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生活篇
当父母打开自己,就会发现生活中美育的素材無所不在,而且最重要的美育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开心地玩起来!
戴亚楠是畅销书《生命合伙人一美育从妈妈开始》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她第一次提出了“家庭美育”这个概念。她是水墨艺术家,也是2个男孩的妈妈,在担任外企高管、留学和创业之后,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家庭美育启蒙中来。
在她看来和艺术建立联结,把美和艺术带进生活,不仅仅是学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层面的变革。在她的第二_本书《家庭美育必修课》里,她提出了“家庭美育路.线路”,一步步带零基础父母开启家庭美育。她更希望父母了解到:家庭的艺术活动更如同一场艺术实验,对结果保持开放性,所有家庭美育活动的最终结果不在于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收获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跟孩子都很愉悦,父母也要从中体验艺术的魅力,获得美的滋养,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父母的创造力
在戴亚楠的家庭美育课程中,她会先赋予父母一个艺术家的新身份。当然,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不懂艺术。但其实戴亚楠认为,人只要在创作,就是一个艺术家。只是与职业艺术家有所不同的是,一般人不以此为生,或者没有用画笔或其他专业材料在创作所谓的艺术品,但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己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创造着什么,比如家里的沙发摆在哪里就是创作,炒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更是创作。
只有父母接纳了这个新身份,才能一步步打掉隔阂,去亲近艺术,欣赏作品,尝试着自信地去表达自己关于艺术的想法,也能和“天生的艺术家”——我们的孩子更轻松地进入“玩”的状态。再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再只是寻求了解艺术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权威解读,而更多地是基于个人经验有自己的观点和表达,真正地实现和艺术作品的直接对话,再看到孩子的画作,学会带着一种创作者互相欣赏的眼光去看。
家庭美育不是艺术教育的替代品
家庭美育不是把父母培养成艺术老师,在家里教孩子学习艺术,家庭美育的核心是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帮助两个艺术家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创造出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并通过特定的形式记录和呈现。在这样一个互相学习和欣赏、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构建更深层次的亲子关系。
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社会,上的专业艺术教育也不冲突,不是三选一,而是都应该根据家庭现状,让孩子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360°美的学习氛围。
开启家庭美育的通道各不相同
家庭美育的方式是很个性化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进入通道。戴亚楠说“从美术馆到菜市场都是美育的主场。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戴亚楠家庭美育工作室所有家庭美育课程都在努力传授美育的“道”,帮助父母提升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受力,发现每个生活中的美育可教时刻。
她从艺术爱好者到全职学习艺术,戴亚楠和孩子一起进行的美育之路是从艺术体验开始的,比如带孩子看画展,跟策展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等。她说不要局限了自己,如果有些父母是从事自然教育或者做科学研究的,觉得自己离艺术有些距离,未必一定从艺术体验开始,可以从自己擅长的部分开始,比如多带孩子去到大自然,在生活中多给他一手体验,这些都是积累。
只要有心,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育契机。比如菜市场里也有家庭美育,对人的观察,去看新鲜果蔬的颜色和味道;和孩子一起种一盆小花,看到生命的生长和神奇。最关键的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在生活中找到最舒服自在的美育之路,和孩子一起漫步其中,享受其中。家庭美育其实就是需要和孩子玩起来,当父母打开自己对美的感受的通道时,家庭美育也就自然开始了。
艺术创作的材料唾手可得
从卫生纸卷筒开始
因为疫情的原因,戴亚楠和两个)子在国外滞留了半年,因为很想念北京的玩具,她的小儿子就用可回收材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比如他把每次用完的卫生纸的卷筒留下来,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玩得不亦乐乎。小家伙最近还很想买一个游戏机,但是之前协商的时间是生日时再买,又特别想马上玩,怎么办呢?于是他就开始用卡纸来做了游戏机模具,用胶枪融化了做出游戏机外形,并且涂上颜色,在妈妈面前假装玩游戏。再后来他又迷上了外星人,自己做了一个UFO以及五脏具全的外星人……
戴亚楠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创作者”思维,这些基于玩的创作想法是特别宝贵的,需要家庭环境的支持,未来才可能发展成“了不起”的大主意。
孩子们对于一个主题的持续探索其实和流行的问题式学习方法异曲同工,比如因为对游戏机太感兴趣了,前几天发现他已经在Kindle上下载了商业周刊关于任天堂的深度报道,还正在看一本关于任天堂的企业传记。
现在,包括邻居在内的所有亲朋好友逐渐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扔可回收垃圾前都会主动地问一问孩子:这个纸箱(或者其他可能有用的材料)要为你留下来吗?
