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情感难超然 愿做灯前马前卒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mmerwei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注学情、服务教学,是我们解读文本、实践语文教育的原则。《灯笼》这篇课文收编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受众是一群十四五岁的初中学生。作为“00后”,对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有着近百年的距离,所以要先介绍时代背景、作者成长环境、作者成长历程,让学生明白文中的观点,亲情、乡情、爱国情不是凭空而来的,是政治、历史、个人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亲情;乡情;爱国情;阅读;灯笼
  一、 关注不同背景下作者笔下的灯笼——课前导读
  整篇课文都在描述灯笼,讲述了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人物来说灯笼的意义。我们来分析整篇文章,文章通过11个段落描述了通过灯笼回忆起来的不同经历,看似在描写灯笼,其实是在回顾过去。整篇文章以灯笼为主线,最后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文章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了解灯笼,而且通过灯笼了解历史,也使我们现在很少看到灯笼的同学们对灯笼有深刻的了解。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好多地方也会悬挂灯笼。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实景展示,让学生对灯笼有个充分的了解。作者借灯笼这个物品最后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但是整篇文章却把灯笼在各方面的用途展示得淋漓尽致。可以借助这篇文章来让同学们真正了解灯笼:灯笼是喜庆的象征,是团圆的象征。文章的思路是比较散的,作为教师,我们在开始课程之前要先梳理一下思路,将文章的整个框架先告知学生,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讲课过程中进行类似实景播放,增强课文时代感。可以让学生来进行每一段的阅读,不是由教师来阅读。这篇課文被选在现在课本中也是符合了时代的发展。
  第一自然段:除夕挂灯笼,运用和扑灯蛾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宝宝看到灯笼后,不再哭。除夕夜挂灯笼的缘由,除夕挂灯笼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习俗。
  第二自然段:照路用灯笼。不同于现在的路灯及手电筒,在作者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年代,还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发达,作者用灯笼的照明这个小作用,将往事展现出来,一个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一个是作者对当时生活和睦的向往。可见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远离家乡,很怀念当时的状态。
  第三自然段:通过灯笼回忆祖父。我们试想一下,作者那么多亲人,为什么单单回想祖父,而不是别人。在本段开始的时候,我们注意下,在叙述祖父这个人的时候,用的是“做着公众乡绅的祖父”。可见作者是很崇拜祖父。作者从小孩子,除夕挂灯笼,灯笼照明,再到祖父,一直在回忆过去,为下文埋了伏笔。因为祖父的职业,后来想到宫灯,想到战场等。整篇文章是顺着回忆的路线来写。
  第四、五、六自然段:很自然地由灯笼回忆到母亲,再到乡俗。看得出作者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从文章的回忆顺序是祖父到母亲,作者对祖父更多的是敬重,而对母亲则是浓浓的养育之情。
  第七自然段描述了历史上不同情形下的灯笼。例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进士第的官衔灯……而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文中这句话,反映出作者并不喜欢普通的灯笼,而是喜欢不平凡的灯笼,也说明了作者内心不甘于平凡的一种心境。后又讲到宫灯,讲到汉献帝,“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全文用一个灯笼连带反映出了好多个时期的历史状态。最后又引到塞外点兵,抒发自己爱国之心。整篇文章属于散文,可能是作者正好看到灯笼,有感而发引起了自己的心理波动从而执笔写了这篇文章。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做一个课外的延伸,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自己去了解书中提到的每个阶段的历史。
  二、 文章分析——关注情感主线
  (一)亲情
  《灯笼》这篇文章以灯笼为线索,回忆早年与“灯笼”一些生活画面,前半部分流露出吴伯箫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比如,孩子们在第一课时找到了“我”喜爱灯笼的原因,首先说祖父好。在路上,祖父不轻易提“争讼吃官司”,他知道我的心就“像素丝一样纯洁”,一张白纸的小孩,给孩子听这些乌七八糟的事,就是让白纸太早承受它不该承受的重,不能为了途中寂寞讲这些事给孩子听,要讲给孩子的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故事”。孩子是应该学习求上进的,20世纪10年代,老一辈人的心里,子孙将来能金榜题名是正经事,是光宗耀祖的大事。100多年后的今天,何尝不是如此?由此,孩子们从文本中能理解祖父的“好”。
