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六米的凝望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baitu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只飞鸟俯瞰南中国,看见一条江从杭州穿城而过,江的北面有一个湖,是它熟悉的西湖,江的南岸也有一个湖,是它从未去过的湘湖。它想了想,飞向了那片陌生的水域,轻轻落在水中央一棵清瘦的柳树上,看见了湖中自己同样清瘦的倒影。
  这是一月的湘湖,讲述着完全不同于其他地方、其他季节的故事。一月,是一年里最深沉的月份,大地上的一切已经结束,一切尚未开始。这个被雨雾笼罩的上午,万籁寂静,骨骼清奇,飞鸟的身影落在湖里,没有惊起一丝涟漪,脚尖落在柳枝上,没有惊动其他任何一只鸟。
  一切仿佛睡着了。睡意蒙眬中,它听见不远处传来一阵水声,然后传来船夫的一句话:“这么个下雨天,雾又大,老人家还是回家待着好。”
  老人家,是我年近耄耋的父母,从老家来看我和弟弟。他们常来杭州,已经把西湖看厌了。我想起仅一桥之隔却从未去过的湘湖,便带他们来了。
  船窗前的父亲,久久凝视着上午十点冬天的湘湖,没有侧过脸来,只听得见他的声音:“我见过的景色里,最像水墨画的,甚至比水墨画更美的,就是这里了。”
  母亲说,是啊。
  我也说,是啊。
  是真的。
  一月的湘湖,就是父亲小时候教过我的那种留白很多的写意山水和花鸟画。花格船窗将天地框进一个天然的画框,雨雾如磨墨般,将天、地、水、物磨成了浓墨、淡墨,或更淡的墨,比烟还淡。浓的,是一座拱桥,一段堤坝,一群飞鸟或一群栖息的鸟;淡的,是远处一片枯干的芦苇,三两棵垂柳,或一座亭子的倒影;白的,是天空,水,雾。寥寥的几点黑,大片的浅灰和白,在船静静的前行里,泼洒,勾勒。极静,极美。
  一切都显得那么清瘦、紧致,透着内里的某种节制。
  我用手机记下了几幅画。第一幅是一大片白雾迷蒙的水域,右边一棵无叶的垂柳,栖息着很多一动不动的水鸟,如被岁月催眠的一棵树上结满了永远不会掉落的果实。树的确是睡着了,明年春天才会醒来,鸟暂时睡着了,它们醒来时,会像一盏盏灯亮起来,照亮着树,继续哄着它睡。雾和雨,也达成某种默契,為它们盖上了薄被,于是,一月的湘湖的上午十点,像深夜般静谧。
  第二幅,是从船头的玻璃窗往外看。雨滴在玻璃上,晕染出迷离的前景,雨滴里,一座拱桥越来越近,桥上两个打伞的人也越行越近,然后交错,然后又渐渐分开。两个陌生人,在另一个陌生人的镜头里的一滴雨中相遇,又分离。我不知道他们是除我们之外仅有的两个游人,还是园区的工作人员?他们也不知道,桥下缓缓驶来的画舫里,只坐了三个游人,一对年近耄耋的父母,一个年近半百的女儿。船穿过桥洞,我们彼此也越行越远。他们亦不知道,自己交错的身影会被一个陌生人永远留在镜头里,记忆深处。
  第三幅画的格调,有大漠孤烟的味道。主角离我很远,是十几棵静立水中的水杉,在如镜的湖里,每一棵树的倒影仍然是笔直的,且是独立的,整个画面干净到苍凉。然而,我看到了水下的秘密:它们看似互不相干,但它们的根在水里相握相缠,不动声色,不分开,像一些美好的感情。
  每一个细节,都是一幅画,无数个细节构成的湘湖,美得让我们三个人哑口无言。
  我将镜头转向父母时,他们像醒了似的转过脸来,发出了一致的感慨。父亲说,萧山离杭州这么近,居然有这么美的地方,我们以前怎么不知道呢?
  他说的,也是我想说的。
  还有一句话我想了想,没有说出来。父母和我,都去过世界上不少地方,却很少有什么地方,是我们仨一起去的。我也带他们一起去过几个地方,但没有哪一片美景哪一个时刻像今天这样,没有预谋,没有喧闹,没有他人,没有五颜六色,也无关文化,只有我们仨,只属于我们仨。
  即使让我任意想象一个属于我们仨的最美的梦,也不会比此时此刻更美吧?
