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一直是外语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通过对图式理论定义、图示理论及其与大学英语阅读之间的关系分析, 初步探讨了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中获得较高的阅读技能是英语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分为仔细阅读和快速阅读,其中仔细阅读部分占25%,快速阅读部分占10%。仔细阅读部分除测试篇章阅读理解外,还包括对篇章语境中的词汇理解的测试;快速阅读部分强调阅读速度,测试各种快速阅读技能。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尽管降低了阅读的比重,但更加注重考查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而言,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词、句、段落等语言形式上进行字面理解,另一方面应该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着手,使学生从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接受信息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而图式理论正是适应了这一现代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图式及图式理论
根据心理语言学,图式实际上就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图式对感知世界和语言理解有巨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图式分为两大类: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形式图式是指有关语法结构的知识或有关不同类型原文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知识图式。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它于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提出,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lette)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大大发展了图式理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领域的知识,又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这一理论,英语学习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通过听觉接收语音,也可以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最后再通过文字或话语进行输出。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图式理论对于阅读和听力教学都有重大的帮助,作为听、说、读、写、译五大英语应用能力之一的“读”也可将图式理论运用于其教学之中。
二、图示理论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图式理论,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处理策略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个人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语言载体本身,而是读者本人。读者对读物的内容及修饰结构具有的知识越多,理解的程度就越深。那么教师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根据图式理论来帮助读者呢?笔者在此联系平常教学的实际,根据图式理论,谈一谈其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对背景知识越了解,他们对文章也就有越深的理解。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习者在阅读课上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建立图式,并且不断地完善它,然后帮助他们在背景知识和原文之间建立起联系,培养学习者在阅读中运用图式的能力,将信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每个部分的信息都有助于学习者在大脑中建立起图式。这些信息可以是和主题相关的任何内容,教师应该告诉学习者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再问一些关于文章大意的问题,因为这有利于学习者抓住文章的大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讲解语言文字本身以外,教师还应该讲授和引导学生去查找他们原来不知道的背景知识和与文章有关的其他知识,加强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对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可以影响词汇知识,同时词汇知识也可以影响背景知识的使用。阅读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智力因素、背景知识因素和语言技能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通过事先精心设计好的练习检测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及重难点的把握,及时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巩固和练习。学生完成语篇阅读后,教师并不应就此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应结合语篇的文体特点、语境、篇章连接手段等对文章进行分析。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有的文章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一些文章连贯的知识和技巧,一旦学生头脑中有了各种文体结构图式后,看到相关阅读材料,就会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从而轻车熟路,应付各种阅读考题。
(三)加强学生对阅读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能力。1.快读:目的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所以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结束段、文章中每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以及篇章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词,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最精简概括,是左右文章大意的关键。2.查读: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像雷达扫描找寻目标一样,尽可能快地找出具体的信息和事实。3.细读:在课文讲解或仔细阅读题型的训练中,要求学生逐句阅读,通过推理、判断、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的潜在意思。对难以看懂的长句,可借助语法手段,对其加以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学习者带着问题来阅读和分析文章、思考问题,并最终找到文章的中心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确保学习者独立地阅读和分析,并且主动地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这样就培养了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4.讨论:可以激发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多的主动性,为了培养学习者建立图式,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讨论,比如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因为讨论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习者都有发言的机会。话题可以与文章相关,也可以让每个组长自行扩展话题。5.回顾:为了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这时可以将眼光放到一些细节的问题上。虽然在建立图式的阶段,学习者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式,也抓住了文章的大体脉络,而回顾阶段是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原文,使他们的认知更“精致”。当学习者利用大脑中的图式来重新讲述文章的时候,他们脑中的框架也就变得越清晰、越细致。在这个阶段,教师也可以让学习者根据图式写出文章的大纲,或者检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三、启示
在上课中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将其分类精确化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培养他们分析、预测、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内容图式。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都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断积累内容图式。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在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后,教师又成为引导学生对既有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加工的指导者。总之,教师应在实践中采取多种合适的方法来激励学习者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图式理论,以期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enneth Goodman.Psycho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J].国外外语教学,1983,(1).
[2]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Arbus University Press,1980.
