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之中显个性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鸿门宴》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中的名篇。课文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首次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作者运用高超的对比手法,通过精练的笔触,从不同角度生动刻画了项羽、刘邦的个性特点,使两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一、关乎生死大局时刻的表现
  在鸿门宴这场扣人心弦的斗争中,在关乎双方生死大局的时刻,谁能够当机立断、果断行事,往往就会转危为安,胜利的天平就会偏向谁,反之将会遭到灭顶之灾。然而,项羽、刘邦在此时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刘邦来到项羽军中道歉,这对项羽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尽管二人此时军事力量对比项羽明显占上风)。在宴会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宴前已准备“急击勿失”的项羽却“默然不应”。在关乎自己政治命运的关键时刻,项羽在“是否杀刘邦”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以致大好机会白白溜走,项羽的妇人之仁为自己日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当刘邦在谋臣和将士的帮助下以上厕所为由从宴会厅出来暂时摆脱困境时,也遇到一个关乎自己生死命运大局的关键问题:是受礼节之制进去和项羽告辞,还是以保全性命要紧不辞而别?在樊哙的建议下,刘邦果断行动,采取不辞先逃的方式摆脱了困境,显示出刘邦的善于应变与机动灵活。
  二、面对指责时的表现
  政治斗争,风云变幻。在鸿门宴这场政治斗争中,面对别人的指责,项羽、刘邦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和应对策略,充分显示出二人的个性特点。
  鸿门宴上,樊哙闯帐的气势折服了项羽,但樊哙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滔滔不绝指责项羽的过失,从秦王的虎狼之心说到楚怀王的约定,更突出了刘邦先破秦入咸阳,封闭宫室,还军霸上的目的是“以待大王来”(阿谀),指出如此有功之人您却要杀他,“此亡秦之续耳”。面对樊哙的指责(替刘邦狡辩),项羽理屈词穷,“未有以应”,只说了一个字“坐”。这充分暴露了项羽拙于应变、盲目自大的个性。
  而刘邦面对项羽责备自己“欲王关中”这个做法,尽管“王关中”是他梦寐以求的大事,但在目前形势下,为了保全自己,他却竭力否认,为自己巧言狡辩,指出是“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果然使项羽对自己放松了警惕,显示出了刘邦能够随机应变、能言善辩的个性特点。
  三、对军事机密的态度
  战争时代,作战双方对军事机密自然是百倍警惕、高度保密的,然而鴻门宴中项羽、刘邦对自己的军事机密采取的态度却有着天壤之别。
  项羽在刘邦军中有暗线曹无伤,曹无伤把刘邦的军事机密暗中通报项羽。按理说,这个暗线一定要保护好,以后定有用处。但当刘邦向项羽辩解自己不敢“王关中”,别听信小人之言时,项羽张口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这一最应保密的军事机密。刘邦表面不在意,然而逃脱鸿门宴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诛杀曹无伤”。在曹无伤的问题上,充分暴露了项羽自绝敌营内应、粗疏麻痹、心无城府的个性特点。
  而刘邦对军事机密却守口如瓶,即使对自己人也从不透露。刘邦破秦入咸阳后,有人建议“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这条建议正和刘邦心意,他立即采用了此项建议,只是没来得及思考当前形势是否成熟。果然刘邦的这个做法激怒了项羽,当张良问刘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的时候,尽管是自己最亲信的谋士相问,刘邦也没有说出此人的姓名,只称此人为“鲰生”(浅陋无知的人),可见刘邦对军事机密保守之严密,体现出刘邦不露声色、沉稳机智的个性。
  四、用人策略
  作为将领,用人策略往往决定自己事业的成败。
  仅从鸿门宴斗争的过程来看,项羽所用的将士有范增(项羽的亚父)、项伯(项羽的叔父)、项庄(项羽的堂弟),虽然其他将士未出现,但仍可从侧面看出项羽用人唯亲。即使这样,自己的叔父项伯竟会把军事机密连夜告诉敌军谋士张良,真是养奸贻患。
  而刘邦的将士们团结一心,帮助主公摆脱困境。有不畏危险、敢闯宴会的樊哙,有根据形势出谋定计的张良,真是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体现出刘邦知人善任、任人唯贤的用人策略。
  对比的主要功能是突出人物的本质特征,加深印象。通过以上四方面的比较,项羽和刘邦的个性特点得到鲜明的展现,在读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作者单位:铜川市耀州区
  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1933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哈理逊纺织公司因一场大火化为灰烬,3000多名员工失落地回家了。他们无不认定公司将面临破产,而总裁却坚信公司定能起死回生。  20多天过去了,在家等待着的员工没收到任何消息。他们早已不再奢望重返岗位,只为眼前的生计发愁。就在他们绝望的时候,却意外地收到了总裁发来的一封信:向全公司的员工继续支薪1个月。  不工作还能领钱,大家感到无比欣慰。然而他们不知道,此时他们的总裁
