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195084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地理教学改革的开始。新课标反映了现代地理教育鲜明的时代感和使命感,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评价方式等方面体现出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从各个层面指明了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方向与重要内容。通过认真学习和体验新课程目标,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新课标。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激趣。
  (1)教态表情。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真挚、亲切的感情,一经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课堂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2)语言传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表现出教材的喜怒哀乐,能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还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会使其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
  (3)以情动情。研究表明,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關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存在“情感障碍”的学生作细致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决不能动辄批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拉近师生距离,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评价激情。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因此,教师对回答好的学生应充分肯定,对回答不完整的学生应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对回答错误的学生不要完全否定,应用积极有效的评价方法,捕捉每个学生的亮点,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程度。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1)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媒体营造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3)音乐烘托情景。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可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4)表演创造情景。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
  
  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对学生而言,“过去,课本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本”,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不仅融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深刻的思考,感知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开展观察、比较、交换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师生和生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教师与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进行交流,通过教育网络交流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需要学生进行交流和论证,比较各自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论证,目的是使学生的所学能够有意义并且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地理学科思维的正确性。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的新课堂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而且在支持学生进行研讨-探究学习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所达到的效果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例如我曾看到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宇宙环境时所制作的课件,在精美的图片背景下打上康德、爱因斯坦等人的名言,非常漂亮,带给学生一种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情感体验。
  在信息技术与新地理课程整合中,我们应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首先,要防止那种新技术、旧理念,呈现过量信息的“电灌”课。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为学生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维的提高是有限的,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及思维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据所学课题的特点来选择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用信息技术。再次,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应该考虑教育成本,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过于追求在45分钟内时时刻刻地使用信息技术。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络病理论探讨治疗肾间质纤维化新思路,以及和络泄浊方对其细胞外基质(ECM)的调控作用。方法:本课题实验中将60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Ⅰ组)、正常灌胃组(Ⅱ组)、造模组(Ⅲ组)及造模灌胃组(Ⅳ组),运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法(UUO)制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术后5周取术侧肾脏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Ⅲ、Ⅳ型胶原、纤连蛋白(FN)及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要适应社会变化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既是思想品德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的机遇,更是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出的更高、更新的要求,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得到健康的发展。    1.教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努力走出传统教学误区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过于自我封闭而不与其他学科相融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塞的血栓病理组成及中医中风类型(中经络或中脏腑)及阴阳证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两者与取栓预后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机械取栓后的中西医联合治疗及相关科
摘 要: 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创设学习氛围、加强学法指导、利用合作探究的平台、综合运用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本文对此作了论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培养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更好地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从配制、标定和储存3方面讨论了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的影响因素.
摘 要: 当前,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着教学内容的信息化、过程的策略化、手段的现代化和资源的网络化。这给历史教学注入了新活力,能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本文对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作了阐述。   关键词: 历史教学 多媒体技术 优势    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现代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佳结合,给历史教学注入新活力;可以处理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够更
摘 要: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传授知识和美德培养结合起来,以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美德教育 情感 行为 时事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一代新人,必须对年轻一代进行美德教育。历史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的主要学科,历史教材中美德的内容十分丰富,如: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忧国忧民、公而忘私、艰苦奋斗、律己修身,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因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学会阅读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发展。而阅读又是一种技能,“要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阅读课文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指导学生阅读好课本,是教会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首要环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阅读历史课本的习惯呢?    一、学会阅读方法    1.圈画批注的方法  即对课文中一些重要知识、不理解的地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