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体制下体育的美与惑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y6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体育
  11月27日,第16届亚运会落下帷幕,中国军团揽获199枚金牌。毫无疑问,此届亚运会成为又一届具有里程碑式的亚洲盛会。
  以往,中国军团在运动会上摘金夺银总会使得国民豪情万丈,但此届亚运会中国军团“一骑绝尘”式的摘金速度以及毫无悬念的奖牌榜似乎让国民产生了“审美疲劳”。
  激情褪色的背后,理性的思考开始蔓延。民众开始反思体育荣誉背后的成本以及竞技体育对社会的影响,群众体育亦由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关注的焦点。
  回归人本,真正享受体育之美,反思体育本质,从而找到一个突破口,实现由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也许是此届亚运会留给我们比金牌更珍贵的遗产。
  
  
  1936年8月1日,第11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柏林拉开大幕。尽管当时中国积弱已久,腐败无能的民国政府拒绝提供赴欧费用,但却难以打消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向往,140多人的代表队历尽艰难到达柏林。
  然而,令人抱憾的是,除符保卢一人通过撑杆跳高及格赛之外,其余中国选手均在预赛中惨遭淘汰。
  颗粒无收的中国军团被洋人形容为“看客”,甚至有外媒在《奥运会战果赫赫,中国队饱吃鸭蛋》的标题下画了个大大的“0”。在洋人眼中,中国人是不堪一击的“东亚病夫”。
  那届奥运会结束不久,《德华日报》上一则题为《奥运会闭幕式》的评论透露了当时国人的心声:“这种失败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进一步努力训练。”
  中国人用行动证明了一点。48年后,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27岁的许海峰一举射落中国奥运历史上的首枚金牌。
  对于中国来说,此枚金牌意义非凡。它的诞生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此后,中国运动员的身影开始活跃于各大体育赛事中,并屡创骄人成绩,广揽金牌。金牌,由“胜者”的符号逐渐演变为承载国人民族情感并兼具政治意义的符号。
  时光荏苒,今天中国已由西方人眼中不名一文的“东亚病夫”迅速成长为金牌大国。2008年,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军团,一举囊获51枚金牌,傲居金牌榜榜首;2010年,第16届亚运会,中国队更是以每日揽金10余块的速度,将其他国家远远甩在金牌榜的后面。
  “疯狂”夺金使得人们对金牌的争议开始出现。
  早在2004年,一篇名为《奥运金牌的陷阱》的文章在互联网上流传,该文披露了有关奥运金牌的巨额成本,并引发了人们关于金牌的讨论。广州亚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杨明的一篇《“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再次将有关金牌的争议引爆。
  金牌的意义是什么?金牌大国是否等同于体育大国?我们离健康而成熟的金牌观还有多远?