  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吴伯箫在他的散文《马》里也提到他的祖父:“祖父也爱马。除了像三国志那样几部老书。春天是好骑了马到十里外的龙潭看梨花的。秋来也喜去看矿山的枫叶。马夫,别人争也无益,我是抓定了的官差。本来么,祖孙两人,缓辔蹒跚于羊肠小道,或浴着朝歌,或披着晚霞,阅读着,同乡里交换问寒问暖的亲热的说话:右边一只鸟飞了,左边一只公鸡喔喔在叫,在纯朴自然的田野中,我们是陶醉着的。”由此可见,祖父珍惜和“我”相处的时光,乐于享受这样的天伦之乐。其实,这样的情感在今天的孩子身边何尝不是时时在发生,孩子们只不过是“只缘身在此山中”,来自祖辈的关爱,更多的时候被孩子们认为理所应当。现在,看见近百年前“别人家的爷爷”对孙子的爱,想想自己的祖辈对自己的深情,就不难体会到了。陈日亮老师说:“必须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尽量去唤起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心理体验。”深以为然。
  如果说祖父对“我”的爱是长幼情笃,那上下灯学体现的就是母子情深。“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来灯笼之后递给自己的。”母亲为什么都是先递灯笼再递宵夜食品?100多年前的山东农村,夜晚没有路灯,灯笼是必需品。孩子接过灯笼之后,再接宵夜食品,不容易撒不容易漏,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体现在点滴的细节之中。而吴伯箫无疑是个感恩的孩子,20年过去了,“样子也还清清楚楚地记在心里”。爱与被爱是相互的,爱才会长久。   (二)乡情
  《灯笼》里,“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展现的是旧时代多彩的地域文化;“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展现的是传统的文化习俗,给“孤行客”以黑夜的慰藉。这在“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的吴伯箫看来,是充满故乡的深情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曾表达他的读写观,他认为:“阅读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这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读懂一篇文章,阅读教学才完成一半。另一半更重要,就是要使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从读中学到写作方法,运用在文章写作中。”从这点出发,我们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文的阅读教学文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从文本中悟,从文本中尝试,借鉴成功经验,所以我就设计了“拗九粥”这个片段作文作为作业。这个单元的作文的重点是乡俗民情,而“拗九粥”是福州孝文化的独有体现,通过片段作文的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热爱家乡。
  (三)爱国情
  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山河,也击碎了无数文人美好的幻想,这其中就包括吴伯箫。吴伯箫作为一位进步作家,以天下为己任,报国之心非常强烈。现实令他愤懑,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他也坚持写作,舒缓一腔积郁,这时期的作品常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忆早年的乡村民俗,也会引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对当代孩子来说,生活在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大环境里,爱国有点远。所以文本是基础。比如“如何理解第11自然段中的‘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这句话?”这问题这么问,没有抓手,孩子们不知如何下手。经过斟酌,把问题改成了三个小问题:“文中用了几个典故?典故中的人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评价的?请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这三个问题比较简洁,组合起来又有一定梯度,孩子们就比较容易说出典故:李愬趁雪夜袭取蔡州,生擒叛军主帅吴元济;蒙恬北筑长城,却匈奴七百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指出人物的共同点:“以弱胜强,爱国”。用“壮”字总结,更突出了作者的爱国情。
  这爱国情与吴伯箫的出生地不无关系。吴伯箫出生在山东莱芜吴家花园庄。公元前684年,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就发生在山东莱芜。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莱芜人的血脉里就有这样的爱国激情,强敌入侵之时,再弱也要反抗!这就与我们这个单元的重点民俗乡情不谋而合,民俗乡情不仅有温情脉脉的一面,更有血脉愤张的一面,这篇课文的爱国情得到了很好的铺垫。继而,我们看到了与灯笼做伴的汉献帝,线索从民俗乡情转到了历史旧事。这位汉朝的末代皇帝,几十年以泪洗面,暗示了中国在1937年之后的险恶处境。由此作者笔锋一转,借古代名将的壮怀激烈,表达自己虽一介书生,也愿做征战将军的马前卒的报国激情。爱国之情,喷薄而出。始于做人,终于作文。文章从表达个人情感层面跃入家国情怀的层面,深化了主旨,升华了中心。
  三、 关注助读系统
  2017统编版的中学语文教材在编写的体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亮点之一就是开发了一套清晰的助学系统,这些助学系统分布于教材的各个部分,具体包括单元提示、课前预习、课后思考探究、课文旁批、阅读提示等,尤其是旁批和阅读提示,它为学生开展自读活动提供了科学的途径。
  《灯笼》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本身就是美文。思想内容上,讲述了灯笼的前世今生,梳理了灯笼在不同时期对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主题突出。艺术特色方面,语言简洁,多用短句,对仗,文采斐然。教师配合单元重点乡俗民情进行指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形式自主阅读,独立阅读。
