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负效应”提升“正能量”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_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评价是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朗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片面否定、过分挑剔的评价则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要使学生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在执教时需要“双管齐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采用“鼓励为主、内容丰富、评导结合、实事求是”的评价策略,为课堂朗读评价增加“正能量”。
  【关键词】学生评价 自我评价 评价他人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一文中着重强调:“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这个论断,言简意赅,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极其现实的指导意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学段的阅读目标都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不论哪个年级,不论哪个版本的教材,每篇课文后面都有一项练习是朗读课文。足以看出,朗读训练是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朗读时及时而又恰到好处的评价则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方法之一。综观語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评价,评价方法以师评为主,其他为辅。教师成了评价的权威,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指出:“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所以,教学中,我们逐步增多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评价形式。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有一些事项值得注意。
  一、片面否定,易发“负效应”
  虽然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看到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朗读评价,但还是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现象。
  现象1:我校一位教师执教《我们成功了》时,计划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为了能让全班学生都认真倾听,读前她让所有学生都拿出铅笔,一边听一边记录别人读错的地方,以便读后能进行指正。于是,课堂上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聆听,一旦有人在朗读中错、漏、添、改了一个字,大家就好像捡到了什么宝贝似的马上记了下来。当教师宣布“谁来说一说×××同学读得怎么样”的时候,学生个个高高地举起了手,指出了同学的错误,众说纷纭,就像举行一场“批斗大会”。朗读的学生脸红得像一团火。最后,教师没办法,只好挥手示意让学生把手放下,不了了之。
  现象2:一位教师在执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请一位女生朗读课文中马宝玉说的话。听学生朗读的声音就知道这是一位文文弱弱的女生。她口中的班长是唯唯诺诺的,与文中班长斩钉截铁、坚决果断的形象有天壤之别。还没等她读完,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要求发言,什么“声音太轻”“不够坚定”等等,使得女生低着头在小声哭泣。接下来,教师便请了一位男生重读相关语句,从而体现朗读指导的效果。
  上述两类现象,绝非个例,在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在参与朗读评价时,总喜欢挑别人的毛病,有时甚至是“鸡蛋里挑骨头”,如“声音太轻了”,而事实上朗读的学生的声音与自己平时相比,已经响了很多,只是跟班里的“大喇叭”比,还差一点。朗读成了“嗓门大比拼”。又如“没有读准字音”,尤其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评读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夸大其词,有时甚至是自己没有听清楚,也要指出是对方读错了。再者“没有感情”,其实朗读的学生已经在很动情地读了,只不过读得不够明显,没有打动别人……试想在学生参与朗读评价时,如果形成如上所述的“错误大批判”,那么,还会有学生喜欢朗读、敢于朗读吗?没有!这样的朗读评价,不仅会极大地影响学生朗读的兴趣,还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升,而且还会误导学生在朗读中声嘶力竭、矫揉造作。
  二、双管齐下,激发“正能量”
  那么,如何让学生的朗读评价更有效地激活课堂,为朗读能力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笔者认为,学会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双管齐下,能为学生的每次朗读提升“正能量”,这是朗读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自我评价——为自己的朗读补充“正能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智力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一定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将越大。因此,课堂上教师在给学生提供朗读机会的同时,可以把评价机会也交给对方,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为什么?”试着让学生自我评价。如在教学《数星星的孩子》这一课时,笔者请一位学生读奶奶的话:“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他在读的时候,把“傻”字读成了平舌音,“又”字读得非常重,声音也拉长了。当他读完后,我笑着问他:“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他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把‘傻’字读成平舌音了。”说着,他纠正错误,又重新读了一遍。“有没有优点呢?”我继续追问。他立马昂起头,笑着说:“我觉得我把‘又’读得又重又长,比较好!因为‘又’字说明张衡已经不是第一次数星星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忍不住给他竖起了大拇指。
  实践证明:学生有自我判断正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给了学生一个重新审视自己、修改错误的机会,学生愉悦地接受并改正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补充了“正能量”。同时,又避免了像上述“现象1”中,将课堂宝贵的时间纠缠在“错字”“漏字”等低层次的问题上。何乐而不为呢?
