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应在“实”上下工夫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实”,即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新闻事件贴近生活、符合实际;报道内容鲜活、实用;新闻语言生动、平实。笔者做党报新闻编辑多年,特别是近年来,有一个明显的感觉:新闻稿件鲜活、贴近生活实际、有用的少;数字化、模式化、官样化甚至空而高调的应景之作有增多趋势。这不仅无助于提高报纸的吸引力、引导力,而且使报纸与受众的认知偏离、与受众的需求脱节,使新闻报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使我们的报纸缺乏可读性、缺乏生命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或者说现象呢?据笔者观察分析,并不是记者缺乏新理念、不谙新文风,而是风气和机制问题。当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说话做事要看风头,这个风头不是来自老百姓,而是来自领导机关甚至某些领导。不论领导参加什么活动或是调研,都要发长篇报道,好像不长不足以显示分量。而这种报道往往都是些模式化、官样化的文章,是空话、套话的堆砌。作为党委机关报对此类报道虽属无奈,但慢慢地也习惯于这样的定式,于是报纸上这样的模式化、官样化的文章多了,一旦见怪不怪,自然就会有人跟风,上行下效。为了图省事,记者泡机关、听报告、看材料写稿子慢慢成了风气。“萝卜快了不洗泥”,这样写出的稿子必然粗糙浅薄,人云亦云。
  关于机制。报社大都建立有对业务部门工作质与量的考评机制。它起着制约、激励和引领作用,不但要奖勤罚懒,更重要的是奖优罚劣。对那些贴近实际、事实鲜活、短小丰满、实用价值高的稿件应敢于奖,而且敢于重奖;对那些大而全、工作总结性、不活不实陈列式以及官样化的应景之作不仅不能奖,而且要坚决堵或罚。有了好的机制,还要靠正确的执行力发挥作用。如果这种好的机制执行时走了样,使那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极尽赞美的表面文章见诸报端,再给予“优稿”奖励,无异于助长了这种不良文风的泛滥。这样,久而久之不但会使我们的报纸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而且最终会导致报纸的发展停滞不前。
  河南日报编辑部这几年推出的“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很好地落实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譬如:2009年年末的几期,如“我们需要放心早餐”、“低碳生活,我拥有我快乐”等,每期围绕一个贴近百姓生活或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密切的主题,策划组织3至5篇事实报道,从不同侧面的事物变化和人物感受,讲述社会的进步和百姓的诉求。这些主题报道用生动的事实说话,以其短小鲜活、实际实用、富有感染力而赢得了广泛好评。
  “百姓身边人和事”栏目之所以得到受众的青睐,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报道均来自第一手材料,它看得见摸得着,是真实的、鲜活的、有用的,是老百姓最关心的正在发生着的事实的报道。也就是说,记者深入一线,倾听百姓诉求,亲身感受事物变化,是写好新闻报道的前提。
  其实,记者如果利用跑机关、听会议、借阅材料作为收集新闻线索的重要途径,并与深入了解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有机结合,从而发现新生事物的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目标地深入一线进行新闻采写,是一个很好的发现挖掘新闻的方式方法。如果仅仅靠听会议、看材料或者电话上问问写新闻,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数字加套话,落入“数字化、模式化、官样化”的窠臼,苍白无力。我们的报纸“数字化、模式化、官样化”的报道之所以多,就是记者片面追求发稿量,图省力省时而不做深入采访造成的。因此记者要俯下身子深入采访,在新闻报道的“实”上下工夫。
  信息传播是媒体的基本功能,也是纸媒的重要功能。虽然新兴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和量都远远超过纸媒,但纸媒的优势在于对信息挖掘具体、有深度、高质量,这在现阶段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们的记者在写新闻时局限于就事论事,就淡化了纸媒记者的责任,忽视了报紙应发挥的优势。譬如:介绍粮油、肉蛋、蔬菜的价格只说是降是涨,只是抄抄材料罗列数字而已,很少说为什么,不关注买卖双方的相关因素,根本不理会受众是如何认知的。其实,信息新闻一样需要“以人为本”,如果缺失了人文关怀,新闻就不丰满、不亲切,显得干巴巴的。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就做得比较好,他们在预报寒流袭来的同时,不忘提醒人们加衣防病,提醒菜农为蔬菜大棚保温(因为这个时候蔬菜供应会紧张,大家都很关心),这让人听了非常亲切。这里再举一则消息也很能说明问题:《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主桥钢梁合龙》,这是一个重大新闻题材。记者提交的稿子更多地关注了该桥的技术含量,通篇是具有世界先进水准的技术术语的罗列,艰涩难懂,可普通人关注的东西很少。这种稿子的见报充其量是个重要信息,缺乏可读性。经编辑解释和提醒,这位记者当即心领神会,又做了深入采访,重新改写了稿子,着重写了此桥的重要作用、桥的长度、设计时速、通车时间等,而将其技术工艺在最后作了精练概括,其新闻价值得到充分放大。因此,材料只能作为线索,不能就材料写稿子,能否挖掘有价值的新闻还要靠记者深研细品,抓取鲜活的视角切入采写。
  做党报记者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即与党委、政府及其部门联系紧密,总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时政信息。然而记者必须明白,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并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报纸不是党委政府的工作简报,更不是某某单位或个人的传声筒。报纸是大众媒体,它肩负的首要任务是传播有用、有价值的信息,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线。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民情、民意以及自然社会现象,都应通过新闻报道反映,报道事实要鲜活,内容也必须新颖、真实、贴近生活、符合实际,能够为受众所用。报纸只有通过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使其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富有吸引力、感染力。
  党报记者必须适时调整思维的定式和角度,力戒浮躁之气,摒弃不良文风;必须深入一线发掘有用信息、鲜活事物的富矿,讲究质量和价值。另外,业务考评部门也要严格按新闻规律的要求去评新闻,提高奖优罚劣的执行力,运用良好的激励机制调动起记者采、写、编的自觉能动性,全方位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报纸实起来、活起来、靓起来。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其他文献
做学问、写论文,都需要收集资料。收集资料是进行学术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曾说过,“资料工作与研究工作是一回事,从来没有一个做研究工作有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前,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存在着一个比较突出而又普遍的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较差,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上课,学生是在报告和讨论,不是一味地听讲,老师是在指导和纠
不同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学生不同的性格、思维和情感,面对事物拥有自己的解决方式。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建立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对数学现象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中,充分地发挥自身个性,自由大胆地展示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与课堂学习相呼应,从而使每个学生形成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整个课堂中实现个性绽放、百花盛开。  一、创设可供学生个性思维的情境  学生的个性
期刊
《大河秀典》于2007年10月1日公演以来,好评如潮,成为河南广电新的经济增长点,被誉为“来河南必看的梦幻之旅”、“您不能错过的河南之夜”。如今3年多过去了,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成为河南向外介绍中原文化的最佳名片。  《大河秀典》是表现“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大型全景演艺,是大型室内情景剧。其以起伏跳跃的五千年华夏历史为经脉,以浮现五千年中原文明史的璀璨片段为内容,将中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神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综合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的核心在于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小学生初学数学,是培养他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键时期。然而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过于抽象,小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应当转变传统死板的教学模式,使用多种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展开分层教学,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难点,帮助小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2001年即将与我们握别之时,经过将近一年酝酿,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复旦大学签署了共建新闻学院的协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人们的注视与议论中跨进了2002年。 无论“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