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智商起着20%的作用,其余的80%来自其他因素,最关键的是情感智能。情商就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情感智能的参数。有数据表明:具有真心、善心、爱心、好奇心和自尊心的人是一个情商高的人。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就是他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环境并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形成的,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的品质教育要家长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培养,从生活点滴中养成。
心理学中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人们最喜欢与具有真诚的、诚挚的、诚实的等品质的人交往。这些品质的共同特征就是“真”。因此,我们做家长的要细心呵护孩子的真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抹杀孩子童真的想法。我们应该牢记住一点: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童年之所以成为每个人的“伟大”时光,就因为它的童真可爱。拥有正常童年的孩子,即便再普通,也会比一个失去童年的天才更健康快乐、更可亲可爱。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可见,家长要呵护孩子的真心是特别的重要。
一年级开学之初,孩子对我说:“妈妈,我要是现在就上二年级就好了。”我当时听了就有些生气,心里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扎实,刚开学就想跳着上二年级,简直是不想付出就想收获啊!”然而,接下来,孩子的话让我惭愧,觉得自己简直是太自以为是了。幸亏我没有把刚才想到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想听听孩子自己的理由。我就问:“你为什么想这么快就上二年级呀?”他说:“因为上了二年级就可以带红领巾呀!还有朵朵(他小时侯最好的小伙伴)也上一年级了,我在学校里就可以见到她了。”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他真挚的想法,多么纯洁,多么天真啊!红领巾在孩子心里是多么鲜艳啊!孩子小时侯的伙伴又是多么重要啊!
心理专家说:“如果6岁前,一个孩子的自发行为都没被压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心智模式非常健全,而且极富有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善心是我们与身俱来的天性,但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如果不细心呵护就有可能丧失。
那天,同事和我说起她的儿子。孩子感冒了,她带着孩子去看病,医生看后,她去抓药。不想,护士在扎针时,第一次没有成功,让孩子白疼了一次,第二次才打好。她说:“孩子虽然很配合,但还是觉得打针很疼,尤其是在扎第二次的时候,又怕又疼。”过了一会儿,孩子神秘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她当时很惊奇,就问:“为什么想当医生?”孩子说:“不让小朋友疼,只打一次就好了。”同事想了想,然后说:“你当然可以当医生,但要当最好的医生才能不让小朋友疼啊”。孩子高兴地说:“我要当最好的医生。”她顺势说:“好的,妈妈支持你当最好的医生。”同事的做法令我佩服,她这样既培育了孩子的理想的种子,又呵护孩子善良的天性。这样孩子自发的善良的行为也得到健康的发展。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今都遵循的教育宗旨,无论你是伟人还是平凡的人都要有一颗善心啊!教孩子善良,呵护孩子善良的天性是家长最应该做的。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的,家长以自己的爱心培育孩子的爱心是最好的方式。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送孩子去幼儿园。在路过校园里花池时,他说:“妈妈,你看那花,多好看啊!我想摘一朵。”我说:“我也觉得很好看的。其实小花也象小朋友一样,离开妈妈就会伤心。如果你摘走了这朵小花,其他人就看不到他了呀!”他就说:“妈妈,我不摘了,我走过去摸摸,可以吗?”我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啦!”他就蹦蹦跳跳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摸摸了那些花,并把一枝斜倒在地上的花枝扶起来靠在另一枝上。在看到我凑上去闻香味的时候,他也把小鼻子凑上去闻了闻。我看他也在闻,就问他:“香不香?”他仿佛一个小大人似的说:“真香啊!”我就顺势和他说:“这是黄色的菊花,菊花有很多种,有黄色的,白色的,紫色,还有红白相间的。还有最令人感动的是:菊花在枯萎的时候,花瓣不会落下来。”他惊奇地说:“真的吗?我要等它枯萎的时候再来看看!”多有爱心的孩子呀!
我们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品质,更要培养孩子热爱平凡的生活。平时我们要言传身教,不抱怨生活。有一个抑郁症孩子的妈妈,她把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生活的埋怨,对丈夫的冷漠一股脑儿全部给了孩子。她从来没有教孩子怎样去爱生活、爱他人。
现在的事实是:家长们正在用有限的家庭教育知识、有限的家庭经验和对孩子的无限期待、无限担忧煎熬着自己。对于这种现实,我们做家长的不妨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把孩子引向优秀,引向经典。当然,也要尊崇孩子的内心,引向孩子感兴趣的书的世界之中。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家长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家长用“生气”和“不高兴”来管教孩子。生气是有巨大威力的。家长的“生气”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强烈的杀伤力。家长“生气”让孩子惧怕,惧怕与爱无法共存。据专家介绍,对6岁前孩子最要不得,孩子会形成消极的负面个性:自卑、内向、忧郁、自杀倾向严重。国际赏识教育学会副会长魏建惠认为,家长应该无条件的爱孩子,以花苞的心态给孩子以尊重、信任、包容、鼓励和提醒,这样孩子才能够人格健全,幸福快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人格健全重要基石。
很多研究表明,情绪在一个人发展的各方面都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积极健康的人大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爱心和好奇心,具有积极的探索愿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好奇心就是培养了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具有自尊心、真心和善良的心的人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同情心强,人际关系良好,具有积极的探索愿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人更具有创造力,学业更容易成功,人际关系更和谐。因此,培养孩子的真心、善心、爱心、好奇心和自尊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人就是他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营造环境并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形成的,而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孩子的品质教育要家长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培养,从生活点滴中养成。
心理学中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人们最喜欢与具有真诚的、诚挚的、诚实的等品质的人交往。这些品质的共同特征就是“真”。因此,我们做家长的要细心呵护孩子的真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抹杀孩子童真的想法。我们应该牢记住一点:每个人的身世中,都有一段称得上“伟大”的时光,那就是他的童年。童年之所以成为每个人的“伟大”时光,就因为它的童真可爱。拥有正常童年的孩子,即便再普通,也会比一个失去童年的天才更健康快乐、更可亲可爱。德国作家凯斯特纳说:“只有长大成人并保持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可见,家长要呵护孩子的真心是特别的重要。
一年级开学之初,孩子对我说:“妈妈,我要是现在就上二年级就好了。”我当时听了就有些生气,心里想:“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扎实,刚开学就想跳着上二年级,简直是不想付出就想收获啊!”然而,接下来,孩子的话让我惭愧,觉得自己简直是太自以为是了。幸亏我没有把刚才想到的话直接说出来,而是想听听孩子自己的理由。我就问:“你为什么想这么快就上二年级呀?”他说:“因为上了二年级就可以带红领巾呀!还有朵朵(他小时侯最好的小伙伴)也上一年级了,我在学校里就可以见到她了。”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他真挚的想法,多么纯洁,多么天真啊!红领巾在孩子心里是多么鲜艳啊!孩子小时侯的伙伴又是多么重要啊!