[3]Johnson,P.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4]张怀建,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
[5]刘偲偲.图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英语学习中获得较高的阅读技能是英语教学目标的组成部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掌握中心大意以及说明中心大意的事实和细节,并能进行一定的分析、推理、判断、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根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阅读理解部分比例调整为35%,分为仔细阅读和快速阅读,其中仔细阅读部分占25%,快速阅读部分占10%。仔细阅读部分除测试篇章阅读理解外,还包括对篇章语境中的词汇理解的测试;快速阅读部分强调阅读速度,测试各种快速阅读技能。可以看出,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新题型尽管降低了阅读的比重,但更加注重考查阅读的速度和质量。对于从事阅读教学的教师而言,一方面引导学生从词、句、段落等语言形式上进行字面理解,另一方面应该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着手,使学生从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接受信息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与作者交流的过程,而图式理论正是适应了这一现代阅读教学的要求。
一、图式及图式理论
根据心理语言学,图式实际上就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单位,图式的总和便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图式对感知世界和语言理解有巨大的影响。认知心理学家一般把图式分为两大类: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和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形式图式是指有关语法结构的知识或有关不同类型原文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有关事物、事件内容的知识图式。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中用来解释理解心理过程的一种理论模式,它于1781年由心理学家康德提出,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lette)将图式概念运用到记忆和知识结构的研究中,大大发展了图式理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民俗等其它领域的知识,又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根据这一理论,英语学习首先是输入一定的信息,语言信息的输入可以通过听觉接收语音,也可以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最后再通过文字或话语进行输出。可见,读者理解一篇语言材料的过程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当读者把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联系起来时,就能获得作者所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互相交流的目的。图式理论对于阅读和听力教学都有重大的帮助,作为听、说、读、写、译五大英语应用能力之一的“读”也可将图式理论运用于其教学之中。
二、图示理论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根据图式理论,我们知道阅读是读者的知识经验和信息处理策略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个人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语言载体本身,而是读者本人。读者对读物的内容及修饰结构具有的知识越多,理解的程度就越深。那么教师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应怎样根据图式理论来帮助读者呢?笔者在此联系平常教学的实际,根据图式理论,谈一谈其对阅读教学的影响。
(一)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对背景知识越了解,他们对文章也就有越深的理解。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习者在阅读课上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建立图式,并且不断地完善它,然后帮助他们在背景知识和原文之间建立起联系,培养学习者在阅读中运用图式的能力,将信息展现在学习者面前,每个部分的信息都有助于学习者在大脑中建立起图式。这些信息可以是和主题相关的任何内容,教师应该告诉学习者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再问一些关于文章大意的问题,因为这有利于学习者抓住文章的大意。所以,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讲解语言文字本身以外,教师还应该讲授和引导学生去查找他们原来不知道的背景知识和与文章有关的其他知识,加强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知识结构,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加强对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和理解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可以影响词汇知识,同时词汇知识也可以影响背景知识的使用。阅读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智力因素、背景知识因素和语言技能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通过事先精心设计好的练习检测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及重难点的把握,及时发现阅读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加以巩固和练习。学生完成语篇阅读后,教师并不应就此完成阅读教学任务,而应结合语篇的文体特点、语境、篇章连接手段等对文章进行分析。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现有的文章分析文章结构,讲解一些文章连贯的知识和技巧,一旦学生头脑中有了各种文体结构图式后,看到相关阅读材料,就会激活大脑中的相关图式从而轻车熟路,应付各种阅读考题。
(三)加强学生对阅读技能的培养
培养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根据不同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能力。1.快读:目的是用浏览全文的方法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思想,并对文章的结构有个总的概念。所以在进行阅读训练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始段、结束段、文章中每段的段首句和结尾句,以及篇章连接手段和行文中的信息词,因为它们往往是对文章内容的最精简概括,是左右文章大意的关键。2.查读:在进行快速阅读训练时要求学生像雷达扫描找寻目标一样,尽可能快地找出具体的信息和事实。3.细读:在课文讲解或仔细阅读题型的训练中,要求学生逐句阅读,通过推理、判断、弄清文章中“字里行间”的潜在意思。对难以看懂的长句,可借助语法手段,对其加以分析,以达到透彻理解。学习者带着问题来阅读和分析文章、思考问题,并最终找到文章的中心内容。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确保学习者独立地阅读和分析,并且主动地获取他们想要的信息,这样就培养了学习者独立学习的能力。4.讨论:可以激发学习者在学习中更多的主动性,为了培养学习者建立图式,我们可以采取各种形式的讨论,比如分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因为讨论还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口语,所以我们最好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习者都有发言的机会。话题可以与文章相关,也可以让每个组长自行扩展话题。5.回顾:为了对文章有更深的理解,教师这时可以将眼光放到一些细节的问题上。虽然在建立图式的阶段,学习者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图式,也抓住了文章的大体脉络,而回顾阶段是帮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原文,使他们的认知更“精致”。当学习者利用大脑中的图式来重新讲述文章的时候,他们脑中的框架也就变得越清晰、越细致。在这个阶段,教师也可以让学习者根据图式写出文章的大纲,或者检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三、启示
在上课中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将其分类精确化的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运用储存在大脑中原有的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培养他们分析、预测、推理和判断的能力,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充实自己的内容图式。同时,要求学生每天都动脑筋思考问题,不断积累内容图式。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管理者、鼓励者。在图式理论应用到阅读教学中后,教师又成为引导学生对既有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加工的指导者。总之,教师应在实践中采取多种合适的方法来激励学习者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图式理论,以期获得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enneth Goodman.Psycholinguistic Universals in the Reading Process[J].国外外语教学,1983,(1).
[2]Rumelhart,D.E.Schemata: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M].Arbus University Press,1980.
[3]Johnson,P.Effect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Building Background Knowledge[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
[4]张怀建,黄建滨.背景知识与阅读教学[J].外语界,1995,(4).
[5]刘偲偲.图示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