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七(下)“证明(1)”教学案例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gramme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境创设
  师:同学们,眼见一定为实吗?
  生(齐):一定。
  师(给出两幅图片:两个等大的圆出现在两幅图中,一个是大圆内的小同心圆,一个是小圆外的大同心圆):这两个圆一样大吗?
  生(齐):不一样大。
  师(演示平移):请同学们再看一看。
  生(齐):一样大。
  师:可见,眼见不一定为实。它告诉我们,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可发现一些结论,但它们不一定都正确,其正确性需进行证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证实结论正确性的方法——证明。
  二、探索活动
  活动一(课本第147页)
  师:请看问题。如图1,长am宽bm的长方形草坪中间有一条1m宽的直道,现改为1m宽的“曲径”,如图2,这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请大家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计算。)
  师:有结果了吗?谁来把你探索的成果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相同。易知图1中直道是bm2,对于图2中的曲径,可设想将它的两边拉直,可得到一个底为1m、高为bm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也是bm2,两者相等。
  师:很好!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答案一目了然,转化是常用的思想方法。有其他方法吗?
  生2:可以这样思考,把左边草坪都向右平移1m,得到的都是边长为(a-1)m和bm的长方形,其面积相等,因此两条小道的面积相等。
  师:把左边的草坪整个向右平移,能和右边的草坪拼合吗?请同学们按屏幕上的要求进行操作,体会一下两块草坪是否真能拼合;若能,怎样计算曲径的面积?
  (屏幕呈现操作要求:① 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2上,描出小道左边草坪的边框;② 把透明纸向右平移,使左、右两边的草坪拼合。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动手操作。)
  生3:曲径处1m宽可以保证拼合,小道的面积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减去两块草坪的面积,即a·b-a·(b-1)=b(m2)。
  生4:曲径的面积就是平移后左边留下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bm2。
  师:通过平移,易得到曲径面积也是bm2,由此说明结论是正确的。
  活动二(由课本第148页题目改编)
  师:请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看谁的结论正确。
  (1)当m=-5、-[12] 、0、2、3时,计算代数式2-2m+m2的值。
  (2)换几个数再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计算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与大家分享一下你发现的结论。
  生5:2-2m+m2的值是正数。
  生6:2-2m+m2的值都大于或等于1。
  生7:m的值为负数时,m的值越小,代数式的值就越大。
  生8:m的值为正数时,m的值越大,代数式的值就越大。
  师:这些结论正确吗?请大家小组内研讨,然后请各组的代表将你们的想法在全班交流。
  生9:只有生8的结论不正确,m等于0.5和1.5时,代数式的值相等。
  师:你们怎么知道前面三个结论都是正确的?
  生10:举例子。
  师:同学们,代数式中的m可以取哪些值?你能把所有满足要求的数都取到吗?怎么办?
  生11:不用一一取数,可以通过代数式的变形来证明:m2-2m+2= m2-2m+1+1=( m-1)2+1,无论m取何值,(m-1)2都大于或等于0,则(m-1)2+1总大于或等于1,生5和生6的结论正确。
  生12:m是负数,它越小,m-1就越小,绝对值也越大,(m-1)2+1的值就越大,生7结论正确。
  师:非常好!面对同一个代数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能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些结论有的正确,有的错误,我们必须通过说理才能作出判断。
  活動三(课本第148页)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实验室,继续来探索结论并说明理由。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边长为8cm的正方形纸片,先按图3剪成4块,再按图4重新拼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3(思考讨论后):这4块纸片能恰好拼成一个长为13cm、宽为5cm的长方形吗?
  师: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
  生13:因为图3是正方形,面积为64cm2,图4是长方形,面积为65cm2,它们不相等。
  师:很好,通过计算面积,我们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得出了由图3不可能拼成图4的结论。运用以后学习的知识,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种方法来说明图4不是长方形。
  活动四(课本第149页)
  师:先请同学们按屏幕上图5的要求画图操作,再思考后面的问题:画∠AOB=90°,并画∠AOB的平分线OC。(1)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落在OC上的点P处,使三角尺的两直角边与∠AOB的两边分别交于点E、F,比较PE、PF的长度;(2)把三角尺绕点P旋转,比较PE、PF的长度,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学生画图、操作。)
  生14:(1)中PE=PF,(2)中PE与PF好像不相等。
  师:三角尺旋转到哪个位置时,不用度量就能说明PE=PF?依据是什么?
  生15:PE垂直于OA、PF垂直于OB时,此时四边形OEPF是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相等。
  师:还有什么位置不用度量就能说明PE=PF?依据又是什么?
  生16:当点E和点O重合或点F和点O重合时,此时得到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师:是的,三角板旋转到这几个特殊位置时,PE=PF。其实三角板在一般位置时,也能说明PE=PF,我们来用几何画板检验一下,请看大屏幕。
  (师演示。)
  生:哎,真的相等啊!
  师:是的,确实相等,关于这个结论的说理,今后我们会研究。刚才一部分同学得到PE不等于PF的结论,可能是画图和测量中的误差造成的。
  三、课堂练习
  师:请看课本第149页练习3:任意写两个相邻偶数,计算较大偶数与较小偶数的平方差。换两个相邻偶数再试试,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探索、研究,整理说理过程,然后汇报。)
  生17:两个相邻偶数,较大偶数与较小偶数的平方差,等于这两个相邻偶数中间的奇数的4倍。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如果没有,谁来说明其正确性的理由?
  生18(迫不及待地):设两个相邻偶数为2n和2n+2,则(2n+2)2-(2n)2=(2n+2-2n)(2n+2+2n)=2(4n+2)=4(2n+1),因此结论正确。
  师:漂亮!有不同的说理方法吗?
  生19:也可以用乘法公式来说理。
  师:不错!这里我们通过举例、运算发现了一个结论,然后运用说理判断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像这样借助操作实验,进行观察猜想,探索发现结论,再寻求恰当的方法进行说理,判断结论是否正确的过程,正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说理”有哪些感受,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20: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获得的结论,有的正确,有的错误,说理可判断它们的正确性。那么,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说理过程呢?
  生21:本节课学习的说理方法有计算、代数式变形、推理、举例子,还有其他说理方法吗?
  师:大家提出的问题很好,这些正是我们今后所要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略)
  (本课例获江苏省泰州市初中数学高级教师优质课评比一等奖。作者为泰州市初中数学名师工作室成员,现任教于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通过对学生习作原文和改文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掌握三种常用的人物细腻描写的方法。2.通过对学生的习作片段进行升格,让学生学会运用以上三种方法。
【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与教育,体会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以感激的心情和理智的态度对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