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小说备考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ra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依据新课标精神,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可分两大板块——阅读素养和表达素养。阅读素养板块中,文学性阅读之小说阅读是高考的常考点,然而得分率普遍偏低,陷入“广种薄收”的洼地;更严重的是,文学性阅读的低效还会影响其他题目的“收益”。因此,在小说阅读中贯彻始于文本终于素养的备考策略:扎实阅读文本、理清素养落地的思维模式,是提高小说备考效益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 阅读素养;思维模式;备考策略
   一、 高考小说备考现状和原因分析
   1.现状
  两高一低——高重复率高错误率低得分率。高考小说备考存在“广种薄收”的现象,不断重复“昨天错误的故事”,这不仅直接影响语文科的备考效益,更是学生文学素养得不到培育和发展的根本体现,进而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统计数据表明,广东考生近年小说阅读得分率偏低,详见以下表格:2019-2020年小说题目及得分双向细目表:
   以上数据显示2019年小说部分得分8.54分,难度系数0.57;2020年小说部分得分8.14分,难度系数0.54分。较之2019年全卷难度系数0.67、2020年全卷难度系数0.66,难度系数分别低了0.10和0.12。
   2.原因
  轻重失衡—轻阅读重套路,轻思考重刷题。2019年全国高考Ⅰ卷小说选自鲁迅先生的《理水》;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小说选自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越野滑雪》,皆为大家名作。《理水》是故事新编,学生需对大禹治水的故事有一定了解,再结合文本,读懂读透小说;《越野滑雪》主要用对话形式推动情节发展,考生需通过细读文本品出小说隐藏的信息,才能较好理解“冰山理论”。这都要求学生重视文本阅读,养成解读文本思维,提升文本阅读素养。忽视文本阅读,就是忽视鉴赏小说的根本,对于提高小说备考效益、提高小说鉴赏能力而言,无疑缘木求鱼,徒劳无益。
   重套路重刷题所形成的定势思维无法对接新课标的要求。新課标加大对考生在复杂“情境”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如2020年《越野滑雪》第9小题: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题目设置“冰山”理论这一学科认知情境来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以及这样安排产生的艺术效果的能力。不少考生一看到“冰山”理论就完全懵了,不懂“冰山”理论,连八分之一的情节露出来也把握不了;有些考生的答案,“放之四海而皆准”未能结合文本本身进行分析,套题作答。这都是重套路重刷题在新课标面前“水土不服”的表现。
   忽视文本阅读,直接从题目入手,是部分一线教师教给学生的做题“法宝”,这样可以节省阅读时间,留足时间回答其它板块的题目。也因为长期以来文学性阅读的低得分率导致部分语文学科的中下层生对这一板块比较“佛性”——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形成恶性循环。新课标背景下,阅读素养是一个大命题,也是高考素养考查的重要部分,忽视阅读重套路重刷题,往往欲速度则不达。
   二、以“刷题”走天下的时代已终结
   1.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文学性阅读要求与评价指向核心素养。
   (1)学习任务群5 关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作以下描述: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这一要求直指审美鉴赏与表达交流能力。
   (2)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同样指向审美鉴赏能力。
   (3)质量描述:课标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层级的水平,其中水平一和水平二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三和水平四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五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本文指向高考复习,以水平四为依据进行分析。
   课标对学业水平四的描述实际上包括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四个方面,涵盖课程目标12个层面,在文学性阅读中全面考查核心素养。
   2.教育部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一文中文学性文本阅读指向核心素养
   教育部张开《基于高考评价体系的语文科高考内容改革实施路径》(以下简称《路径》)一文,将语文科学科的关键能力概括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由信息性阅读、文学性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3方面的能力构成;表达能力包括语言策略与技能、写作能力2个方面。
   《路径》关于“文学性阅读能力”作以下表述:文学性阅读是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阅读文本,涵养性情,滋润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丰富关于文学和世界的想象与认知。对文学性阅读能力的要求有:能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感受、想象、体验作品呈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在领悟作品表达的感情、思想和观念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进行审美鉴赏和审美评价;对常见文学类作品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表现手法有所掌握,在了解文学史常识和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文本艺术创新的主题意向、思想蕴涵能有所领悟并展开联想,对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思想艺术价值作出合理分析与评价;对文本建构和文本理解所涉及的复杂因素,前者如作者倾向与意图、作品语言与形式,后者如读者立场、阅读取向、欣赏角度、评价标准等,具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路径》关于文学性阅读的表述分总体要求和具体能力要求。    总体要求关键词:审美,对应四个核心素养之“审美鉴赏与创造”具体的能力要求关键词组有四个层面:
   (1)阅读、感受、想象、体验:对应课程目标之“语言积累与建构”“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2)领悟感情、思想和观念,调动经验和积累:对应课程目标之“语言梳理与整合” “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体验”
   (3)领悟、联想,分析、评价:对应课程目标之“发展逻辑思维”“鉴赏文学作品”
   (4)复杂因素、发掘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对应课程目标之“理解多样文化”
   以上两份文件可以看出,新高考对文学性阅读的考查主要落点在核心素养上,具体体现为课程目标的12方面。考查涵盖点多,层次丰富,充分体现文学性阅读的审美功能。
   三、始于文本终于素养的备考策略
   1.扎实阅读文本
   让素养落地,首先是要避开套路,防止大量无效的刷题训练。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让阅读真正发生。以高考立场而言,需在规定时间内真正读懂小说。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三昧真火”读懂内容
   “读”指的是有效阅读,可从文本特征入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360百科)。它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开展一系列的故事。因此,可用“三昧真火” 解读小说内容:第一昧“真火”,洞悉人物之间(或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第二昧“真火”,聚焦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三昧“真火”,着眼人物与特定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
