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特征与中国近代社会形态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xuesen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提法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属性比较准确的概括。然而,一个似乎长期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是:这种公认的畸形社会形态在总体结构和运动方式上究竟有何一以贯之的整体性特点?换句话说,它究竟何以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我以为,可以用"持续过渡性"来概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的整体特点,并由此而深化对该社会形态的研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过渡形态社会。
其他文献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社会一直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重心。家族关系在各种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中居主导地位,各种社会联系、社会关系无不受家族关系的制约和影响;家族是人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家族利益制约指导人们的各种活动。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特点。因此,研究中国家庭、家族史,对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的家庭、家族史有关资料十分丰富,仅流传至今的族谱就有几万部,然而这些资料大多是关于上层社会家庭、家族的,而且比较零星分散;同时,在近代以前,也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以,对包括平民在内的整个中国社会
一天津近代工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进入20世纪以后,尤其是1912年至1928年,天津近代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一时期天津民族工业厂家累计约有2471家,资本总额累计约82427000元,涉及66个工业门类,工业人口约4万余人。①与1911年前的民族工业比较,厂家增加了22倍,资本额增加了11倍,行业增加3.1倍。②经过不到20年的发展,天津已逐步形成以纺织工业和面粉工业为骨干,以大机器生产为主,手工工场为辅的工业生产体系,从而为天津成为华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创造了条件。在北洋政府里握有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张謇是一位多义的人物。他一生足涉政界、实业界、教育界;既鼎甲榜首,深谙传统文化,又淹通西学,自甘农工小术;政治上或隐或仕,事业上间得间失,牵涉的事件极为广泛。人们从各个侧面对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出相当精彩的评论。但是,究竟怎样从总体上把握这位历史人物的全部活动及其最终的属性?或者说,张謇给近代历史提供了哪些信息价值,补充和增殖了哪些新的信息量?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不揣冒昧,谈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史学界长期流行着一种传统的看法:庶人没有自己的土地,因此不可能存在自己的宗法组织。多年以来,这似乎成了定论。《礼记·丧服小记》和《礼记·大传》中关于"别子为祖,继别为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的宗法制度的历史记载,并没有把庶人的宗法组织包括在内;故尔清儒程瑶田在其《通艺录·宗法小记》中认为;"宗之道,兄道也;大夫士之家以兄统弟,而以弟事兄之道也。"同样亦把庶人排斥在宗法系统之外。今人金景芳先生亦在其《论宗法制度》一文里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观点,以为如何理解"别子"这一概念是认
前言1982年拙著《中国海关史》脱稿,限于约定的篇幅,对海关实务与人事制度方面均做省略。就一般观点而言,讨论中国海关,最重要的是发展沿革、关务政策、税则修订,以及对中国经济财政所产生的影响。上述列举的这些部分,无论如何是不能缩减的。旧岁在台北举办了一场"清季自强运动研讨会",会中亦有中外学者以海关问题做
舍儿别与舍儿别赤,中外学术界过去已有所论及。陈得芝同志为《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卷撰写的"舍儿别赤"条目,对此作了概括的说明:舍儿别赤,元怯薛职名,亦作舍里八赤。舍儿别,波斯语 Sherbet 的音译,原为糖浆名称,有医疗效用。太祖十五年(1220),成吉思汗幼子拖雷病,撒麻耳干也里可温医生撒必进所制舍儿别,被任命为御位下舍儿别赤,即调制御用舍儿别人员,授予答剌罕封号。撒必的外孙马·薛里吉思亦精其法,世祖至元五年
一、是一元单线,还是一元多线?长期以来,由于用五种生产方式循序演进的历史发展图式来阐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教科书中一直把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解释为单线式的。这种五种生产方式(或社会经济形态)的单线发展图式,最早大概是由苏联理论界提出的。现在一般都追溯到列宁的《论国家》。这篇对苏俄大学生的演说,中心思想是要求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而不是全面阐述马克思的社会发展观。在阐述从无阶级社会向阶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时,列宁列举了原始社会、奴隶占有制社会、农奴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序列。列宁
本世纪初,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纷纷研究外国兴衰史。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尤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关注。本文拟通过分析梁启超对法国大革命的看法与态度,说明这场革命对他的影响。一梁启超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见解,大部分发表在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戊戌变法前和辛亥革命后他都很少提及法国大革命。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梁启超在东渡日本之前不通外文,只能从在华传教士编撰的一些中文书籍中,对西洋史有一鳞半爪
奴隶制是否是人类普遍必经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个作为五种社会形态说需要论证的核心问题,现在再一次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从过去和现在的讨论看,问题之所以得不到解决,除了思想方法上的原因以外,很大程度在于对有关奴隶制社会形态的一些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问题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马恩关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概念,以及这个概念是否对于各种类型的奴隶制都具有普遍意义,二是农奴制是否可以继原始公社制之后产生,以及这种农奴制的性质;三是奴隶制社
历来有关鸦片战争起因之分析,均注重于鸦片贸易的危害性,这诚然是一个理所当然的探讨方向,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中英两国之间的关系,最终决定于各自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态。因此,即便是探索一次对外战争的原因,也必须将眼光投向所在国内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广州通商制度是鸦片战争前80余年中外贸易和邦交的唯一渠道,也是清政府锁国封关的象征。它在战前引起中外日益频繁的磨擦和战后被彻底废除的事实,说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