  (二)评价他人——为他人的朗读聚集“正能量”
  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朗读教学中,教师和同学的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满意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感受到关注,体验到朗读的喜悦。教师要引导学生站在同学的角度,多寻找同伴的闪光点,为他人的朗读聚集“正能量”。
  1.侧面寻找朗读中的闪光点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朗读时,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如在断句、轻重音的处理等方面,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体验到的情感不同,所以表达出来的朗读效果也就不同。朗读不应该只有一种语气、语调。   就如上述“现象2”中的那位学生,一个斯斯文文的女生读一个视死如归的班长的话,和她平时的朗读比,她已经尽力地去读出那种“斩钉截铁”的语调了,难道我们不应该为她的努力、她的进步鼓掌吗?你可以有你的朗读建议,但你不可以不尊重别人的表达方式。
  当学生的朗读确实不尽如人意时,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去鼓励同学,如:“你能站起来读,就已经进步啦!”“我很喜欢听你甜甜地朗读哦!”“哇,你这次朗读的声音响亮多了!”……不管怎样,如果你能怀着一颗“欣赏的心”,就能从不同角度找到同学朗读中值得表扬和鼓励的地方。而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促使他们喜欢朗读、乐于朗读的催化剂。有了这种催化剂,相信课堂上就能出现趣味盎然的朗读场景了。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参与朗读评价,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寻找朗读的闪光点,为他人的朗读聚集“正能量”。
  2.善于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
  上述评价策略,起先效果会比较好,学生参与朗读、参与评价的热情会比较高。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单调乏味”的现象:学生在寻找别人优点时总是那几句话,让人听了不免乏味。学生评读的方式也程式化:“我觉得×××同学朗读声音响亮……值得我学习,但有个小问题……希望你改正。”“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送给你一个大拇指。”“公式化”的评读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同时也失去了以评促读的真正意义。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不同的评价语言。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当学生读得非常出彩时,可以引导其他学生这样评价:“你读得真精彩,能再让我们听一遍吗?”“到目前为止,你读得最棒了!”“你读得声情并茂,我们都被你感动了!”……在同伴的真诚赞美中,成功的喜悦一定会涌满学生的心房。有时,还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些体态语来赞美,如竖起大拇指,点点头,响起最热烈的掌声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索、创新。学生参与评价的热情也会不断地高涨。
  3.评中有导,导中有评
  笔者在执教《别了,我爱的中国》这一课时,指名一学生朗读文中片段:“如果它们那时候还没有退出中国海,还没有被我们赶出去,那么,来,勇士们,我将加入你们的队伍,以更勇猛的力量,去驱逐它们,毁灭它们!这是我的誓言!”学生已经知道这段话要读得坚定有力,可他却读得急急忙忙。我说:“老师有个好办法,就是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睁开眼睛慢慢地呼出来再读。”他照我说的做了,果然第二次读得有模有样。另一名学生说:“老师,他第二次读是有进步了,但我觉得还不够好,也想试一试。”我同意他试试,可他却读得软绵绵的,有气无力。这时,又有学生站起来说:“×××,我教你一招,你捏紧拳头读一读,相信肯定能读好。”他欣然接受了,第二次朗读比第一次进步了不少。第四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想试试。他读得棒极了,连听课的老师都鼓掌了。”我说:“是呀,这掌声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就这样评中有导,导中有评,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连学生的评价能力也增强了,真是一举三得。
  4.引导学生学会适度评价
  虽然表扬与鼓励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但是如果不管学生读得如何,一律说好,有时甚至予以夸大,那么,尽管这样的表扬能给学生很大的满足感,但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充分肯定同学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避免廉价的表扬。笔者是这样巧妙地示范学生进行评价的:有位学生读“岸边几棵垂柳,垂柳那边是一望无垠的稻田”一句时,“一望无垠”这个词读得不够好。有同学评价说:“你读得很认真,但我觉得这稻田不够大,还能看到边!”第二位朗读的学生明白了同学的意思,比前一位学生读得好多了。于是,就有同学这样评价:“老师,他读的稻田比刚才大多了。”全班学生都哈哈笑了起来,将“一望无垠”读得淋漓尽致。
  当然,适度的评价需要学生有敏锐的语言感知力、极强的判断力。起初这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只要教师经常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学生也就渐渐地能掌握评价的尺度了。
  “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引导学生参与朗读评价也应当倡导这种境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双管齐下,让学生学会欣赏、尊重他人,不仅会改变原本评读中过分“挑剔”的现状,改变原来课堂上“单调乏味”的沉闷气氛,激活整个课堂教学,还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为学生的每次朗读增加“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于永正.教海漫记(增订版)[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娟.浅谈创新作文评改策略[J].理论导报,2012(5):46,57.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中心小学 321037)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教学离不开文本解读。亲密接触文本,正确地理解文本的语言,精确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感悟语言的魅力,就能达到“语”和“文”的真正统一。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增量,捕捉文本的隐秘,挖掘文本的深度,增加文本的亲密性,让自己和学生有大量时间能够深入文本,深入语文。  【关键词】文本解读;文本理解;阅读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亲触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
