创新、引领风尚的新人。青年兴,则乡村兴。要把乡村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组织书记是这个堡垒的主心骨、顶梁柱,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才能当好基层党组织的带头人、领头雁。  提升政治能力,做对党忠诚的明白人。以牢固的政治理想为魂,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立身处世、为官执政的“精神之钙”“压舱之石”“立命之本”。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要,坚定“四个自信”,毫不动摇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以坚定的政治立场为基,
“到最一线去工作,即使走,我也要从竹山走回十堰!”闻令而动!这可能是军人的一种本能反应。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叫雷大勇,今年36岁,现在茅箭东城经济开发区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  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的雷大勇每天通过手机和电视看到日益严峻的疫情形势。当了16兵的他第一反应就是:“我是一名军人,也是一名党员,这个时候要冲锋陷阵啊!”  大年初三中午12点多,雷大勇在竹山县城搭上一辆开往襄阳方向
“石书记,塘里的水再不放点,我这十几亩田就要颗粒无收了。”阳新县浮屠镇方林村村民方统风承包了12亩农田,由于旱情严重,眼看着就要颗粒无收,他找到选派的村党组织书记石亨亨求援。  石亨亨实地察看后发现,该处田离水渠、水井较远,无法抽水,唯一的办法就是放附近水塘的水缓解旱情,但该水塘由村一名党员方昌友承包,水塘养有1万多公斤鱼,方昌友要靠年底卖鱼增收。石亨亨对鱼塘进行水深及水量测量,并找方昌友沟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