  一个个问号背后是中国体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乎中国体育的走向与未来。
  
  举国体制下的金牌狂欢
  2009年7月29日,中国选手张琳在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表现出色,勇夺冠军,并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为了训练曾往返于中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中国小伙儿,在领奖台上露出了喜悦而腼腆的笑容。
  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张琳说了这样一句话:“感谢中国的纳税人”。相比国内其他运动员千篇一律的获奖感言,张琳的回答有些另类,但却更加真实。
  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中国体育的制度特点——举国体制。
  体育上的举国体制,是指以世界大赛冠军为最高目标,动员、调配全国有关力量(包括精神与物质),为夺取优异比赛成绩的工作体系与运行机制。
  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维度,它亦为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有其历史因素。
  建国初期,国内百废待兴,体育比赛遂成为国人扬我国威的少数途径之一。但如仅凭体育力量的自然生发,需经历漫长的时间和等待,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过于煎熬。于是,受苏联老大哥的启发,被称为“金牌流水线”的举国体制登上了中国体育的历史舞台。
  在这种体制下,中国运动员的选拨采取了层层淘汰的精英模式,更加强调专业运动员的培养;资金由政府筹集,主要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来自财政逐级拨款的体育经费,一部分来自体育彩票经费;奖牌数也成为各级体育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即所谓的“体育GDP”。
  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举国体制使得中国短时间内在世界体育史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军团创造了15枚金牌的骄人战绩。
  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中国已经成为奥运会金牌榜上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凭借东道主的独有优势以51块金牌打败美国成为金牌榜上的新霸主。
  从0的突破到51块金牌,中国仅用了26年,而与我国人口规模相仿的印度至今却鲜有金牌入囊。
  举国体制下主导的中国军团上演了一幕让世界惊叹的金牌狂欢,金牌在一些人眼中显然已成为国富民强的独特注解。
  然而,金牌狂欢却难掩其背后的痛与惑。
  
  金牌背后的痛与惑
  刘菲,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人,1988年曾获得世界技巧锦标赛女子三人项目冠军,2000年退役,至今无正式工作。早已褪去冠军光环的刘菲困惑而无助。
  “我现在真的很后悔走上体育这条路。当我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退役的那天,就是我艰难生活的开始。没有房子、没有工作、没有基本生活费,甚至连户口都不知道该放到哪。”刘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刘菲在中国并非个案,运动员退役后疾病缠身乃至生活陷入困境的报道时而见诸报端。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选拔制度开始受到责疑。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业余运动员已难觅踪影,专业运动员渐居主导。选拔专业运动员的衡量标准之一便是是否具备一定的天赋。天赋极具偶然性的特点使得挑选一名精英运动员往往需要淘汰大量运动员作为牺牲,而过于强调训练成果的训练制度无形之中放大了退役运动员的生存风险,即使最终夺冠,非热门项目的冠军运动员仍有可能面临生活困境,刘菲便是后者。
  此外,“体育GDP”成为中国体育界尽人皆知的秘密,体育官员的乌纱帽与金牌联系十分密切。1988年兵败汉城,时任体委主任的李梦华成为全世界被撤掉的两位体委主任之一。
  正因为金牌与乌纱帽的微妙联系,使得体育官员们对竞技体育倾其热情。据体育界一位资深人士透露,各级体委投入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经费比例大约为100 :1。为了奖牌指标,有些体育官员更是不择手段。业界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体能类项目靠吃药,技术类项目靠钞票。体育界似乎正在成为一个乌烟瘴气的名利场。
  在前东德,举国体制下的“惟金牌论”曾有过将人异化为金牌附庸的惨痛教训。有资料显示,“东德有至少10000名运动员,其中很大一部分为青少年运动员,在东德体育机构的指使下,有计划地长期服用各类禁药,并且造成至少100名运动员的死亡。”
  我们现在不得不面临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局面:体育金牌一直在增长而国民体质却一直在下降,特别是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20年下降。很多学生无法完成女子800米和男子1000米的测试,甚至有学生在测试中猝死。
  用我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卢元镇的话来说,中国正在从原来面黄肌瘦的“东亚病夫”变成白白胖胖的“东亚病夫”。
  新华社记者杨明在《“一骑绝尘”引发的思考》一文中也提出了相关质疑:“我们参加运动的体育人口只有28%,人均体育设施在世界上排百名开外。在亚洲,我们的体育人口和体育设施人均比绝对排不进前10名,就在中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成就的这20年中,中国人的体质正在明显滑坡!”
