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恐惧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5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本来不应该与“恐惧”有什么联系,更准确地说,教育的天性是“反恐”的——给人的精神注入力量,帮助人抵御、克服社会生活中种种非人、异化人的因素,包括恐惧。但是,非常不幸,有时,教育自身就是恐惧,是异化人的力量。
其他文献
拙认:教育无非四种方法——一是强化,二是渗透,三是惩罚,四是报应。强化,就是“城头高举大王旗”“黑云压城城欲摧”“不可越雷池半步”;渗透,就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细
4月9日上午,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将之前教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该校领导称,学校认为这
语文课是干什么用的?本来以为,这不是一个问题,至少在专业人士——语文教师、有关研究者当中,不应该是一个问题。  北京时间2012年6月3日凌晨,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的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2秒87的成绩夺冠,平世界纪录。6月3日,《新民晚报》刊登评论《现在的刘翔更该进教材》。文章说:“记得8年前,雅典夺冠后,刘翔的夺冠事迹,被收入小学五年级的语文教材。8年之后,这个完美演绎了人生辉煌、
案例一:课堂上,一位年轻老师站在黑板前示范写字,整个脑袋遮住了老师板书的内容,在黑板正前方的学生根本无法看见老师在写什么,他们只有等老师写完后离开黑板时才能看清楚。  案例二:于永正老师半蹲着身子,伸长手臂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范写“庞”、“紧”等生字,并叮嘱道:这一撇不能太长,“紧”字的两点要靠拢些……学生看得很仔细,学得很认真。  案例一是我在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上见到的镜头,案例二是于永正老师在
不久前听薛法根老师教《我和祖父的园子》(苏教版),他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听写,一位学生把“蜻蜓”写成了“蜻蜒”。薛老师先让他仔细看看有没有写错,然后请他改正。这一回字是写对了,可笔顺又错了。薛老师不急不躁,又请这位同学重写一遍,并让全班同学在自己的本子上把这个字写一写。这一来一去,足足花了好几分钟。我和听课的老师都有一个强烈的感觉:薛老师的课“真”!  目前有些公开课,虽说很“顺”,却不那么“真”。
摘要:在当今社会,计算机的使用已经相当普及,为满足人们增长的需求,计算机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开发也呈现多样化的势态。其中,分层技术在软件开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系统软件进行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软件开发的效率,因此,该文将主要从分层技术的概念、分层技术的特点以及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中的具体应用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能为分层技术在计算机软件中开发中的合理应用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促进
问问学校里的学生,不喜欢的老师,大多是语文老师;不喜欢上的课,大多是语文课;不喜欢的学科,大多是语文。笔者曾做过调查,学生们的理由如下:  一、家庭作业老是抄词。没有变化,枯燥乏味。会默写了不必要再抄写。即使抄,也可变花样,让学生写写记住生字的方法,让学生运用生词编一个小故事,由学生给生字出个字谜,让其他学生猜等。  二、作业多,老是要写。语文能力不是靠做作业做出来的。一些学校语文作业很多,如学案
今年早些时候,我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的《一株紫丁香》。于老师追求的是简简单单的教学风格,收获的是扎扎实实的课堂实效。他的课没有故弄玄虚的“卖弄”,没有故作姿态的“忽悠”,是那么真切、自然、民主、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师生情味。尤其让我震撼的是,于老师在教学中设置了自己背诵课文的环节。当于老师告诉同学们自己要背诵课文时,我看到了同学们惊讶的表情,期待的目光,继而专注地听于老师一字不漏地
8月里的一天,去浙江美术馆看了“鲁迅的面容——中国新兴木刻运动80周年暨鲁迅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文化界人士称之为“鲁迅大展”。在展厅里,忽然想到,应该有一些语文教师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