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与文学艺术的整合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sideCShar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在物理试题中常出现一些含有诗词的题目,如:在古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所选择的参照物是什么?“山间铃呤马帮来”,铃响是怎样产生的?在“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明月”两句诗中,表现了光的哪些传播方式?这样的题目,看后让人耳目一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这就是在物理教学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乡音”,使我们倍感民族文化的魅力无限。如果在教学时,把物理知识同我们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就一定会让物理教学内容诗情浓浓,画意深深,这样不仅可以丰富物理教学内容,而且能使物理课更加生动
  有趣。
  
  一、将古诗词引入物理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使物理课生动有趣。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我们谈到物理课的价值表现时,有这样的要求:在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怎样领略自然界中的美妙与和谐,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便是一条很好的教学途径,因为诗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在一些古诗词中,就涉及很多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如张继的《夜泊枫桥》中“月落乌啼霜满天”,这句就涉及光的直线传播、音色、凝华等物理现象;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仅有运动学中参照物的选择问题,而且有声学中的音色等知识。如果在物理教学时,恰当引入诗词,不仅能表现物理现象的自然美,而且能表现物理现象的科学美和人文美。又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日照香炉升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诗句,把物理现象的自然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再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准确地揭示了潮汐和月球运行的密切关系,把物理现象中的科学美,通过诗的语言表现出来,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在“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诗人选择参照物时用了个“归”,使人有宾至如归之感,虽是雪夜,但有一股温暖的气息,让人体味到物理现象的人文美。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如能恰当引入古诗描述物理现象,学生不仅能通过物理知识体会到诗的意境,而且能通过诗词感受到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定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继承和传播弘扬民族文化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注重物理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它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物理教学语言的文学艺术性,可以改变学科本位、加强学科整合,满足每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时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目的。譬如,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我加强物理与文学的整合,把定律改成诗:惯性不姓牛,宇宙万物有。迷津牛顿识,写在定律首。再如《欧姆定律》,我也让它诗化:物理学家叫欧姆,千次实验测电流,分析数据找规律,阻压影响电流走。压高电流正比增,阻大反比降电流,世人未忘其贡献,命名定律载千秋。通过语言艺术整合,可以丰富物理教学语言,学生读时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有利于各科知识相互渗透。由此可见,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物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时体验我们民族文化的魄力。这样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正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三、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物理教学除了让学生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马克思说过:“一个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如果缺乏想象,就不可能有创新,而创新又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如果没有创新,“嫦娥一号”就不能遨游寰宇,圆千年飞天梦想,人类也不可能知道什么是时空弯曲,更不会观察到哈勃红移。所以培养学习的想象力及创新意识是我们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呢?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便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果在教学时加强语言的艺术性,适时引入含有物理现象的诗词,如“晚风拂柳笛声寒”、“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江东去,浪淘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并让学生根据诗意想象画面,学生就不仅能学到物理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诗词的意蕴:同为自然界中的一种物理现象,由于人的心情不同,感受也不同。
  
  四、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有利于中国文化同世界文化接轨。
  
  中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有许多项物理成就世界领先,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许多差距,因此还需要做出很大努力: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交往,了解世界上物理发展现状和前景,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本国物理学研究和物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并迅速与世界接轨,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那么怎样才能与世界接轨呢?那就是要立足民族之本,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诗情画意的物理教学,可以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可以把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科之间的渗透,加强学科整合,构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物理课程。如果再通过国际物理学交流,不仅能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物理学的发展,而且可以让他们了解中国的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到我们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尽快走向世界,为世界所接受。
  总之,加强物理教学语言的艺术整合,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既能达到传授物理知识,又能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强化学生的丰富的情感的目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只安于学生物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应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加强对文学、美学等其他知识的学习,使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物理教学语言艺术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着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过程的策略化、手段的现代化和资源的网络化。这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本文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了阐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优势    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佳结合,给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可以处理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够更
摘 要: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美德培养结合起来,以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美德教育 情感 行为 时事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美德教育。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材中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忧国忧民、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律己修身,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而阅读又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阅读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指导学生阅读好课本,是教会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课本的习惯呢?    一、学会阅读方法    1.圈画批注的方法  即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知识、不理解的地方、感受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的开始。新课标反映了现代地理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通过认真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新课标。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
国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摘 要: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爱国主义教育是贯穿历史课教学的一条主线,是历史教学的永恒主题,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认为,应紧扣课本,把握历史信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乡土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利用历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 历史教育 爱国情感 途径方法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学
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阶段。从学生的心理状态来说,他们的学习活动最容易从兴趣出发,思维最主动、最活跃,智力与能力也发挥得最充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效率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而课堂教学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枯燥无味,理科文讲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我就如何在物理课堂中实施理科文
在较低原药成本下,通过低容量喷雾评价了10种杀虫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 表明,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对玉米保叶效果与草地贪夜蛾防效分别为95.25%、93.95%;
学生在作业中出了错,教师当然要纠正错误。许多教师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先分析题意,然后依据题意列出有关方程并求解得出正确答案,或者指出学生作业中的种种错误进行反复强调。但是等到下一次遇到该题,或者类似题,学生又会犯同样的错误。怎样才能有效纠错,做到一题不二错呢?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题目:如图1,是建筑工地上常用的一种“深穴打夯机”,电动机带动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