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价值意涵与推进策略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byljk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可以说,技能型社会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教育和社会革新理念。因此,无论从政策还是研究的视角来看,技能型社会都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那么,何为技能型社会,为什么要建设技能型社会,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是亟待厘清的根本问题。
  回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我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始终坚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加快推进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并在“十四五”时期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主要目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国际视野看,2008年以来,以治理的“全政府性”、参与的“全社会性”、技能开发的终身导向性、重视技能人才高效利用为主要特征的技能战略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同时,反观我国社会发展定位,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到2035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而从整个社会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胡鞍钢,2015)。基于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技能型社会的提出具有特殊的时代内涵及价值。
  首先,从具体内涵来看,技能型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就社会学的意义而言,发展指的是一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组织的全面进步。因此,技能型社会不仅仅涉及教育领域的改革,而且要实现相关社会组织与要素的全面革新。一方面,技能型社会是新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对于人力资源状况的必然要求,代表了整个社会人力资本需求的根本方向。技能是技能型社会中的核心与本质概念,是整个社会及个体人力资本的核心载体,基于此,技能型社会的核心目标就是通过相关社会组织与要素的改革提升全体公民的技能水平,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其次,从价值指向来看,技能型社会关涉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的文化和价值重构。技能型社会的发展价值表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实现个体技能的全面充分发展;二是实现整个社会全体公民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三是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人才、追求技能水平提升的文化,这需要对整个社会现存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进行重塑。
  第三,从推进策略来看,技能型社会的实现必须加快推进技能人才培养及使用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的构建和完善。这需要从解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入手,一方面,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并实现所有利益相关者对于技能人才培养的治理和参与,从整体上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以思维角度为分析点,从命题者思维、答题者思维及讲评者思维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解析比较命题者思维及答题者思维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失分来指导评讲者
摘 要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背诵以语言范例的积累为表现,以对语言的理解、建构为基础,以在情境中的运用为旨归。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应运用不同的背诵方式:经典古诗文宜采用烂熟式背诵,课外整本书宜采用摘句式背诵,现当代文学宜采用复述式背诵,一般古诗文宜采用提示式背诵。基于核心素养的背诵可以运用情境导引,深度阅读;任务驱动,读书结合;直觉体悟,吟咏成诵等策略。   关键词 背诵策略;情境导引;任务驱动;直觉体
摘 要 鲁迅《祝福》中的多声叙述既是文章叙述者从多个角度审视而发声,也是文本意义潜性价值的表达方式。叙述主体——叙述者的叙述作为话语表现主体,必然使得人物话语的表达被弱化,它既主动参与对存在的书写,又本能地在书写中透露自身的态度与价值观。文本通过对叙述者“我”叙述祥林嫂故事的态度的分析、各人物对祥林嫂故事的反映与态度分析,将二者之间的距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背后隐含着的意义。   关键词 叙述者;
摘 要 本文针对学生在写作议论文中说理论证出现的问题、弊端,教给学生三招思辨作文写作的对策。第一招:论证时——左顾右盼,诠释关系,避免孤立分析;第二招:说理时——瞻前顾后,抚今追昔,避免“静止”论述;第三招:阐述时——一分为二,两面兼顾,避免片面诠释。再配以课堂训练,附上学生的优秀例文,展示训练的效果,这样既使全文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印证,从而丰富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 辩证分析;说理论证;思
高考作文考什么,是我们研究高考,做好备考工作绕不开的话题.了解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了解命题的起点,也是破题的密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本
摘 要 依据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可分两大板块——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阅读素养板块中,文学性阅读之小说阅读是高考的常考点,然而得分率普遍偏低,陷入“广种薄收”的洼地;更严重的是,文学性阅读的低效还会影响其他题目的“收益”。因此,在小说阅读中贯彻始于文本终于素养的备考策略:扎实阅读文本、理清素养落地的思维模式,是提高小说备考效益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阅读素养;思维模式;备考策略   
摘 要 思辨性阅读对文本细读具有重要意义。细读深读,找出文本存在的矛盾,抓住矛盾思辨、挖掘,并对作者的创作心理、人生遭际等进行比较还原,有利于深入解读文本内容,发掘文本深层意蕴,寻绎文本潜在的文学和文化价值。《方山子传》一文存在多处矛盾,从这些矛盾切入,与文本、作者及其交游情况进行多元对话,联系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处境、遭遇和心路历程,分析还原其写作时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情感,更深刻更准确地解构文本意涵。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育人的三种途径,它们是共同守护孩子成长的三個支撑。如果用树的结构来比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那么家庭教育是树根,学校教育是树干,社会教育是枝叶。树根深埋在泥土之下,看不到却非常重要。树根所吸收的水分和营养决定了一棵树的高度和广度,树根的吸纳能力和伸展能力就如同家庭给予孩子的教养和能够为孩子提供的资源。孩子有时候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孩子的
摘 要 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一种逆向的课程设计模式,即逆向教学设计是以预期结果为导向的,将教学评价置于学习活动之前的一种基于理解的教学设计。在阐述“逆向”教学设计含义和价值基础上,笔者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一篇课外小说《窗》为例,以“不同叙事视角运用”为议题,尝试设计逆向教学设计的三个阶段。   关键词 逆向教学
摘 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乡村振兴面临着农村存量人力资本量减质低,增量人力资本堪忧的实然困境。为此,职业教育必须转变理念,重新认识和定位农村职业教育功能;重塑城乡关系,构建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的大职教体系;加强新农科建设,重构涉农人才培养体系;瞄准重点人群,精准高效培育乡村振兴人才。  关键词 乡村人才振兴;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县域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