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机构以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构想与对策

来源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aiy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振兴是“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银行机构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利用金融科技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初步形成了银行机构利用金融科技自建金融科技平台、银政合作建设科技平台、借助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以及全产业链服务乡村振兴四种模式,但是也存在金融科技应用场景有限、风控模式难以适应、运营成本高等问题,以及银行信贷产品少、服务渠道少等挑战.为进一步服务好乡村振兴,银行机构从产品、风控、渠道、运营、服务、数据六个维度,来构建乡村振兴生态圈,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
其他文献
校园霸凌一直是威胁校园安全的重点问题,即便在校园环境相对单纯的农村高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校园霸凌事件.校园霸凌不仅对被霸凌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也同时影响霸凌者、协助者及旁观者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校园霸凌体现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也体现了社会教育和立法层面的不完善;解决校园霸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自身的四方联动、积极应对.
凝聚共同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显著优势.目前,司法激励研究以物质分析为主,对精神层面的解释不足,难以揭示当代中国司法活动背后的制度伦理.法院党组作为党领导司法的重要组织形式,承担着价值引领职能.它通过嵌入法院领导机构,获得了开展价值引领的组织权威、组织网络和组织信息.法院党组的价值引领能够弥补物质激励的局限,其主要依据由党的领导、服务大局和群众路线构成的价值体系,经由一系列动作、言语和物质传播符号对司法组织实施精神激励.这有利于推动党凝聚共同价值理念的制度优势在司法场域转化为政治定向、组织聚力、社
“双碳”目标的实现是新时代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必经之路,从国家义务出发,一是要采取自上而下相应的“减排”政策和市场交易,二是要有妥善的公益诉讼制度.公益诉讼作为保障“双碳”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需要宪法、行政法、民法、社会法等不同法律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衔接.构建契合“双碳”目标实现的公益诉讼制度,在气候公益诉讼当事人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检察机关和社会组织在提起诉讼中的作用;在生态损害赔偿制度的建立上,要根据碳排放利益的特殊性,进一步明确生态损害赔偿在公益诉讼制度下的运用;要逐步探索进行有限的行政公益诉讼、民事
对于律师这个“舶来品”,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态度和政策是有差异的.通过研究《人民日报》相关报道的整体特征和传播倾向,可以略窥党在律师职业建构中的政策取向和原则立场.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来看,党对律师在代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所具有的标志性意义有清晰的认识,对律师职业的建构和发展有整体的规划.党在律师职业建构中所采取的政策立场和结构性调整,一般是有其公共考量在内的.党在不同时期对律师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期待,决定了这个职业在《人民日报》的报道中呈现出了明显的角色变迁和多元面相.
在刑法立法大一统模式下,行政犯规定于刑法典之中,刑法修正中不免要寻求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规范衔接.但从“立法参与主体、立法时间顺序以及立法理由说明”等多个维度来看,刑法与其他部门立法相互脱节,呈现出“分割式”立法局面;规范衔接的良好愿景实际上表现为刑法一厢情愿地“机械对接”,不仅未能在实质上产生“衔接”效果,反而引发规范用语表述不一致、立法事实不清晰及法益定位不明确等现实问题.直观来看,引入附属刑法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但因立法思维惯性与立法技术的制约,短期内难以付诸立法实践.目前,可通过协同立法模式克服“
李大钊是坚守初心、为民造福的表率和英雄,他终生奋斗的革命历程,始终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显现着奋斗、探索和牺牲的崇高精神.李大钊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其逻辑起点是以十月革命的“知运之鹃声唤醒读者”;其逻辑展开是逻辑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其一是阐述了“益进人类的幸福”的现实根据,其二是研究了“问题”与“主义”的现实需要;其逻辑归宿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即在引导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政治能力是把方向、观大势、顾全局的一种重要能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是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重要保障.从理论向度看,提升政治能力是做到“两个维护”“知行合一讲政治”的内在要求;从价值向度看,提升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防范化解政治风险、赢得民心民意的本质依归;从实践向度看,提升政治能力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深化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方式.围绕机关党员干部政治能力提升主题,形成了理论向度、价值向度、实践向度三维统一的立体阐释格局,三者互为支撑、互为促进、有机统一,对于强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不少学者围绕刑事诉讼构造展开争鸣,其学术影响延续至今.当前“以审判为中心”与“认罪认罚从宽”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刑事诉讼构造,但改革的瓶颈同样也是由刑事诉讼构造理论的发展停滞所导致的.刑事诉讼构造应当回归以“人”为本的思维进路,与具备“硬科学”基础的认知构造进行理论对话,遵循人类特定的认知方式和决策逻辑:借助“一阶认知”与“二阶认知”的概念界分,强化司法裁判者及其认知决策的终局和中立地位,重塑刑事司法权力配置与运行的横向结构及纵向引导,确立审前程序与审判程序之间的“双重横向构造”以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时代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崇尚英雄的重要论述.从生成逻辑上,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时代要求和现实指向;从基本内涵上,习近平新时代英雄观明确了新时代英雄主体的内涵、诠释了新时代英雄精神的精髓要义、提出了新时代英雄传承的全方位规划,形成了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意涵丰富的英雄观;从实践路径上,提出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英雄观、构建英雄传承的道德教育体系、营造弘扬英雄的网络舆论宣传氛围、完善弘扬英雄的法律保障制度.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确立,将对外逃人员量刑减让规则造成一定影响,原先“主动从轻—被动从重”的两极化处遇模式,将逐步演化为“投案最轻—缉捕次之—抵抗归案最重”的三梯度量刑模式.为完成外逃人员刑罚裁量规范化、精细化改造,进一步鼓励外逃人员主动回国投案,在对外逃人员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时,应区分类型,构建阶梯式的量刑减让规则,着重考察外逃人员认罪认罚对特殊预防必要性和积极一般预防必要性的减少,用“惩罚概率提升幅度”替代“节约司法成本”作为判断外逃人员认罪认罚是否与自首重复评价的关键,吸纳“归案方式”作为考察外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