  四个月后,当我和一群文友又一次来到湘湖,我发现,初夏的湘湖,讲述着与一月完全不同的故事。
  一月清瘦的湘湖此刻已显丰满,处处是尚未老去的绿意,明净的湖面在阳光下显得光鲜亮丽。而我的父母,早已回到老家,过了一个春节后,他们又老了一岁。当我聆听着与湘湖有关的历史文化,当我站在湘湖水下六米处与八千年前的独木舟对视,我忽然想起,我和父母来时,并没有真正进入湘湖的深处。我们不知道写《回乡偶书》的贺知章就是这里人,八千年跨湖桥文化遗址就在脚下,我们也不知道,船行走在静静的湖面上时,水下六米处正躺着一艘远古先民留下的独木舟,将古老的浙江文明史又往前推了一千年。
  独木舟与我隔着一面玻璃,我的身影与它、与灯光、与周遭的一切叠映在一起,古老先民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在屏幕般的玻璃上一一闪现。我困惑八千年前的那根骨针,是用什么工具钻的针眼?半根空心的玉璜,用什么钻的孔?我们最初的祖先,到底来自哪里?但不知为什么,我想得更多的,依然是我的父母,我自己的故乡,我的根。
  故乡在海岛玉环,父母留恋家乡的小院和亲朋,偶尔来杭州或者去北京姐姐家小住。我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种越来越深的恐惧:他们百年之后,我还会踏进那个再也没有他们的院落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公元744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这是为什么呢?假如父母在世,他怎么可能不回来?无论何种原因,这些含笑的诗句背后一定是怆然。
  叶落归根,根在哪儿?中国的村庄里,如今住着的绝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多年以后,老人们都不在了,还会有人回去吗?还有几个人会寻根问祖?更多年以后,当我回到老家,还会有儿童“笑问客从何处来”吗?地理上的根都不在了,灵魂深处的根还会在吗?
  八千年前的独木舟,静静躺在水下六米,棕黑色的原木,已没有亮光。远古的先民,曾经乘着它去过很多地方,把古老的文明带到了比我们的想象更远的地方,比如南太平洋,比如大溪地。这是真的。更让人惊奇的是,2010年夏天,有人从遥远的南太平洋,如他们的祖先一样乘着一艘独木舟,沿着五万年前祖先的原始迁移路线重返本源——中国南方海边,来寻找他们的根。6名船员,有航海家、水手,也有人类学家、动植物学家。独木舟经由阿瓦鲁阿、纽埃、汤加、斐济、瓦努阿图、圣克鲁斯群岛、所罗门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台湾,最终抵达上海。整整1.6万海里的艰苦旅途中,他们上岛添购食物、淡水、水果,也在大海里捕捞、生吃海鱼,最后两天,一点食物都没有了,每人只有一小瓶水维持生命。他们与近十米的惊涛骇浪搏斗,看海豚们在独木舟前方带路,任不知名的海鸟停在胳膊上……最后,他们来到了这里,水下六米深处——这一条独木舟前,他们的“根”之前。
  “当他们看到独木舟时,眼睛都放光了,太惊喜了。”博物馆的人说。
  真想亲眼看看这些用生命来寻根的人。他们想要寻找的,其实并不仅仅是这一艘独木舟,而是在灵魂深处,每一个人都正在失落却又拼命想要寻回的东西。
  从水下六米处出来,我在湖边遇见了一只鸟。它栖息在一块石牌坊上,是雕刻的,有着优美的体态和姿势,翅膀如飘带卷起。它是湘湖先民的图腾。我相信它就是湘湖的灵魂,这一片水域因为一直住着它,才能这么静美。在我长久的凝望中,这只鸟渐渐活了,飞离了我的视线,飞回了湘湖的一月,那个懂得节制与蕴藏的季节。我想,当我凝望着它,它也一直在凝望着我,如同水下六米处的它们和他们,千百年来也一直在默默凝望着我们,用无声的语言警示着每一片离根太远的叶子——独木舟、水稻、骨针、玉璜,以及湘湖本身,以及我们从未谋面的祖先。
  原载《解放日报》2016年7月25日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夏夜。   一位老者决定画一幅画。他把一张雪白的画纸铺开,铺满了整张桌子。   可,要画个什么呢?  水月禅寺   他突然来了灵感。拿着画笔在纸张的左上方画出来一个颀长的色块,再用深褐色在色块上勾勒出了一个立在金莲上的观音。他用棕色在观音的后方画出了几间禅房,那是藏经阁、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和禅堂。再用青绿色的颜料画出团团满满的湿地树草和花,用湖蓝色晕染出片片发亮的湿地水域。他还觉得缺了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独立的阅读策略单元。该单元的教学要解决三个问题,即预测是什么——根据单元导语和工具书,厘清预测的含义;预测学什么——基于教材的呈现、故事的结局以及课后的习题,把握预测的定位;预测怎么学——联系阅读经验、生活经历和文本经络,丰富自身的文学储备,完成对主旨的理解,发现文章的表达特点,让预测成为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预测;教学定位;教学方式  为
