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教二十多年,教过小学和初中,这使我有机会潜心探索童声训练、童声至变声期的过渡和变声期的歌唱训练。
大家都知道,美妙的歌声,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而若想得到孩子们的美妙的童声,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任其“自然声”大声喊歌,势必影响作品表达的准确性,毫无艺术美感可言,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损坏他们的嗓音,甚至可以说毁灭的。因此,歌唱训练不可忽视。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适合的歌唱方法,经过长期训练,使他们的歌唱音色优美,音高准确,音域扩展,从而准确自如地表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
正确的歌唱有正确的呼吸,歌声才有支点。在童声训练及变声期的初中学生的歌唱训练,我采取的呼吸训练方法是: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缓呼等,启发学生用重搬石头的感觉,或平躺身体用稍重的物体压腹等方法来体会呼与吸的过程的感觉,充分理解什么是歌唱的发声所需要的气息。有了正确的呼吸,就该有训练正确的发声。根据儿童的生理结构,他们的共鸣腔体也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处于发育阶段,鸣腔体小,不发达,加之声带短而薄,要想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只能利用头腔共鸣来获得。我采用从小字二组b开始的下行音阶进行练习,以此掌握头声发声,用lu字来训练,控制气息,音量不超过mp,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气息的控制,头声区的运用,以及形成亮的发声和共鸣的良好声音后,集中力量逐步地培养为歌唱所需的美好的歌声。
获得美好的童音,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好处。他们不在羞于启口,而是努力地表现自己,更准确的表达自己,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音乐教育中充满自信,可谓“寓教于乐”也。
学生到了六年级,逐渐有个别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进入初中,随着身体的发育变化,喉头迅速发育长大,声带也随之增厚增长。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变声期,接受三年的音乐教育。这一时期的歌唱训练则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歌声不像二、三、四、五、六年级那样明亮、纯净、清脆、声音开始变沙、变哑、变粗、变低、高音唱不上去,音准也难把握,心里干着急,却使不上劲,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多数学生便不愿开口歌唱。针对以上情况,我给学生介绍变声期的生理现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克服恐惧心理,讲解变声期的卫生常识和声带保护,以及声音嘶哑的一些食疗;我还从学生进入初中后一种成熟、半成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稳定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完成我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也愿意配合我完成系统、科学的练声计划,从而安然渡过变声期。具体的做法是:
以小学的童声训练为基础,先做无声练习。即放松下巴的基础上,口腔自然张大,舌体平放,舌尖抵下齿内根。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仍抵在下内根),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窝起,使舌体形成直沟。此练习为防止舌体后堵。
其二做母音练习,要求用弱声歌唱。先哼鸣“m”,再从Lu字逐渐过渡到“a”字。不急于求成,在学生力所能及的音区(中声区为主)去寻求良好的发声状态,解决其发声动作中的协调。然后练下行音阶,让学生感受歌唱的声音舒缓、流畅。同时选用一些用歌曲做练声曲如《送别》等,以“呜”等字唱完全曲,避免了学生练声过于单调,激发学生练声的兴趣,以获得声音高位置的通畅和统一。
其三是气息训练。因为气息和声音是不可分割的,有气才有声,出声先想气。具体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用闻花、哭泣等方法,把气吸到位并保持住,小腹要向里向上托气。为此,我给学生做个小试验:先将一支气球吹足气之后,将球口用线扎紧,再将一枚针扎在球上拔出,可听见球内的气“丝丝”泻出。引导学生歌唱的气息就象气球内“丝丝”泻出的气一样,有控制地源源不断托出,声音自然较前畅通,对声带的压力也减小了,达到保护变声期声带的目的。
其四,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发声习惯。学生用轻声歌唱,加上呼吸的逐渐掌握,学生歌唱的声音和谐多了,但仍有白声的感觉。原因是除气息运用和控制还未完成掌握外,关键是喉咙没打开。对初中生不宜讲的太深,启发学生口腔上下打开,象打呵欠的感觉,歌唱时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声音和下边的气息形成一体,好像一根音柱。由于打开喉咙使胸腔、口腔、头腔都可以贯通,声音得到三个腔体的共鸣,从而改变变声期的沙哑声,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
其五,多强调往下唱,少强调高位置。初中生通过音乐课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发声技能,但气息吸得还不够深,喉咙打开的还不够。强调往下唱,对气息的下沉和喉咙的打开有好处,越到高音越强调往下唱(“拍皮球”的感觉),胸声贯穿始终,避免了白声,位置反而上去了,自然出现了声音的高位置。反之,强调高位置,气就容易上提,声音就出扁、白。
此外,变声期的训练,还应注意练唱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分几次进行,每次10分钟左右,让喉部肌肉有休息的时间。在变声期歌唱的训练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感情的处理及自身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综合性训练。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艺术实践,学生得到的实惠也是有目共睹的:1、孩子们安然地渡过了变声期,能坚持对声乐的艺术追求,坚持参加合唱、独唱的训练,并在一些地市卡拉OK、独唱比赛获奖,有些还考上了艺术院校,成为音乐教育的传播者。2、同学们都以能参加学校合唱队为光荣,校合唱队不仅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做压轴戏,同时,在参加一些地、市合唱比赛中也多次获得过一、二、三等奖,有学校荣誉室里的奖状、奖杯为证。
