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的技法与情感表现

来源 :文学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eg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创作的核心永远是情感的表达,而在画中最擅于表达情感的为中国画中的诸多技法,创作者从古至今对于技法的创新与探索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出蕴藏在中国画里最深刻的意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张璪对于中国画的“表面”与“内核”的总结,将“外”与“内”相结合,才是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
  关键词:中国画;技法;情感表现;线条
  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为创作者应该向自然学习,再转化为自己的感悟,也就是所谓的“心源”。而“造化”为自然,“心源”为情感,也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外因”与“内因”二者在创作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且皆对于创作的助力也是尤为重要。当“造化”与“心源”变成创作动因的“外”与“内”的时候,我们也可把这个外和内比做创作者“技法”与“情感”。“技法”为外,包含创造者的绘画所用的狗擦皴染以及色彩线条等。“情感”为内,无论何时,作品的情感表达都是艺术创作的内核。而技法与情感的交融也是作品的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中国画的技法也是作品情感表达的媒介,二者相辅相成,在自我表达过程中,努力摸索更独特的绘画语言及技巧,此外,创作时创作者受到自身绘画风格与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的影响,利用相同的情感但不同的技法入画,则创作出的作品也不尽相同。“情感”,通常是一幅国画作品成功的关键要素。陆俨少认为:自古大家无不在传统的基础上,看山看水,做到“外师造化”,然后有所取舍,加入自己的想法,所谓“中得心源”。我们本身的绘画技法并不是天生有之,而是从外界习来。但对于作品的情感却是与生俱来,并不受外界影响的,无论产生怎样的改变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转变。
  刘海粟先生曾十次去往黄山绘画《黑虎松》以此来表达对黄山的喜爱之意,十余次的师法自然也是十余次的技法的提升以及十余次的情感的表达,在这数次的体验中不仅掌握黑虎松的特点,也与之产生了某种情感共鸣。也正如陆俨少所说的:“画山水必须到山水中去。”,相比于西方写生更注重写实的情况下,中国画的山水写生则更能展现出意境。
  二、线条与色彩之于技法与情感表现
  中国画中的线条与色彩通常被运用来体现创作者的情感表现,利用线条的浓淡、干湿、曲直;利用色彩的鲜艳或者沉郁来表现绘者的心情是愉快或沉闷。
  1.线条与中国画情感表现
  道家对于中国画艺术的审美评判标准之一是“朴素”,而中国画的线条语言则是在创作过程中通过改变线条的浓淡、粗细、长短、疏密、干湿等的处理来使得很朴素的线条技法来变成具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创作者将自己本身的情感融入线条之中,表现的线条也是充满感性的线條。吕凤子也曾在《中国画法研究》中提到过:在造型的阶段中,作者的感情需要和笔力融合在一起,笔过之处,无论长线短线,还是块或面,都成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这也说明中国画一直极力赞扬以线传情的特性,将感情赋予线条之中,使线条也具有了活力和情感表现的能力,也具有了表达、抒情的作用。
  人物画《女史箴图》、《韩熙载夜宴图》等,绘画者也会根据不同的对象以及需要突出的不同的情感需求来改变自己线条的绘画形式来让观看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不同的感受。
  2.色彩与中国画情感表现
  中国画的色彩受到禅释的影响,所以形成了一种与西方完全不相同的色彩体系。
  色彩对于中国画的创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绘画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也是表现作品主题的方法之一。它利用颜色传达给观者不同的感触,引发情感共鸣。
  中国画的色彩并不单单是水墨,而是讲究色彩的搭配作用。从所谓的冷色调与暖色调的产生之际,就已经默默催生出了色彩与情感的相互碰撞,有了冷暖就有了情感,当蓝色代表着冷色调时,观者看到蓝色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而看到代表暖色调的红色则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当色彩开始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就也代表着色彩可以表达人的情绪。通过色彩的调节可以表达出多种情绪,红色是激昂,蓝色是沉静。中国古代绘画中也多用色彩鲜明的白色、朱砂、黑色、藤黄等作为对比来衬托环境以及体现绘画者的情感意义。
  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意境”,绘画者不断在作品中造境,去表意和抒情,色彩在造境的过程中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绘画者想要传达出的意境可以通过改变色彩来达到目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不同,则为之创造出不同的色彩意境来表现。通过色彩的渲染,实现与观者情感上的互通。
  谢赫所提出的“随类赋彩”,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色彩概念,本意是按照对象的品类来赋色,但中国的传统艺术在色彩的选用上很玄妙,更为希望的是心物结合的一种赋色方式,但依照现今的理解大概是要将色彩和绘者本身的情感相结合再给予赋色。以心中的颜色来绘万物的颜色。
  总之,不管是中国画技法中的线条还是色彩,都可作为绘画者表述情感的媒介,也是中国画技法与情感表现的结合。
  三、结论
  本篇文章主题在于浅析中国画技法与中国画的情感表现之间的关系。首先简述了技法与情感的另一种的意义解读,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的造化与心源代入技法与情感两者,则造化为技法,技法可以作为世间的“物”来存在,心源为情感,而情感则可作为创作者“本人”,也就是“我”来存在。当技法与情感的结合成为“物”与“我”之间的结合时,则创作作品具有了中国画最内核的东西,也就是“情感的表达”。没有情感表达的创作作品不可称作一幅完整的作品,中国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甚至诗词和书法都具有“情感表达”的核心,所以,以技法为媒介来表达作品的情感表现是中国画创作的必不可少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俣行.浅谈中国画色彩中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9(12):51-52
  [2]方争利.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语言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2(10):38-39
  [3]陈汝娟.国画创作中的情感价值[J].《艺术大观》,2021(3):51-52
  [4]高志红,李景.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现分析[J].《艺术评鉴》,2020(11):38-39
  [5]赵思山.浅谈国画线条的情感表达[J].《大众文艺》,2017(12):77-78