  面对文本,独立阅读,结合自身的阅历,往往能读出作品的新鲜感,增强阅读的敏锐性。陈日亮老师说:“何为语文?我即语文。”这句话其实还有前半句:“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敢于说出。”语文教学的质量,取决于语文老师的素质,教师的示范和表率,在语文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语文老师的身教重于言传。陈日亮老师说:“我总是把自己处在一个认真读者的地位,独立进行阅读感知体验,把阅读看成心灵之旅。”
  四、 通过文章引导学生掌握课文阅读技巧
  初中是拉开语文成绩的关键阶段,八年级属于初二年级了,我们小学时代学习的字、词都是基础的,而初中语文已经开始学习各种阅读及写作方式方法。随着高考改革,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是我们的学生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独立完成阅读并理解课文中的意思。
  首先,我们在阅读之前,仔细理解文章的题目,以文章为例子。文章题目为《灯笼》,我们在电视上也好,自己生活的环境中也好,都见过实体灯笼,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想到,不仅仅是写灯笼这么简单。带着这问题和思考通读一遍文章,把文章中段落编上号码,写一样内容的段落用同一种标记,标识出来,对文章进行分大模块。
  其次,标出开头、结尾,还有有时间点的词语和人物。就是将课文中所有的时间节点,还有人物名称标出来,列出关系图,还有时间段,这样就可以把文章的时间,人物思路清晰。这是叙事类的文章,如果是抒情类文章,我们需要把抒发感情的词语标注出来,列出表将这些词语汇总,就会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线了。
  最后,就是我们要掌握的语文理论技能了。我们要整理出课文当中作者用到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并积累整理出美丽的词汇。差不多这三条我们做好了,整个文章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最终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由老师来给我们讲解,这篇文章我们就掌握得差不多了,也就是我们学生的基础要打好。学习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基础知识没有打好,那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
  五、 通过文章让学生掌握散文写作技巧——回忆及关联法
  以文章为例,文章运用的是,以灯笼为主线进行回忆写作,从亲情、乡情到爱国情,每个阶段都有作者自己的感慨。作者为什么会感慨,其实也是对以前美好和谐生活的怀念。作者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并不是处于和平时代,所以作者会十分怀念那个时候的情景,想念自己的亲人。如果现在所处的环境比那个时候还要好,作者不会有如此强烈的思乡之情,最后又借用灯笼在历史阶段的含义引发出自己写这个文章的初衷。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有思路,散文虽散,但是整个文章会有一个主要思路线作整个文章的线索,初中的学生应该有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总会有不同于往日生活的事情发生。我们可以从日常的日记入手开始练习写作散文,模仿我们课文的写作手法。现在是夏季,比如下雨了,我们可以以下雨为主线进行写作:回顾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再扩展到我们国家这几年和下雨相关的大事件等。这是日常的一个小文章的写作练习,运用回忆加关联法的形式,完成对这课写作手法的掌握及联系。
  總之,无论是助读系统给的阅读提示,还是教师给的解读指导,最终都要内化为孩子的阅读思考。即使阅读有困难,做好“阅读”这位征战将军的马前卒,也会离光明更近一些!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以一件物品为主线,回忆跟此物品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最后借此抒发自己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吴伯箫.吴伯箫散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陈日亮.我即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赵凝,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第十四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想尽办法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尤其是情境創设的方式可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和应用,促使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科学课堂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因此,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情境创设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科学课堂情境的创设展开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几
摘 要:在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背景下,需要教师通过学科单元整合途径,引导学生能够更为高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的全过程中,有效领悟课程知识,促使学生获得更高效率的学习效果。利用单元整体教学的策略,能够有效规划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开展系统学习、发展学生数学能力,是一种可行的教学举措。文章基于单元整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进行了单元整合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并结合真实的小学数学单元整