人们常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让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永远索绕在我们的耳边,让我们的校园,永远荡漾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
大家都知道,美妙的歌声,总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而若想得到孩子们的美妙的童声,没有科学的发声方法,任其“自然声”大声喊歌,势必影响作品表达的准确性,毫无艺术美感可言,而且还影响学生的审美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损坏他们的嗓音,甚至可以说毁灭的。因此,歌唱训练不可忽视。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采取适合的歌唱方法,经过长期训练,使他们的歌唱音色优美,音高准确,音域扩展,从而准确自如地表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
正确的歌唱有正确的呼吸,歌声才有支点。在童声训练及变声期的初中学生的歌唱训练,我采取的呼吸训练方法是: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急呼、急吸缓呼等,启发学生用重搬石头的感觉,或平躺身体用稍重的物体压腹等方法来体会呼与吸的过程的感觉,充分理解什么是歌唱的发声所需要的气息。有了正确的呼吸,就该有训练正确的发声。根据儿童的生理结构,他们的共鸣腔体也和他们的身体一样,处于发育阶段,鸣腔体小,不发达,加之声带短而薄,要想获得干净、柔和的声音,只能利用头腔共鸣来获得。我采用从小字二组b开始的下行音阶进行练习,以此掌握头声发声,用lu字来训练,控制气息,音量不超过mp,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气息的控制,头声区的运用,以及形成亮的发声和共鸣的良好声音后,集中力量逐步地培养为歌唱所需的美好的歌声。
获得美好的童音,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好处。他们不在羞于启口,而是努力地表现自己,更准确的表达自己,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在音乐教育中充满自信,可谓“寓教于乐”也。
学生到了六年级,逐渐有个别学生开始进入变声期。进入初中,随着身体的发育变化,喉头迅速发育长大,声带也随之增厚增长。大部分学生都处于变声期,接受三年的音乐教育。这一时期的歌唱训练则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歌声不像二、三、四、五、六年级那样明亮、纯净、清脆、声音开始变沙、变哑、变粗、变低、高音唱不上去,音准也难把握,心里干着急,却使不上劲,久而久之造成心理障碍,多数学生便不愿开口歌唱。针对以上情况,我给学生介绍变声期的生理现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克服恐惧心理,讲解变声期的卫生常识和声带保护,以及声音嘶哑的一些食疗;我还从学生进入初中后一种成熟、半成熟的心理特点出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和求知欲,稳定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完成我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让他们也愿意配合我完成系统、科学的练声计划,从而安然渡过变声期。具体的做法是:
以小学的童声训练为基础,先做无声练习。即放松下巴的基础上,口腔自然张大,舌体平放,舌尖抵下齿内根。然后,舌体后三分之一向后退,舌尖不动(仍抵在下内根),同时舌中间凹下,两侧窝起,使舌体形成直沟。此练习为防止舌体后堵。
其二做母音练习,要求用弱声歌唱。先哼鸣“m”,再从Lu字逐渐过渡到“a”字。不急于求成,在学生力所能及的音区(中声区为主)去寻求良好的发声状态,解决其发声动作中的协调。然后练下行音阶,让学生感受歌唱的声音舒缓、流畅。同时选用一些用歌曲做练声曲如《送别》等,以“呜”等字唱完全曲,避免了学生练声过于单调,激发学生练声的兴趣,以获得声音高位置的通畅和统一。
其三是气息训练。因为气息和声音是不可分割的,有气才有声,出声先想气。具体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用闻花、哭泣等方法,把气吸到位并保持住,小腹要向里向上托气。为此,我给学生做个小试验:先将一支气球吹足气之后,将球口用线扎紧,再将一枚针扎在球上拔出,可听见球内的气“丝丝”泻出。引导学生歌唱的气息就象气球内“丝丝”泻出的气一样,有控制地源源不断托出,声音自然较前畅通,对声带的压力也减小了,达到保护变声期声带的目的。
其四,打开喉咙,建立良好的发声习惯。学生用轻声歌唱,加上呼吸的逐渐掌握,学生歌唱的声音和谐多了,但仍有白声的感觉。原因是除气息运用和控制还未完成掌握外,关键是喉咙没打开。对初中生不宜讲的太深,启发学生口腔上下打开,象打呵欠的感觉,歌唱时保持吸气的状态,使声音和下边的气息形成一体,好像一根音柱。由于打开喉咙使胸腔、口腔、头腔都可以贯通,声音得到三个腔体的共鸣,从而改变变声期的沙哑声,建立良好的发声状态。
其五,多强调往下唱,少强调高位置。初中生通过音乐课学习,初步掌握了一些发声技能,但气息吸得还不够深,喉咙打开的还不够。强调往下唱,对气息的下沉和喉咙的打开有好处,越到高音越强调往下唱(“拍皮球”的感觉),胸声贯穿始终,避免了白声,位置反而上去了,自然出现了声音的高位置。反之,强调高位置,气就容易上提,声音就出扁、白。
此外,变声期的训练,还应注意练唱时间不宜过长,可以分几次进行,每次10分钟左右,让喉部肌肉有休息的时间。在变声期歌唱的训练基础上,还要加强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感情的处理及自身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综合性训练。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艺术实践,学生得到的实惠也是有目共睹的:1、孩子们安然地渡过了变声期,能坚持对声乐的艺术追求,坚持参加合唱、独唱的训练,并在一些地市卡拉OK、独唱比赛获奖,有些还考上了艺术院校,成为音乐教育的传播者。2、同学们都以能参加学校合唱队为光荣,校合唱队不仅在学校的文艺汇演中做压轴戏,同时,在参加一些地、市合唱比赛中也多次获得过一、二、三等奖,有学校荣誉室里的奖状、奖杯为证。
人们常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让孩子们美妙动听的歌声,永远索绕在我们的耳边,让我们的校园,永远荡漾着孩子们的欢歌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