   (2)依据特征梳理情节
  在大体了解小说构思特征之基础上,对小说内容进行梳理。从近年入选全国卷的小说来看,有的小说情节波澜起伏,而有的小说情节平淡甚至类似于散文。若小说情节结构比较鲜明的,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进行情节梳理。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以下简称Ⅰ卷)的《石门阵》,故事围绕王木匠说故事的形式展开。序幕:由传统名著引出“石门阵”;开端:王木匠透露“石门阵摆退鬼子兵”;发展:鬼子进村;高潮:石头阵让鬼子走进“迷魂阵”;结局:鬼子落荒而逃;尾声:百姓对国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再如2021年全国高考乙卷(以下简称乙卷)的文学类文本《秦琼卖马》,情节同样波澜起伏。开端:被誉为“北方铁嗓”而今落魄的王超杰到古董店买古董;发展:古董店杨老板婉拒其古董;高潮:杨老板最终收购王超杰的古董;结局:明知古董为赝品,但杨老板还是帮助王超杰渡过难关。若情节特征不太明显,一是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来梳理内容。如2020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的小说《越野滑雪》;故事的主人公是乔治与尼克,围绕他们的共同爱好—“滑雪”来展开故事:两人正在滑雪,两人在酒馆谈滑雪,两人相约以后继续滑雪。二是可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来梳理内容。如2016年全国高考一卷《锄》,故事从六安爷与百亩园的关系入手,先叙述了眼睛不方便的六安爷每天到百亩园锄地,接着交代养活世世代代西湾村人的百亩园被煤炭公司收购,落荒的百亩园长满了郁郁葱葱的庄稼,最后描述了六安爷到百亩园最后一次锄地的行为。
   (3)透过情节解读主旨
   梳理情节进行之后,小说主题大致类型基本就可以凸显出来,新课标的“一核”—“立德树人 服务选才 引导教学”决定了高考小说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主题。因此,无论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还是从人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看,皆如此。如2021年全国Ⅰ卷《石门阵》,透过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同仇敌忾对日寇,渴望国泰民安,诠释了只有保卫国门才能守护家门的主题。2021年全国乙卷《秦琼卖马》,通过“北方铁嗓”而今落魄的王超杰与老板杨岳城的关系,揭示杨老板古道热肠,突出人间有真情的主旨。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在乔治与尼克对“滑雪”这件事情的谈论中,写出滑雪给乔治、尼克二人带来身体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冲击和诱惑,写出男人之间干脆、纯明的友谊和硬汉光芒。2016年全国高考Ⅰ卷《锄》,在对六安爷与百亩园的关系的叙述中,揭示出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土地对农民的馈赠以及在工业化的冲击下农田萎缩等复杂的命题。
   读文本理情节明主旨,是对话小说的有效途径。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大核心素养来命题的高考小说阅读,都建立在读懂小说内容及主旨之上。
   2.让素养思维落地
   新高考考什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提到: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说,新高考围绕“四层”加以考查,“四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这一逻辑关系如何落实在高考小说考题中。
   (1)“四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分析,核心价值在“四层”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地位,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具有引领作用。可以说,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体现在选材和题目的命制以及答案的研磨中。
   因此,我们可这样概括“四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通过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来检阅学生的学科素养。而要达到“综合”考查,则需设置特定情境。
   定位于“审美”的文学性文本阅读,对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而“审美”这一概念相对比较“虚”,如何化“虚”为“实”,在小说教学过程中扎实“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摆在高中语文老师面前一个课题,这个课题很“可为”并且一定“有为”。
   从近年高考试题以及权威模拟题来看,让小说核心素养落地的考查形式,主要是设置学科认知情境,考查学生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来解决特定环境下的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科考查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    当然,小说文本情境设置还可以从个人情境体验、延伸社会生活情境两方面来落实,让小说核心素养落地方面还可以有许多空间可为。
   综上,新高考让素养落地,从小说考查角度看,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靠刷题刷不来,核心素养靠刷题更刷不来。需从阅读的本质入手,让阅读真正发生:读懂文本内容、梳理小说情节、深度解读主旨。在此基础上,深悟小说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等。
   因此,小说的必备知识是内显功能,分两方面:一是解读文本的基本能力,二是建构小说的基本知识体系。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体现出基础性。关键能力是外显功能的集中体现,是落实命题立意的平台和中枢,是对必备知识的熟练而相对灵活的掌握,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体现了综合性。素养则是通过对特定情境的设置,考查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应用型和创新性。
   “一核”“四层”“四翼”是一个整体。“一核”是总体目标,“四翼”对“四层”内容和方式呈现提出具体要求,从而确保“一核”目标的实现。
   以上近年高考题及权威模拟题对小说文本的选择和命题的设置,“一核”“四层”“四翼”共同发挥作用,体现命题核心要求——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
   四、核心素养下小说阅读的可为与有为
   小说阅读的可为。文学性阅读在歷年的高考中对考生而言是一个难题,处于广种薄收的艰难境地:高重复率高错误率低得分率。提高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得分率,需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有序的谋划。新课标带来的新背景,让小说阅读有广泛的天地可为:小说考核涵盖课程目标12个方面,考查涵盖点多,层次丰富,可经营的点比较多,这为提高高考小说的得分率提供了政策背景和实施路径。
   小说阅读的有为。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真正阅读中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培养审美、传承文化。让阅读真正发生,首先在于扎实阅读文本:读懂内容,梳理情节,深挖主题,探究文本特色等。其次理清核心素养落地的思维模式—在核心价值的引领下,通过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来检阅学生的学科素养;而特定情境设置,是达成“综合考查”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广东高考年报【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2020.