厨房里的色彩游戏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比如绿色的抹茶粉、红色的辣椒粉、棕色的咖啡粉、粉红色的红曲粉、白色的面粉……这些都是厨房里有颜色的食材,也是家庭美育的素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色彩让孩子进行创作。比如有一个小姑娘在妈妈的带领下用厨房的材料画了一幅画,不仅用到了这些彩色的粉末,而且还在画面上贴了八角、莲子等食材,图案立刻立体、生动了起.来。还可以利用卡纸,上面涂好手工胶,把厨房里的粉末用细筛子撒在上面,自然形成的画面就很美。
蔬菜印章盖起来
肌理是艺术家经常用到的专业词语,家庭美育一样可以做到让孩子感受肌理。怎么做呢?建议父母利用不同蔬菜的不同肌理特点和孩子一起制作蔬菜印章,比如把西蓝花侧切,盖在纸上就是一棵树的形状;把白菜的根部蘸上红色的颜料,就会得到一幅白菜心玫瑰花的图画;玉米棒子蘸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在纸上滚动就可以得到印刷品套色的效果。盖好蔬菜印章后还可以基于图案和孩子自由创作。这些好玩的游戏,让孩子认识蔬菜的同时,也增进了艺术体验。
每个孩子都爱面团游戏
玩面团是孩子都乐意参与的游戏,孩子用面团可以捏出不同的造型,比如小兔子、小老鼠、熊猫、龟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造型的塑造能力。父母还可以买一些可食用的颜料,或者利用厨房食材天然的色彩给捏好形状的面团。上色,让游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父母一定要抱着玩耍的心态去尝试,保持开放性,失败了就再来一次或者换一种玩法。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动手,鼓励孩子发挥创意,而不是让孩子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父母自己玩得开心,也是家庭美育的成功。
当父母打开自己,就会发现生活中美育的素材無所不在,而且最重要的美育环节,就是和孩子一起开心地玩起来!
戴亚楠是畅销书《生命合伙人一美育从妈妈开始》的作者,在这本书里她第一次提出了“家庭美育”这个概念。她是水墨艺术家,也是2个男孩的妈妈,在担任外企高管、留学和创业之后,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中国家庭美育启蒙中来。
在她看来和艺术建立联结,把美和艺术带进生活,不仅仅是学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层面的变革。在她的第二_本书《家庭美育必修课》里,她提出了“家庭美育路.线路”,一步步带零基础父母开启家庭美育。她更希望父母了解到:家庭的艺术活动更如同一场艺术实验,对结果保持开放性,所有家庭美育活动的最终结果不在于一幅作品,更重要的收获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跟孩子都很愉悦,父母也要从中体验艺术的魅力,获得美的滋养,因为这是每个人的权利。
人人都是艺术家,唤醒父母的创造力
在戴亚楠的家庭美育课程中,她会先赋予父母一个艺术家的新身份。当然,很多父母第一反应就是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我不懂艺术。但其实戴亚楠认为,人只要在创作,就是一个艺术家。只是与职业艺术家有所不同的是,一般人不以此为生,或者没有用画笔或其他专业材料在创作所谓的艺术品,但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己的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创造着什么,比如家里的沙发摆在哪里就是创作,炒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更是创作。
只有父母接纳了这个新身份,才能一步步打掉隔阂,去亲近艺术,欣赏作品,尝试着自信地去表达自己关于艺术的想法,也能和“天生的艺术家”——我们的孩子更轻松地进入“玩”的状态。再次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不再只是寻求了解艺术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权威解读,而更多地是基于个人经验有自己的观点和表达,真正地实现和艺术作品的直接对话,再看到孩子的画作,学会带着一种创作者互相欣赏的眼光去看。
家庭美育不是艺术教育的替代品
家庭美育不是把父母培养成艺术老师,在家里教孩子学习艺术,家庭美育的核心是创设一个美的环境,帮助两个艺术家进行平等对话,共同创造出生活中最美好的时刻,并通过特定的形式记录和呈现。在这样一个互相学习和欣赏、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构建更深层次的亲子关系。
