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害人权利救济的现实困境和制度突破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3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要:从本质上看,我国传统刑事司法是报应性司法模式,是以犯罪人为中心的,漠视了被害人的权利救济,不利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而恢复性司法模式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对被害人的尊重和保护。应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指导,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
  关键词:被害人 权利救济 恢复性司法
  作者简介:张永昌,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283-02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所有与犯罪有关的人走到一起共同决定如何解决犯罪所造成的后果及对未来的影响的过程。①从西方国家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对被害人的尊重和保护是恢复性司法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其将重心由犯罪人转移到犯罪造成的损害上来,由被害人、犯罪人及相关社区于刑事司法程序之前,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经过充分沟通协商,最终就犯罪人应承担的责任和责任形式以及履行责任的方式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主要目的是使犯罪人用有意义的方式对所犯罪行负责,在真正意义上对被害人作出补偿。②本文拟从我国现行司法体制下刑事案件被害人权利救济存在的不足为出发点,分析恢复性司法理念下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制度优势,探讨如何完善我国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
  一、现行司法体制下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的现实困境
  我国传统刑事司法理念注重对犯罪人进行相应的惩罚和报应,认为刑事司法是以国家及其司法机关为主导、以犯罪人为中心的国家活动,并不以被害人作为其关注的中心。虽然法律赋予了被害人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当事人的地位,但从司法实践来看,这种地位更多是名义上的,被害人并不具有真正的主体地位。被害人的意志对刑事司法活动基本上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而且,被害人和犯罪人基于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对责任形式和责任内容进行协商和和解是被禁止或限制的。因此,我国现行司法体制导致被害人的权利救济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权利救济手段有限
  我国法律规定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单独的民事损害赔偿诉讼和国家补偿等救济手段,但由于相关立法存在诸多漏洞,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种种原因的制约,被害人寻求权利救济的手段较为单一,救济的渠道并不畅通。如,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由于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程序证据规则方面有较大差异,当事人也享有不同的诉讼权利,在合并审理时很难切实保护被害人的诉讼权利。而且,由于民事诉讼的附属地位,被告人被宣告无罪或案件被公诉机关撤回时,民事诉讼必然无法继续,从而损害了被害人获得民事赔偿权利。另外,由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明显低于刑事诉讼证明标准,从法律上讲,如果被告人因证据不够充分而被宣告无罪时,被告人仍有可能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司法实践中,要求被宣告无罪的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很难被社会大众接受。又如民事损害赔偿诉讼,由于提起民事诉讼的原告必须交纳(至少要在案件受理时要预先交纳)诉讼费用,诉讼成本较高,而且还不能确定能否收回诉讼成本;审理周期较长,较为耗时,实践中,拖延数年而未决的民事案件并不少见。因此,对于经济状况不佳或急于得到损害赔偿的被害人来说,选择这种诉讼方式实为无奈之举。
  就国家补偿而言,由于受财力的制约,我国对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尚处于探索和试点的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制度性规定,不足以对被害人起到常态的补偿作用。
  (二)损害赔偿的范围过于狭窄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后,有权请求赔偿的范围只限于“直接物质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也相当有限,被害人无权请求间接物质损害赔偿和惩罚性赔偿。然而,实践中,有些被害人并未因犯罪行为遭受或遭受很少的直接物质损害,但承受了将来必然的进一步损害或者潜在的应得利益的损失,或者是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害。赔偿范围的极度局限性限制了被害人权利的实现,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而且,绝大多数犯罪人会被监禁,履行民事赔偿的能力十分有限,这也直接影响到被害人的损害赔偿权利的实现。
  二、恢复性司法理念下完善被害人权利救济制度的建议
  (一)赋予被害人参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当事人的地位
  刑事诉讼中,被害人的诉讼地位主要有当事人模式、诉讼参与人模式和证人模式三种做法,当前大部分国家没有授予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即使是授予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国家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并不理想。我国目前司法实践中,被害人基本不具备当事人地位,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性和程序性权利非常有限,基本上处于与证人相同的地位,被害人意志并不能根本上影响案件的诉讼进程和处理结果。笔者认为,应逐步改变我国传统的以国家公诉和被告人权利保护为中心的刑事司法模式,赋予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独立主体地位,提升被害人诉讼地位,保证被害人参与侦查程序、审查起诉程序和审判程序的一系列权利,主要有控告权、知情权、阅卷权、聘请诉讼代理人权、获得法律援助权、获得损害赔偿权、参加法庭审判权、申请抗诉权、参与减刑假释权和获得救济权等十项权利。
  (二)完善被害人损失赔偿制度
  首先,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方面,应确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完全独立地位,完全遵照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的一般原理和规则,将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纠葛不清的局面彻底厘清;合理界定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原则,遵循民事诉讼的实际赔偿和全面赔偿原则;扩大民事诉讼当事人主体范围,遵循民法基本原理,侵权行为的被害人均可向赔偿义务人提起民事赔偿之诉;扩大民事赔偿范围,纳入精神损害赔偿。其次,在刑事自诉方面,充分保障被害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独立提起刑事自诉的权利;加强对被害人举证不足案件的国家干预,放宽自诉案件的立案证明要求;建立一种“被害人强制起诉”的程序,即被害人一到法院就自诉案件提起自诉,那么国家刑事司法机关必须介入,由国家刑事司法机关进行侦查和提起公诉。豏
  (三)建立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鼓励和引导被害人参与刑事和解
