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体会浅议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luz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的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教育这一舞台,唱出一台创新的好戏。
  1优越的“舞台”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不断更新的资讯、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2“剧本”的選择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优越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演出什么“剧目”呢?这是一个争论很多的问题。由于缺乏明确的课程标准和相对统一的教材,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与师资条件的差异,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游戏性与娱乐性软件教学,如“金山画王”,重点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渗透艺术教书;有的侧重于应用软件教学,如Microsoft office系列,注重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学;还有一部分可能随意性很大,没有走上正轨。
  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至于学生要掌握多少技术层面的东西,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要训练学生用儿童的思维方式来操作计算机,而不要用计算机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基于以上考虑,我认为类似于“金山画王”、“超级小雪”这样优秀的软件应该进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落在“学有所用”上,即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出自己的作品来。
  在小学阶段不宜将计算机语言纳入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过于枯燥,过于严谨,不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会损害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客观说,现在我们选择“剧本”的余地很小,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的优秀软件少之又少,还有待于广大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去创造、去开发。
  3“导演”的策略
  有了好的“舞台”与“剧本”,还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才能够演出一台好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似乎少有可供借鉴的现成经验与模式。这就决定了作为一个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除了要求技术过硬之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路子来。
  一般认为,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贯彻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创新性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教育思想、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经典的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遵循问题情境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要求教师对学生有最大的范例性和融通性。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点心得,供大家探讨。
  3.1点到为止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即可,甚至“心有灵犀不点通”。笔者相信学生自有一套理解计算机的独特方式,有一种与计算机沟通的先天的灵性,其高效性与合理性是成年人所不及的,因此我们绝对不可强迫学生去迎合教师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而灌输式的教学则只会束缚学生的想象,扼杀学生创新的火花。
  “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3.2广泛交流
  师生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加重要。IT领域是非常强调交流与合作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新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0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20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
  3.3充分展示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展示学生的作品包括展示其操作过程与最终成果,对于被展示者来说,是一种鼓励,对于其他同学来说,是树立一个目标,是一种鞭策。每一节课都应该安排一个固定的环节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对这个环节产生期待,找到自己学习的目标。
  教师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评价一堂信息技术课的优劣,绝对不仅仅是看教师教得如何,更重要得是看学生学得如何,看学生是否能够拿出像样的作品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渗透一种“作品意识”,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正是对这种意识的强化。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与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导演”们各有各的手法,各有各的风格,方能百花齐放,好戏连台。
其他文献
摘 要:古语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揭示了学习过程的真谛,告诉我们既要让学生保持住学习的不间断复习,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使学生获得情感的满足,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愉快教学,其实质是从学生情感的角度突破教学方法,以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创
摘 要: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教师围绕“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目标,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教学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与学生一道融入其中,共同“生成”的过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主体  实施素质的根本目的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改变观念、更新方法已如箭在弦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设计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学生进行。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精神和风俗的独特民族文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具体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
摘 要:初中学生发展迅速,能动性强。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身边的生活世界”是丰富,他们是其中的一员,世界会因为“他们”而改变。他们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但是,在成年人眼中,他们有意识,却没有“能力”。这不是对于他们的一种否定,而是,一种客观性的判断。他们还需要不断地发展、成长才行。作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之一,笔者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关键。而案例法在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无疑是最佳方法之一。  关键
摘 要:数学作为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就会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更多阻碍。本文就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此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關键词:高中数学;学困生;产生原因;转优策略;有效性  不同的学科,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科学习的规律,才能更加高效的展开学习活动。数学作为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如果不能及时、
摘 要: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现在的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对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设计;初中数学;教学  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学习意识差、问题意识不强、思维反应能力差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要求在初中数学实践中研究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