【摘 要】地方性是具有情感意义的地方动态独特性。社区报作为极具地方色彩的媒体,其文本对相应地方性的建构不仅差异化于网络遍在信息,还与地方生活实践形成互构,建构着独特又真实的地方性。本文以《华西社区报》为研究对象,发现该报着重勾勒成都市民的日常生活实践,聚焦老年群体较多,注重对活力、艺术创新等关键词的表达,但是缺乏对传统成都文化的叙写。本文以微观视角管窥社区媒体文本对地方性的建构,一定程度上拓宽了
【摘 要】做好残障主题、涉残议题报道、恰当地对残疾人群体及其相关新闻、事件展开充分的科学传播,并借助媒介的有效力量,对残疾人主体形象进行澄清,对残疾人权益内容进行普及性宣传,从而改善社会舆论环境已成为我国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这既是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数量广泛的涉残家庭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媒介;平等;残疾人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益行动积极报道视角下
【摘 要】作为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疫情使国际涉华舆情呈现复杂状态。在此背景下,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武汉封城一个月后推出的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取得了显著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本文从跨文化传播视角出发,立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以语篇、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的话语三维模式为框架分析《武汉战疫纪》,认为通过跨文化传播话语策略,灾难纪录片具有改善国家形象和建构民族认同的功能。  【关键词】
龙华,遨为(上海)数字技术有限公司CEO。IME3D品牌创始人
【摘 要】近年来传媒技术、传媒实践作为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被反复提出,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正是承载着技术与实践的向度展开的,因此可以被看成是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纵观新闻教育,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总是伴随媒介技术发展的,但时至今日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要捋清思路,探索改革的逻辑起点,找到符合实际情况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传播教育;实验教学;环境  【基金项目】西北政法大
在课程改革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什么?怎样教?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勇于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作为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下面结合教
【摘 要】本文引入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的间离概念,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在纪录片中使用情景再现时塑造间离感的必要性及其手段,认为在情景再现中塑造间离感保证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但也削弱了纪录片的影像表现力。目前的虚拟影像技术对两者间的矛盾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在纪录片娱乐化浪潮下,创作者使用情景再现仍应坚守真实性底线,把握塑造间离感的合适尺度。  【关键词】纪录片;情景再现;间离  自罗伯特·弗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一生经历了很多磨难,走过了许多坎坷曲折的道路,而他却享有94岁的高寿,足见他有可贵的长寿秘诀。  心胸开阔,平等待人 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叶老都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对所有与他接触的人,叶老都平等对待、一视同仁,颇有谦谦君子之风。无论他在哪里工作,其人际关系都是非常和谐协调的。此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维护其
【摘 要】在以“两微一抖”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盛行时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好客山东”区域品牌已经进入到品牌发展的瓶颈期。对“好客山东”区域品牌的重新思考,需要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对其品牌形象传播,特别是对情感形象传播的底层逻辑进行重新确立,并对“好客山东”情感形象传播的主客体角色关系进行重新审视,在此基础之上,梳理“好客山东”情感形象传播的传播内容、传播仪式、传播媒介等一系列相关提升策略。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