  [作者通联:广东汕头市澄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其他文献
“大单元”的教学设计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综合课标要求与具体的文本特点,博观约取确定教学目标,通过提炼相对合适的单元主题,努力发掘单元人文主题与各种语文要素之间
新时代的语文教材处理,要以革新精神创造开放形态,努力彰显课文特征、学科本色与教学个性:理解课文,在求异时直击特征;提炼课文,从规整中走向精雅;使用课本,于批判后实现重构
摘 要 实施学习任务群要设置学习情境。如何依托统编语文教材设置真实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是一线语文教师面临的现实难题。真正的学习情境应是基于教学需要和学习需要设置的,是由具体的教学实施者(上课教师)设计出来的,是为了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而设置的情境。真正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紧贴文本的,是驱动任务的,是引领问题的。   关键词 学习情境;现实困境;应对对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
摘 要 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于,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突出文本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文本的人文性。对语文文本的教学绝不能单纯只注重挖掘其片面的工具性,更要深刻找寻文本的人文属性,将文本进行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剖析,为学生营造精彩的立体式文本阅读氛围,带领学生养成立体式阅读的习惯,拓宽学生眼界。本文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为例,简述立体式阅读文本的教学思路。   关键词 立体式阅读;细读;文本  
摘 要 地名文化教学一直是语文学科的弱项,甚至处于被忽略状态。其实地名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如何有效利用课本地名资源,结合学生成长的家乡地名文化,进行整合运用,并提炼出这些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不但能提升语文教学自身的文化底蕴,还能实现一定程度的跨学科融合与生成,并使多种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日常产生联系,从而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一定的开悟与固化作用。   关键词 地名文化;地名教学;跨学科融合  
本文以思维角度为分析点,从命题者思维、答题者思维及讲评者思维三个角度入手进行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解析比较命题者思维及答题者思维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失分来指导评讲者
摘 要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背诵以语言范例的积累为表现,以对语言的理解、建构为基础,以在情境中的运用为旨归。针对不同的语言材料应运用不同的背诵方式:经典古诗文宜采用烂熟式背诵,课外整本书宜采用摘句式背诵,现当代文学宜采用复述式背诵,一般古诗文宜采用提示式背诵。基于核心素养的背诵可以运用情境导引,深度阅读;任务驱动,读书结合;直觉体悟,吟咏成诵等策略。   关键词 背诵策略;情境导引;任务驱动;直觉体
摘 要 鲁迅《祝福》中的多声叙述既是文章叙述者从多个角度审视而发声,也是文本意义潜性价值的表达方式。叙述主体——叙述者的叙述作为话语表现主体,必然使得人物话语的表达被弱化,它既主动参与对存在的书写,又本能地在书写中透露自身的态度与价值观。文本通过对叙述者“我”叙述祥林嫂故事的态度的分析、各人物对祥林嫂故事的反映与态度分析,将二者之间的距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背后隐含着的意义。   关键词 叙述者;
摘 要 本文针对学生在写作议论文中说理论证出现的问题、弊端,教给学生三招思辨作文写作的对策。第一招:论证时——左顾右盼,诠释关系,避免孤立分析;第二招:说理时——瞻前顾后,抚今追昔,避免“静止”论述;第三招:阐述时——一分为二,两面兼顾,避免片面诠释。再配以课堂训练,附上学生的优秀例文,展示训练的效果,这样既使全文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印证,从而丰富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 辩证分析;说理论证;思
高考作文考什么,是我们研究高考,做好备考工作绕不开的话题.了解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了解命题的起点,也是破题的密钥.笔者认为高考作文题的价值取向是立德树人.基于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