摘要:英语绘本阅读作为一种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引入课堂,已被众多英语老师接受和倡导,毫无疑问,它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近年来,学校一直努力地推动课程改革,其中英语学科作为教育国际化的桥梁,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能自信地进行交流,思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open eyes, open ears, open mouths),国家基础性课程不能达到此目标,因此学
摘 要:大概念既是针对教学内容而言,从知识的角度定位小学内容,更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而言,从学生认知结构来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整单元的视角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从顺序教学发展到重组教学。在目标定位上,既关注当下的学习更关注全面的目标和未来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上,不局限于同一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尝试不同的探索模式,变换角度引领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从解构分析的过程到经历建构的过程过渡。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也成了传统文化中的关键部分。这是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的。在幼儿园保教活动中,音乐活动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够把民族民间资源融入在音乐活动中,也可以更好地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让幼儿能够在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下,获得健康成长的机会。所以,本文阐释了艺术教育的优化举措,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的载体。  关键词:艺术教育;幼儿健康成长;音乐活动;民族民间资源;利用
摘 要:该文针对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模块出现的教学问题,从自主学习、比较剖析、问题引导及激趣辨赏四个方面,对美术欣赏评述进行了深度探析,通过教学思维的转变与创新,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路径,让学生美术素养获得快速跃升,为小学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基础。  关键词:欣赏评述;美术素养;教学策略     随着课标的深化改革,美术质量检测也开始普及,如何在质量检测的背景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摘要:课外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课内阅读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满足当代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生必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大自身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语感,获得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阶梯式课外阅读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至于一经
摘要:散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具有鲜明特点的一种文体,分为叙事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针对散文教学,可以运用聚焦策略,从散文的语言、情感、方法等方面,开发和确定“这一篇”的教学内容,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散文教学效益。  关键词:散文教学;聚焦;教学内容  散文是意蕴丰厚、益智陶情而又具有弹性力度的一种文体。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性散文、说理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摘 要: 现在的班主任,学生学习的事儿要管,生活的事儿要操心,心理的事儿要关注,真是活儿一件比一件累、烦恼一年比一年多。“主任们”要轻松地扛起一个班级,支点就在这儿——“把班级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们人人参与到班级生活的自我维护中,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既做到悉心护携,又能适时放手,相信我们必定能聆听到花开的美妙的声音。    关键词: 烦恼;支点;有效实施       “主任”的季节烦恼多   
摘 要: 视频是指借助电信号来捕捉、记录并呈现音像资料的先进技术,可以综合调动人们的视听能力,使其在直观画面的驱动下进入直观情境,由此对视频主题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发丰富的视频资源可以切实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落实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利用视频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将从开发娱教类视频资源,优化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