  褪去金牌的光环,置于我们眼前的现实不能不让我们感觉心痛与困惑,金牌背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回归人本,享受体育
  海因茨是在中国生活工作的一名德国人,酷爱足球的他几乎每隔半个月都要组织公司的中国员工踢一次球。虽然海因茨已年过四十,但依然动作敏捷,颇有职业球员的范儿。
  据海因茨介绍,他所生活的小镇奥特劳位于德国诺伊基兴市附近,尽管只有500多人,却拥有两个开阔的足球场地,当地人自发根据不同年龄段组织球队并开展比赛。在此环境下长大的海因茨对足球有一种独特的情感,享受足球乐趣成为这名德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基于良好的群众基础,德国足球一直在世界足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于1954年、1974年、1990年获得世界杯冠军。德国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达到了有效的统一,并形成良性循环。
  然而,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却难以达到和谐共赢的局面,甚至成为顾此失彼的矛盾体。
  多年来从事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卢元镇教授在谈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中国的现状时颇为担忧,“如果搞不好群众基础,特别是青少年的体质下降之后,中国体育可能面对体育人才匮乏的困境,这无异于自掘坟墓。”
  惟金牌论不但违背竞技体育的本质,而且极有可能将中国的竞技体育推向死胡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金牌至上的观念同样使得中国运动员难以享受运动所带来的乐趣,我国著名羽毛球选手林丹曾坦言,很难像印尼老对手陶菲克那样享受比赛。陶菲克在亚运会羽毛球男团半决赛虽以0:2负于林丹,却依然称 “享受”比赛,没有任何压力。
  李鸿文在《“惟金牌论”的根在体育GDP主义》一文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惟金牌论’根在‘体育GDP’,‘体育GDP’根在举国体制。真正的强者不需要用符号来‘证明’”。
  在体育界,什么才是真正的强者?我们是不是赋予金牌太多“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中国文化而忽略了体育的真正意义?
  举国体制存在几十年后,我们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真正实现由金牌大国向体育大国的转变,这是千千万万国人心中的问号,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在报告中曾提出“我们只留少数专业运动员,多数人都要进入社会体育”的发展理念。在卢元镇看来,周总理当年的体育发展理念颇有远见,也是当前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变政府的有形之手为市场的无形之手。
  “我认为中国的竞技体育不是搞多了,而是远远不够。”卢元镇认为,虽然政府投入很大,但因为缺少社会与家庭的投入,总体来看,我国对竞技体育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去甚远。“我们应该提倡社会与家庭去投入,要高度社会化,让竞技体育更健康的发展,让群众体育更好的发展。”卢元镇说。
  1952年6月,毛泽东主席为中华体育总局大会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这一题词从体育的最本质特点和功能出发,确立了全民体育思想。掐指算来58年已过,“增强人民体质”似乎还有些遥远。也许我们走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了最初的愿望。现在是时候慢下来想一想中国体育的未来方向了,回归人本,才能享受真正的体育之美。
  
  赛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张琳说了这样一句话:“感谢中国的纳税人”。相比国内其他运动员千篇一律的获奖感言,张琳的回答有些另类,但却更加真实。
  
  唯金牌论不但违背竞技体育的本质,而且极有可能将中国的竞技体育推向死胡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其他文献
避开3雷区  烟花  宝宝都爱看烟花,瑰丽绚烂。可烟花很容易造成伤害,父母千万不可大意。  安全备忘  ● 不可在禁放区燃放。这些区域可能有易燃物品等,不小心就会引发火灾,不能持侥幸心理。要放就带宝宝去安全地带燃放。个别父母耍酷,在建筑物里燃放,这更应严禁!  ● 注意安全距离。小个头烟花要在10米以外,较大的烟花要在数十米外,机构燃放的大型烟花,则必须在限定的安全距离外观赏。  ● 定点买烟花。
1生活篇  当父母打开自己,就会发现生活中美育的素材無所不在,而且最重要的美育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开心地玩起来!  戴亚楠是畅销书《生命合伙人一美育从妈妈开始》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她第一次提出了“家庭美育”这个概念。她是水墨艺术家,也是2个男孩的妈妈,在担任外企高管、留学和创业之后,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家庭美育启蒙中来。  在她看来和艺术建立联结,把美和艺术带进生活,不仅仅是学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