凌晨六点,万籁俱寂。  我迷迷糊糊中,感觉有音乐传来,那优美的旋律好熟悉啊!仔细一听,原来是《荷塘月色》。音乐轻缓、流畅,还伴随明快的鼓点。瞌睡虫彻底赶跑了,我微微睁开眼睛,其时天已微明,我发现那声音是从22床发出来的,而且他的双脚尖在被子里晃动,随着音乐的节拍有节奏地上下、左右摆动,有时快,有时慢,有时动,有时静。  好家伙,有创意!  我们三个病友患的都是下肢静脉曲张,而且都已经做了手术,那手
9999。圣诞节晚上,小帅的未婚妻在微信朋友圈晒图。在转账给她的附言中,小帅还引用了《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一句:“我对你的爱,如滔滔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洪水所到之处,被收拾者无数,首先躺枪的是和小帅同一个办公室的小高和小付。  “你看,人家多浪漫!”小高的女友噘起了嘴。  小付的老婆则拒绝了小付啪啪啪的申请,恨恨地说:“没情调!”  两个月前单位组织家属联谊会,小高小付小帅的三位如花美眷因此认
里人关君,酷暑英雄状,每每有人戲耍一枪,关君便仰面“啊”的一声壮烈而倒,如若中“机枪”连射,更是躯体挣扎,作痛苦万状样,许久“死”定。于是,里人常与之惹兴。  某夜,队长使关君瓜田值班。时将鱼白之际,关君朦胧中忽觉有人窃瓜,霎时一个鱼跃,奋力追捕,瞬间相聚愈近,岂料,窃者忽甩手连“射”,关君顿时附声便倒,且“痛苦万状”,待起再追,窃者遁矣。  后队长见其泥猴一般,究其故,仍忍俊责之曰:“顽习,顽习
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他首先抱起的是书,其他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救书,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方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方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侯宝林“抄书”  相声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他勤奋好学。有一次,他为了买到一部明代笑话书,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
1  爷爷撩起白板皮褂子的下摆,从腰间摘下刀子,放在炕桌子上。刀子藏在皮鞘子里,皮鞘子上了桐油,现在有点汗津津的,散发着爷爷身上的温度。  爷爷斜着身子坐在炕沿上,注视着刀子。刀子的身旁就浮现出一把乌黑的盒子枪。爷爷有些怅然。他满以为王营长今天会把枪给他的,但是没给。王营长说,本来今天要给你授枪的,因为我们相信今天的考核你肯定没问题,没想到最后一发子弹中了八环,差一发也不行;关键是你的心力不够,你
说好堂兄来接我的,谁知来的是远房的堂叔,赶着一头毛驴。  一股无名的怨气陡然升起:离开家乡仅仅几年,兄弟情义竟至疏远到如此地步?从前每次打电话总是说盼我回家什么的,我真回来了,却又言而无信,不来接我。这也罢了,竟然派堂叔用世界上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来应付我?真是!  我勉强与堂叔打了一声招呼,一面生着闷气,一面赌气徒步回家。讷于言谈的堂叔,也没有说什么,拉了驴子在后面跟着。  我家距离县城有十几里的路
娘,您离开我八年多了,坟边的荒草青了再黄、黄了再青。这段时间里,我从未停止过对您的思念,您生前用过的许多物品我还在执拗地保存着。只是您傻傻的儿子还要在这个混沌的世上继续过活,为了所谓的进步、虚荣、责任而无休止地加班、熬夜、应酬,言不由衷地说话,身不由己地做事,笑着别人也被别人笑着,记恨着别人也被别人记恨着,有时会很长时间才想起您。  娘,您还记得吗?我和邻居家二妞因为一个“春蹦蹦”发生了扭打,您风
“通过失去,我们联系在一起。”  聂小云写在本子上、现在看来仍充满悖论又富有哲理的这句话,对于十二岁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我,无疑是太过深奥,而写下这样莫名其妙的话的她,却比我还小半岁。直到那个特殊的日子到来,这句话又恰好用来比喻她与我之间的那份纯洁、短暂又深远的友谊。那是我人生收获的第一份友谊,是在我痛苦不堪的情况下得以确认的。  刚开始,我并不承认她是我朋友。后来有点像地下党,电影里演的,叛变前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