  作者简介:王嘉琪(1996-),汉,女,河北省石家庄市,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育的改革,目前在教学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智慧课堂的构建。语文课堂的艺术构建是长期以来围绕着我国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课堂中应该更加重视智慧课堂的构建。文章重点探讨了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的艺术构建,以其能够在当前的语文课改活动中,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语文;课堂构建;策略  伴随着教育的改革,基础教育从知识教育逐步向智慧教育转变,教学目
摘要:南京,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作为十朝的都会,蕴含着多少前朝往事与精神财富,从十朝的姓名演变,走进这座城市,且看它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关键词:南京;姓名演变;城市文化  当硝烟散去,王谢燕去,这座江南古城的风韵如写意山水画卷一般缓缓铺开,彰显着十朝都会的气韵。自公元229年起,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先后在南京定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分别称建业,
摘要: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高质量发展是对教育扶贫的最好体现,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来自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零就业家庭、父母均为下岗失业人员、未就业单亲家庭的学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之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点之一。切实有效地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生的帮扶工作,帮扶家庭经济困难生顺利毕业,对建设社会稳定
摘要:在当前,教育已经成了每一个教师都十分注重的事情,同时这也是作为一名在校老师应当主要研究的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各位教师的提出,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其在课堂上接触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在生活中也将这一信息落实到了实践过程之中,达到了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目的。基于这一教育发展背景,文章将会以小学阶段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为主要话题,详细介绍将
摘要:对于“隐喻”以及“寓言”来讲,其属于中西文学共有的两个较为古老的修辞方式。在实际进行中西文学比较时,以往这两个修辞方式属于探讨“共同诗学”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然而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这两个修辞方式开始逐渐转变为分析中西文学异同之处的焦点话题,能够涉及到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具体定位、方法或者是相关策略。基于此,本文便针对隐喻、寓言的定义做出分析,同时围绕两者共性与区别对中西比较文学做出探
摘要: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英语阅读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要注重立足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习特点,突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引小学生对阅读知识进行有效地学习及思考,以促進英语知识内化。本文探讨了绘本阅读与英语主教材融合教学策略,注重以教材为切入,指引小学生有效地参与到阅读学习及思考当中,以提升英语教学的效果及质量,促进小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及阅读素养的培养及发展。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 
摘要:开展《建筑制图》课程说课设计是一项教研活动,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建筑制图中建筑工程识图与绘图能力培养是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以岗位要求的职业能力培养是课程教学的主旨,所以本课程按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满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的教学思想来设计,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教师掌握课程标准、充分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课堂教学的水平,为培
白岩静穆共和风,  红塔功高耸碧空。  棵棵柏香怀劲节,  株株黄菊慰英雄。  2021年5月14日,在党的100周年华诞之际,根据我校党支委员会研究决定,开展以“走进烈士陵园缅怀先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为主题的党日活动。当日下午,我校60多名中共党员,佩戴党徽,帶着沉重的心情赴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仁合村白岩沟红军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历史,找寻革命烈士争取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答案,开展党史学
期刊
摘要:在小学教育中,音乐课不被重视,学生往往得不到系统的音乐训练,从而不能全面的发展。而音乐社团恰好能够弥补音乐课的不足,帮助学生了解音乐文化,学习音乐知识,提高表演能力,提升核心素养。所以本文主要介绍了音乐社团对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社团;小学生;核心素养;有效性  引言  在小学教育中,音乐社团能够发挥出音乐课不能够发挥的作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摘要:《第二性》共有两卷,第一卷全面阐述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第二卷则是在其第一卷的理论基础上,论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境。第一卷波伏娃以生物学的角度从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以及雌雄嵌体探讨并驳斥了将女性等同于生育工具的观点,波伏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且驳斥并批判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女性所谓的"恋父情结"她认为这是根据男性角度的"恋母情结"所捏造出来的,第二卷中波伏娃通过对比分析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