每天上学,我都要经过一个破旧的窝棚。每次经过时,总会有一只黄色的小狗从里面窜出来,冲着我又叫又嚷。这只小狗瞎了一只眼睛,看起来很凶、很丑陋。它冲我叫嚷,我又气愤又害怕,不敢停也不敢跑,只好偷偷藏个小石子或随地抓把土在手里,一步一顿。  窝棚里还住着位老奶奶,每次听见狗叫,她都会拄着拐杖,颤巍巍地出来对我说:“这是我的孩子,别欺负它啊!”我听了很不舒服,明明是狗“欺负”我,怎么是我“欺负”它呢?但听
【摘 要】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是第二学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叙事文的概括是教学中的难点。借助思维导图则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设计思维导图时,要以文构图,解图促思,让导图符合文脉,留有空白。在教学实践时,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借“关系图”把握角色关系,借“情节图”梳理故事情节,借“线路图”探寻情感线索。  【关键词】思维导图 第二学段 叙事文本 思维发展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由此可以看出,判断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是看这节课能否引导学生致力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那么,从这点出发,这节课无疑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  一、取舍中存真,定教学主线  拿到一篇文章,教什么很重要。“教什么”的确立,直接关系到教学是否有效。李老师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将教学定位于“学语用、
【摘 要】“日积月累”板块是统编教材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要通过“依托教材,无缝积累;有机勾连,拓展积累;创设情境,趣味积累”等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产生主动积累、运用的意识,在实践中领悟语言材料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日积月累;统编教材;教学策略  统编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几乎每个语文园地中都编排了“日积月累”这一板块,内容涉及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农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入选了近十篇神话文体的课文。大部分学生非常喜欢阅读神话故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考虑神话的本体价值(如神话的想象能力、文明源头、神话精义等等),也要考虑它作为教材的教学价值(语言文字的品悟和复述等语文特点)。如何更好地进行“神话文体”的课堂教学设计,在小语阅读教学中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以人教版中第一篇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为例,谈谈神话文体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学什么:神
从前,有一个做生意的人,走到离江苏苏州较近的乡下迷了路,正在岔路口犹豫不定时,忽然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个放牛的老人,于是就跑过去问路:“喂,老头儿!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呀?还有多少路呀?”  老人回答说:“走中间那一条路就对了。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  问路人听了,十分奇怪地问:“哎,老头儿,你们这个地方怎么讲‘丈’,不讲‘里’呀?”  老人回答说:“我们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来了
近日,笔者有幸在厦门聆听了全国知名教师、淮北市实验小学陈金龙老师执教的《鹬蚌相争》一课。陈老师在这节课的导入环节说了三句话:“听,是一种享受;讲,是一种奉献;读,是一种修养。”这正是笔者听课后的总体感受。陈老师将朗读贯穿于整个课堂,通过有效指导和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感悟寓意。  一、通过抓提示语指导朗读  课文中的鹬蚌对话简短有趣,是用来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如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
【摘 要】低段识字教学要注重学习方法,多维交融。一方面,关注生活识字,让学生在社会这个敞开的课堂中当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与家长互动,从而自然而然地识记生字。另一方面,注重课堂识字,教师利用教材资源,结合图片、游戏、字谜等,分析字理,根据汉字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轻松识字的同时培养观察力、思辨力、创造力。  【关键词】生活识字 课堂识字 方法习得  在很
【摘 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整个教材体系中第一个习作单元。如何处理精读课文、习作例文和习作之间的关系,发挥习作例文的作用,是教师需要关注的头等大事。实践中,教师应着眼单元,把握习作要素;着眼例文,找寻习作策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爱上习作。  【关键词】统编教材;习作教学;要素;策略   自第二学段开始,统编教材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单元,如以培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