心理专家说:“如果6岁前,一个孩子的自发行为都没被压制,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一个心智模式非常健全,而且极富有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善心是我们与身俱来的天性,但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如果不细心呵护就有可能丧失。
那天,同事和我说起她的儿子。孩子感冒了,她带着孩子去看病,医生看后,她去抓药。不想,护士在扎针时,第一次没有成功,让孩子白疼了一次,第二次才打好。她说:“孩子虽然很配合,但还是觉得打针很疼,尤其是在扎第二次的时候,又怕又疼。”过了一会儿,孩子神秘地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妈妈,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她当时很惊奇,就问:“为什么想当医生?”孩子说:“不让小朋友疼,只打一次就好了。”同事想了想,然后说:“你当然可以当医生,但要当最好的医生才能不让小朋友疼啊”。孩子高兴地说:“我要当最好的医生。”她顺势说:“好的,妈妈支持你当最好的医生。”同事的做法令我佩服,她这样既培育了孩子的理想的种子,又呵护孩子善良的天性。这样孩子自发的善良的行为也得到健康的发展。
《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今都遵循的教育宗旨,无论你是伟人还是平凡的人都要有一颗善心啊!教孩子善良,呵护孩子善良的天性是家长最应该做的。
家长与孩子的关系是以爱为纽带的,家长以自己的爱心培育孩子的爱心是最好的方式。
记得有一天早晨,我送孩子去幼儿园。在路过校园里花池时,他说:“妈妈,你看那花,多好看啊!我想摘一朵。”我说:“我也觉得很好看的。其实小花也象小朋友一样,离开妈妈就会伤心。如果你摘走了这朵小花,其他人就看不到他了呀!”他就说:“妈妈,我不摘了,我走过去摸摸,可以吗?”我高兴地说:“当然可以啦!”他就蹦蹦跳跳地过去,蹲下来轻轻地摸摸了那些花,并把一枝斜倒在地上的花枝扶起来靠在另一枝上。在看到我凑上去闻香味的时候,他也把小鼻子凑上去闻了闻。我看他也在闻,就问他:“香不香?”他仿佛一个小大人似的说:“真香啊!”我就顺势和他说:“这是黄色的菊花,菊花有很多种,有黄色的,白色的,紫色,还有红白相间的。还有最令人感动的是:菊花在枯萎的时候,花瓣不会落下来。”他惊奇地说:“真的吗?我要等它枯萎的时候再来看看!”多有爱心的孩子呀!
我们要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品质,更要培养孩子热爱平凡的生活。平时我们要言传身教,不抱怨生活。有一个抑郁症孩子的妈妈,她把自己对工作的厌倦,对生活的埋怨,对丈夫的冷漠一股脑儿全部给了孩子。她从来没有教孩子怎样去爱生活、爱他人。
现在的事实是:家长们正在用有限的家庭教育知识、有限的家庭经验和对孩子的无限期待、无限担忧煎熬着自己。对于这种现实,我们做家长的不妨呵护孩子的好奇心,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把孩子引向优秀,引向经典。当然,也要尊崇孩子的内心,引向孩子感兴趣的书的世界之中。
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家长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
与此相反的是,有的家长用“生气”和“不高兴”来管教孩子。生气是有巨大威力的。家长的“生气”对孩子的自尊心有强烈的杀伤力。家长“生气”让孩子惧怕,惧怕与爱无法共存。据专家介绍,对6岁前孩子最要不得,孩子会形成消极的负面个性:自卑、内向、忧郁、自杀倾向严重。国际赏识教育学会副会长魏建惠认为,家长应该无条件的爱孩子,以花苞的心态给孩子以尊重、信任、包容、鼓励和提醒,这样孩子才能够人格健全,幸福快乐。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人格健全重要基石。
很多研究表明,情绪在一个人发展的各方面都起着核心的作用。情绪积极健康的人大多对周围的事物充满爱心和好奇心,具有积极的探索愿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如果我们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和好奇心就是培养了孩子积极健康的情绪。具有自尊心、真心和善良的心的人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同情心强,人际关系良好,具有积极的探索愿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的人更具有创造力,学业更容易成功,人际关系更和谐。因此,培养孩子的真心、善心、爱心、好奇心和自尊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