家庭美育和学校美育、社会,上的专业艺术教育也不冲突,不是三选一,而是都应该根据家庭现状,让孩子体验、感受,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打造一个360°美的学习氛围。
开启家庭美育的通道各不相同
家庭美育的方式是很个性化的,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进入通道。戴亚楠说“从美术馆到菜市场都是美育的主场。艺术、自然、生活都是教育的资源”。戴亚楠家庭美育工作室所有家庭美育课程都在努力传授美育的“道”,帮助父母提升对艺术和生活的感受力,发现每个生活中的美育可教时刻。
她从艺术爱好者到全职学习艺术,戴亚楠和孩子一起进行的美育之路是从艺术体验开始的,比如带孩子看画展,跟策展人进行近距离的交流等。她说不要局限了自己,如果有些父母是从事自然教育或者做科学研究的,觉得自己离艺术有些距离,未必一定从艺术体验开始,可以从自己擅长的部分开始,比如多带孩子去到大自然,在生活中多给他一手体验,这些都是积累。
只要有心,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育契机。比如菜市场里也有家庭美育,对人的观察,去看新鲜果蔬的颜色和味道;和孩子一起种一盆小花,看到生命的生长和神奇。最关键的是,每个父母都应该在生活中找到最舒服自在的美育之路,和孩子一起漫步其中,享受其中。家庭美育其实就是需要和孩子玩起来,当父母打开自己对美的感受的通道时,家庭美育也就自然开始了。
艺术创作的材料唾手可得
从卫生纸卷筒开始
因为疫情的原因,戴亚楠和两个)子在国外滞留了半年,因为很想念北京的玩具,她的小儿子就用可回收材料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比如他把每次用完的卫生纸的卷筒留下来,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玩具人,每天忙得不亦乐乎,玩得不亦乐乎。小家伙最近还很想买一个游戏机,但是之前协商的时间是生日时再买,又特别想马上玩,怎么办呢?于是他就开始用卡纸来做了游戏机模具,用胶枪融化了做出游戏机外形,并且涂上颜色,在妈妈面前假装玩游戏。再后来他又迷上了外星人,自己做了一个UFO以及五脏具全的外星人……
戴亚楠认为要培养孩子的“创作者”思维,这些基于玩的创作想法是特别宝贵的,需要家庭环境的支持,未来才可能发展成“了不起”的大主意。
孩子们对于一个主题的持续探索其实和流行的问题式学习方法异曲同工,比如因为对游戏机太感兴趣了,前几天发现他已经在Kindle上下载了商业周刊关于任天堂的深度报道,还正在看一本关于任天堂的企业传记。
现在,包括邻居在内的所有亲朋好友逐渐都养成了一种习惯,在扔可回收垃圾前都会主动地问一问孩子:这个纸箱(或者其他可能有用的材料)要为你留下来吗?
厨房里的色彩游戏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的厨房里,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比如绿色的抹茶粉、红色的辣椒粉、棕色的咖啡粉、粉红色的红曲粉、白色的面粉……这些都是厨房里有颜色的食材,也是家庭美育的素材,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不同的色彩让孩子进行创作。比如有一个小姑娘在妈妈的带领下用厨房的材料画了一幅画,不仅用到了这些彩色的粉末,而且还在画面上贴了八角、莲子等食材,图案立刻立体、生动了起.来。还可以利用卡纸,上面涂好手工胶,把厨房里的粉末用细筛子撒在上面,自然形成的画面就很美。
蔬菜印章盖起来
肌理是艺术家经常用到的专业词语,家庭美育一样可以做到让孩子感受肌理。怎么做呢?建议父母利用不同蔬菜的不同肌理特点和孩子一起制作蔬菜印章,比如把西蓝花侧切,盖在纸上就是一棵树的形状;把白菜的根部蘸上红色的颜料,就会得到一幅白菜心玫瑰花的图画;玉米棒子蘸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在纸上滚动就可以得到印刷品套色的效果。盖好蔬菜印章后还可以基于图案和孩子自由创作。这些好玩的游戏,让孩子认识蔬菜的同时,也增进了艺术体验。
每个孩子都爱面团游戏
玩面团是孩子都乐意参与的游戏,孩子用面团可以捏出不同的造型,比如小兔子、小老鼠、熊猫、龟等,可以锻炼孩子的观察力和造型的塑造能力。父母还可以买一些可食用的颜料,或者利用厨房食材天然的色彩给捏好形状的面团。上色,让游戏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父母一定要抱着玩耍的心态去尝试,保持开放性,失败了就再来一次或者换一种玩法。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动手,鼓励孩子发挥创意,而不是让孩子按照规定的步骤一步步地完成。父母自己玩得开心,也是家庭美育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