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程改革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教什么?怎样教?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认真学习、领会、落实课标理念,在教学中勇于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积极探索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把创设学习环境——“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作为激发和改善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创设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优化教学的目标,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和具体教学实例谈一些体会和感受。
理解课标,优化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把这一目标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是:(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与课程标准相对照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教材编写时的具体表现略有不同。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描述为:信息资源概述、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体验数据库管理、认识数据库管理……;地图出版社的教材描述为:科学管理信息,包括探讨信息管理、走进数据库、构建数据库……。
必修课的课标和教材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是体验、感受、认识。单元教学总目标就是从一般方法的信息资源管理到带领学生“走进数据库”。在充分领会课标思想、深入研究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制定、细化课时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中突破“走进数据库”这个教学难点。
“信息资源管理”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学生对身边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体验科学管理信息的意义和不同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及特点。②培养学生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和素养,认识数据库,初步感受数据库技术管理大量数据的优势。
挖掘资源,创设环境
新教材倡导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单元中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素材有以下方面。
● 个人信息资源方面:①文件管理方式;②管理硬件;③管理软件: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Blog、专用软件。
● 专业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图书馆藏书管理、电子图书馆、分类网站、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
● 数据库及其应用方面。
● 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合理整合、优化、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创设学习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浅显与“数据库知识”的深奥之间架设桥梁。
1.整合学习资源
展示、讲授、比较:桌面、收藏夹、文件管理器、图书馆藏书……
实践活动:通讯录软件、学籍管理、地理信息……
2.创设学习环境
利用自己或学生的移动存储工具——U盘和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手机,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发生的方方面面。学习环境设计就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环境就是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有效自主学习的发生。建构性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融入到真实的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协作下自己解决问题,建构出自己的意义,生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创设学习环境不是单一的创设问题情境,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是图片、影像等场景设计或其他简单学习任务的安排和布置。
U盘中存储的文件信息可以真实地反映使用者的管理习惯,在交流、对比、评价中促进科学管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和素养培养。手机是反映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主要产品之一,这节课我从中挖掘的是“通讯录”功能。从手机的通讯录功能出发,创设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环境是:通讯录的载体——各种形式的通讯录(袖珍、黄页、电话或网上114……);通讯录的管理方式和特点——各种方式的优势与不足;通讯录的数字化管理工具与技术特征——文档记录、电子表格、专用软件、数据库。学习环境中呈现的通讯录专用软件“前台”要简单易用,特别是要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持。在创设“通讯录”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分析、探究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形成学习策略,建构出“数据库”的知识意义。
超越教材,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亲身体验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创造空间。新课程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互动中,变化为一种动态、生成过程。教材是用来教的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变化等等在教材中无法全部体现。新课程表面上改变的是教材,实际上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材中“信息资源管理”章节教学内容和素材多,难易跨度大,涉及知识和技术、工具和应用、理论与实践、习惯与素养等等。如果教教材,教学内容必然繁杂、零碎,课时不够,重点不明,学生基础差异兼顾不到。
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工作需求。尊重教材,适当舍弃、补充、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瞻前顾后,承上启下”,用教材教,教学内容必然整合、贯通。
“通讯录”关联了信息资源管理中若干内容(载体、管理方式和特点、工具应用、数据库、检索……),更重要的是“通讯录软件”为“走进数据库”立下汗马功劳。学生从“前台”界面直观易用的“通讯录软件”学习情境出发,在教师的引领下,思考后台“库”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动机、探索的欲望被激发,感受了一步一步发现数据库的过程,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后续的教和学定能轻松自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开放、动态、多元的课程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从依赖到质疑,从脱离到活用,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反思和探究,在反思和探究中成长。