贴身医生  郑树国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主任医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儿童牙科学院士  专长:婴幼儿早期龋的综合防治、儿童牙外伤的序列治疗、咬合诱导、疑难儿童口腔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母婴保健与牙齿发育、儿童磨牙症(夜磨牙)的综合防治  门诊时间:每周二、五上午    9个月的宝宝牙缝很大,怎么治疗?  我女儿9个月了,她的上切牙长出来是,我发现她两颗牙中间有较大缝隙。孩子的爸爸喝两个姑姑小
近日,“超女”王贝整容致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超女”王贝在武汉中 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时,出现麻醉意外,被院方送到医院抢救30多个小时后,最终心衰死亡。武汉市江岸区卫生部门已经对武汉中 整形医院和为王贝实施手术的医生进行资质审查。审查结果显示,该医院和相关医生都拥有合法资质,不存在无证行医、非法行医等问题。  据北京史三八整容医院孙大新院长介绍,开办医疗整形机构必须经过工商局和卫生局双重审批
家风给孩子打下了精神底色,它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行为和表现。好的家风,是塑造孩子健全人格的无形力量,但在其中,不仅有精神层面的传承,更应该有让孩子感受到爱与温暖的部分。  十多年来,应光一直从事着家庭教育工作,关注着海内外家庭教育发展趋势,是家庭教育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提起家,应光最先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三口人的小家庭,还有父母、哥哥姐姐们血脉相连的大家庭。  温暖和归属感,是家给孩子的重要印记  应光是
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占地面积73平方公里的东湖景区,是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名胜区。  自2006年6月武汉东湖风景旅游区管委会新体制成立以来,从洪山、武昌化转了12个村、2个渔场、5个社区,整个托管区农村的历史,是一个贫穷、缓慢的发展史,这与创建全国文明景区形成鲜明的对照。  如何让它们融入到大东湖的发展进程中,让这10万农民分享大东湖发展的成果?风景区管理者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景村一体化”的发展理念,谱
既有的制度设计在预算审批、预算执行情况评估、预算执行监管等领域都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使得地方政府年底“突击花钱”几乎成为常态。    日前,湖南长沙一家企业总经理实名状告湖南省财政厅、文化厅和湖南省省直机关事务局在政府采购招标过程中有猫腻。该上诉人表示,这些单位存在违法设定投标价格下限的行为,使得原本仅需1500万元的采购项目,最终成交价超过3000万元。对此,湖南省文化厅规划官员回应称,设定
在这个新开设的栏目中,我们一种全新的“爸爸养育笔记 心理师点评”的方式,呈现出一位父亲在接受心理咨询前后对同一件事看法、做法的调整,以及他对此进行的理性育儿思考。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会看到资深心理咨询师刘丹老师持续“拆解”这位爸爸遇到的育儿难题。我们更是希望通过这位爸爸这样记笔记的形式,启发更多爸爸能像他一样关注育儿、参与育儿,并且绕开一些弯路,更快乐地和孩子拥抱在一起。   如果在孩子的玩耍中都用
宝宝都2岁多了,可还在用嘴试探世界,咬东咬西,特别钟情衣领、袖口还有小扣子,会不会是哪里出问题了?一起先来看看是什么原因吧。  宝宝如是说  咬东西很好玩  宝宝是天生的玩家,当他用小手摆弄衣角、小扣子有一会儿后,就会很想换种方法玩玩。嘴巴是他能最先想到的新方法之一,于是放进去、吐出来,再用小舌头卷一卷,小牙齿咬一咬……真的可以玩上好一会儿呢!  我在练习舌头,准备说话呢!  2岁的宝宝已经在试图
就像“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对学习这个词的定义和理解。不过,当我们谈及孩子的学习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学习完全等同于课堂学习和学校学习。孩子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是学习,玩耍是学习,模仿别人的动作是学习,第一次尝试自己走路也是学习……甚至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他的学习过程。因此,了解孩子的成长,洞悉他认知和融入这个世界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提高孩子学习力的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