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好多年了,初中数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要求上都进行了大幅降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虽然被广大教师重视,但是仍然还出现以下现象:一是学生虽然获得了某种知识与技能,但最终却对数学产生了厌恶;二是由于学生对数学的厌恶以及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不平等性,致使学生讨厌教师,师生之间关系很紧张;三是由于讨厌数学和老师,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最终使得学生讨厌上数学课,对数学课缺乏了应有的热情;四是还存在着部分学生不喜欢数学,感到数学太难、太复杂,甚至厌恶数学的现象。
通过多年来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没有真正把学生当着学习的主人。二是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没有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三是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是学生失去了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主动权,他人评价的成分太多,别人的评价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实际情感。尽管广大教师经过多年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实践,但在如何贯彻和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显得迷茫和不够清晰,在教学中往往被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两维目标所冲淡,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可循。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体会,就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改变态度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数学活动来改变态度。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所参与的活动与所要改变的态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所参与的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改变的态度时,这种方法才比较有效。例如,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认为数学难,逐渐放弃了数学的学习。为什么不把学习的要求降低一些呢?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实验时我们进行降低要求处理,让他们讨论的问题、操作的内容、布置的作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针对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加大教师的指导,使他们做起来容易,学习起来不感到困难,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了信心才能克服心中的畏难情绪。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数学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转变对数学的不良态度,逐步形成积极的心里倾向。
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认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惟有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方面,我们应当关注两件事:一是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二是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得到了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为此,在介绍新的数学知识与设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对于初中生而言,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即使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只要获得有效的求解思路,或对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就有意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人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海德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它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所形成的。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把这些称为感情关系。海德认为一个人对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在一些学生眼里数学与数学教师是一体的,老师对我好我就喜欢他教的课,老师对我不好我也不喜欢他教的课。在对初一(5)班的学生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对数学喜欢不喜欢就看老师对我的态度好不好,以往有个老师对我不好,所以很不喜欢他教的数学,现在数学老师对我可好了,所以我特喜欢他教的数学,数学成绩也不断的提高”。作为一个老师要善待你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处处关心他们,使他们感觉到你很喜欢他们。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当是中肯的、真实的反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避免那种为了评价而评价,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有利因素,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方式不能单一化和简单化,要把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观察与访谈相结合,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改变,是否向正的方向产生迁移。促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向良好的方面发展。
通过多年来深入的课堂观察和进一步的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老师旧的教学思想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没有真正把学生当着学习的主人。二是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没有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三是在教学中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途径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四是学生失去了对自己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的主动权,他人评价的成分太多,别人的评价往往被表面的现象所掩盖,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内心深处的实际情感。尽管广大教师经过多年新课程改革的培训和实践,但在如何贯彻和实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上显得迷茫和不够清晰,在教学中往往被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两维目标所冲淡,没有科学、有效的方法可循。本文结合个人的一些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体会,就数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达到改变态度的目的
这种方法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数学活动来改变态度。在通常情况下,只有所参与的活动与所要改变的态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所参与的活动本身就是需要改变的态度时,这种方法才比较有效。例如,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主要原因认为数学难,逐渐放弃了数学的学习。为什么不把学习的要求降低一些呢?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实验时我们进行降低要求处理,让他们讨论的问题、操作的内容、布置的作业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另外针对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加大教师的指导,使他们做起来容易,学习起来不感到困难,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了信心才能克服心中的畏难情绪。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数学的探究和学习活动,才能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才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转变对数学的不良态度,逐步形成积极的心里倾向。
二、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对于“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地强调“失败是成功之母”,强调数学学习的艰苦性,认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惟有给学生制造困难与障碍才能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标准》强调,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自信心、意志力”方面,我们应当关注两件事:一是向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的活动;二是让他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或是解决了相关的问题,或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或是解决了部分问题,或是得到了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为此,在介绍新的数学知识与设计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时,应当尽可能提供一种“阶梯”式的问题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既有成功的体验,也有面对挑战的机会和经历,从而锻炼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对于初中生而言,勇于面对困难,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一种有益的活动,即使没有能够完全解决问题,只要获得有效的求解思路,或对问题有进一步的理解,就有意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心理学家海德认为:人的认知对象包括世界上各种人、事、物、概念等,这些对象有的各自分离,有的相互联结,组合成一个整体而被认知,海德把构成一体的两个对象的关系,称为单元关系。这种关系是由它们之间的类似、接近、相属所形成的。人们对每种认知对象都有喜恶、赞成、反对的情感与评价,海德把这些称为感情关系。海德认为一个人对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是属于同一方向的。在一些学生眼里数学与数学教师是一体的,老师对我好我就喜欢他教的课,老师对我不好我也不喜欢他教的课。在对初一(5)班的学生调查中我们就发现了这一情况。例如有的学生说:“我对数学喜欢不喜欢就看老师对我的态度好不好,以往有个老师对我不好,所以很不喜欢他教的数学,现在数学老师对我可好了,所以我特喜欢他教的数学,数学成绩也不断的提高”。作为一个老师要善待你的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处处关心他们,使他们感觉到你很喜欢他们。
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应当是中肯的、真实的反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现状,评价的途径和方法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避免那种为了评价而评价,要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有利因素,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方式不能单一化和简单化,要把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观察与访谈相结合,这样才能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生改变,是否向正的方向产生迁移。促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向良好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