理解课标,优化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真正把这一目标始终贯穿于课堂教学,还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是:(1)通过实际操作或实地考察,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2)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3)通过对简单数据库的解剖分析,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与课程标准相对照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版本教材编写时的具体表现略有不同。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教材描述为:信息资源概述、个人数字化信息资源管理、利用数据库管理大量信息、体验数据库管理、认识数据库管理……;地图出版社的教材描述为:科学管理信息,包括探讨信息管理、走进数据库、构建数据库……。
必修课的课标和教材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要求是体验、感受、认识。单元教学总目标就是从一般方法的信息资源管理到带领学生“走进数据库”。在充分领会课标思想、深入研究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制定、细化课时教学目标,循序渐进,重点突出,在课堂教学中突破“走进数据库”这个教学难点。
“信息资源管理”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通过学生对身边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体验科学管理信息的意义和不同信息资源管理的方式及特点。②培养学生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和素养,认识数据库,初步感受数据库技术管理大量数据的优势。
挖掘资源,创设环境
新教材倡导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信息资源管理”教学单元中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和素材有以下方面。
● 个人信息资源方面:①文件管理方式;②管理硬件;③管理软件:资源管理器、电子表格、收藏夹、Blog、专用软件。
● 专业化信息资源管理方面:图书馆藏书管理、电子图书馆、分类网站、图书分类法、标准化思想。
● 数据库及其应用方面。
● 资源管理方式的比较。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合理整合、优化、运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创设学习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在“信息资源管理”的浅显与“数据库知识”的深奥之间架设桥梁。
1.整合学习资源
展示、讲授、比较:桌面、收藏夹、文件管理器、图书馆藏书……
实践活动:通讯录软件、学籍管理、地理信息……
2.创设学习环境
利用自己或学生的移动存储工具——U盘和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通讯工具——手机,创设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包括学习发生的方方面面。学习环境设计就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利用学习资源或外界帮助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环境就是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促进有效自主学习的发生。建构性学习环境的创设,要求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融入到真实的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之中,在教师和同伴的指导、协作下自己解决问题,建构出自己的意义,生成有效的学习策略。由此可见,创设学习环境不是单一的创设问题情境,而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是图片、影像等场景设计或其他简单学习任务的安排和布置。
U盘中存储的文件信息可以真实地反映使用者的管理习惯,在交流、对比、评价中促进科学管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和素养培养。手机是反映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主要产品之一,这节课我从中挖掘的是“通讯录”功能。从手机的通讯录功能出发,创设的“信息资源管理”的学习环境是:通讯录的载体——各种形式的通讯录(袖珍、黄页、电话或网上114……);通讯录的管理方式和特点——各种方式的优势与不足;通讯录的数字化管理工具与技术特征——文档记录、电子表格、专用软件、数据库。学习环境中呈现的通讯录专用软件“前台”要简单易用,特别是要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持。在创设“通讯录”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分析、探究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形成学习策略,建构出“数据库”的知识意义。
超越教材,教学创新
《信息技术基础》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强调在信息技术应用和亲身体验基础上信息素养的提升。新课程、新教材给教师提供了充分的创造空间。新课程在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的互动中,变化为一种动态、生成过程。教材是用来教的媒介,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变化等等在教材中无法全部体现。新课程表面上改变的是教材,实际上改变的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材中“信息资源管理”章节教学内容和素材多,难易跨度大,涉及知识和技术、工具和应用、理论与实践、习惯与素养等等。如果教教材,教学内容必然繁杂、零碎,课时不够,重点不明,学生基础差异兼顾不到。
教材是“死的”,教法是“活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精神,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工作需求。尊重教材,适当舍弃、补充、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瞻前顾后,承上启下”,用教材教,教学内容必然整合、贯通。
“通讯录”关联了信息资源管理中若干内容(载体、管理方式和特点、工具应用、数据库、检索……),更重要的是“通讯录软件”为“走进数据库”立下汗马功劳。学生从“前台”界面直观易用的“通讯录软件”学习情境出发,在教师的引领下,思考后台“库”的问题,学生学习的动机、探索的欲望被激发,感受了一步一步发现数据库的过程,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后续的教和学定能轻松自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开放、动态、多元的课程呼唤教师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新课程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水平提出了多样化的要求,从依赖到质疑,从脱离到活用,用自己的智慧独立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反思和探究,在反思和探究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