  刑事和解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司法机关的主持调解下,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使加害人和被害人直接商谈、沟通和交流,在加害人得到了被害人的谅解的情况下,被害人要求或同意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时,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从轻、减轻或免除刑事处罚,最终解决刑事纠纷的制度。恢复性司法模式的恢复正义理论为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刑事和解的突出特征就是不再将犯罪仅仅看作是国家的问题,而是努力在国家、犯罪人和被害人之间寻求一种和谐的平衡。事实上,我国儒家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际关系中的“和”,人们厌讼情绪浓厚,一直有民间调解息讼的习俗,而且,我国现行刑事法律规定了当事人调解、简易程序审理等内容,所以,传统文化、调解传统和现存刑事司法中的恢复性因素为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④,但鉴于报应性司法传统理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刑事和解所反映的新理念和蕴含的新价值尚未被普遍社会价值所包容,笔者认为,普及刑事和解不应一蹴而就,而应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恢复性司法模式。
  首先,在法律地位上,应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刑事和解制度是对传统司法模式——刑事诉讼程序的补充,明确其法律定位、适用范围、适用主体等内容,做到有法可依。
  其次,在适用范围上,现阶段应将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且被告人自愿认罪的轻微刑事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纳入刑事和解的范围,重点针对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犯罪和后果不太严重的的过失犯罪,待社会条件成熟和相关法治理念完善时,再逐步扩大到其他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犯罪,以切实发挥刑事和解所蕴含的保护被害人和教育犯罪人、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取向。
  再次,在适用主体上,由于我国公民社会尚不成熟,不应照搬社区文化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将社区作为刑事和解适用主体的做法,而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将覆盖我国城乡的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村委会、居委会和人民调解委员等基层组织作为主要的机构。当然,也可同时将公安、检察和法院等执法机关作为刑事和解的主导机构,发挥其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监督的优势,以更好地维护刑事和解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最后,在适用程序上,由于启动刑事和解的结果一般都会减轻或不对犯罪人进行处罚,因此,是否适用刑事和解,应以被害人的意愿为准,被害人应成为该程序的决定者。被害人同意后,既可以由公安、检察和法院等执法机关作为刑事和解的适用主体来启动、主持,也可以由上述执法机关在启动该程序后,终止相应的司法程序,将案件交由基层政府组织如村委会、居委会或人民调解委员会等机构主持,调解、和解或会商不成的,则终止刑事和解程序,将案件移送至相应的司法机关,重新启动刑事司法程序,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三、结语
  恢复性司法在保护被害人权益方面具有传统司法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并良好执行这种制度,使恢复性司法模式具有更高的价值取向,逐渐为我国社会和文化所包容,成为推进我国法治进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注释:
  ①这是联合国恢复性司法工作小组所作的的定义.张庆方.恢复性司法:一种全新的刑事法治模式//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9-441页.
  ②李立景.刑法目的惩罚与恢复的调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兴起.辽宁大学学报.2004(6).
  ③房保国.被害人的刑事程序保护.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86页.
  ④刘晓梅.恢复性司法框架下的社区犯罪防控.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3).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法经济学范式提供了制度安排的视野,更深邃地释读了风险投资的内在机理。根据制度安排与经济变迁理论,风险投资与制度安排存在着契合。风险投资的制度安排为VC—E制度安排,分为风险资本组织机制、风险资本运作机制和风险资本回收机制。  关键词:制度安排 风险投资 法经济学  作者简介:肖松,贵州大学法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涉外经济法和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在审判实践中不难看到某些与物权相似,但又不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物权,这类权利与债权相比,较难界定到底哪个权利应受到优先对待。本文主要阐述房产交易完成前,因房产出卖人尚有其他债务问题,债权人起诉并要求对未登记到买受人名下的房产进行查封,法院应否保障房产买受人的权益的问题。本文认为,如果法院查实房产买受人在合同的订立及履行过程中均为善意,并履行了合同义务,且交易过程符合当地习惯、交易价格符合市场价
摘要关涉受让判决确定的债权应否变更申请执行人是为司法实践中多有争论的问题。然考察此种转让之动因,该种转让被客观实际所需要,加之现已生诸多转让案件。为解决执行案件的现实操作难题、避免引发新生案件进而造成既判力冲突和司法资源浪费,在立法及司法上承认此种转让并在执行程序中有效对接和运行成为必要。遵循文义解释的路径,对《执行规定》第18条中“权利承受人”做广义理解,将受让判决确定债权的新债权人涵盖其中,不
摘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国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冲击,从危机爆发之初的积极应对到政策调整下国民经济增速的企稳回升,我国已经开始逐步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当前国际经济局势尚不明朗,随着后危机时代的国家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性污染事故防治的任务依然艰巨。化危为机,推动我国突发性污染事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刻不容缓。  关键词金融危机 突发性 水
摘要本文以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和谐运作为视角,就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刑事法律 民事法律 赔偿制度  中图分类号:D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4-051-01    救济走在权利之前,无救济即无权利。   ——[美]法谚  一、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一)协调解决刑事法律与民事法律冲突
摘要:法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业已成为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合同法学是法学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研究合同法教学中该模式的具体实施,对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合同法教学 人才培养 合同制度  作者简介:衡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9-238-02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法学教育改革的
摘要模拟法庭实训是开展法学实践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存在多种实训模式,为更好地发挥模拟法庭实验教学的效果,各法学院系最好将模拟法庭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进行设置。  关键词模拟法庭 实践教学 实训模式  基金项目:本项目获贵阳学院2009年度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杨正华,贵阳学院法律系讲师;邓峰、曲妍,贵阳学院法律系。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摘要贵州安顺素有“蜡染之乡”的美誉,但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之下安顺蜡染的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日益严重,发展受阻。如何保护安顺蜡染的知识产权以再现其昔日雄风,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成为首选。本文在肯定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功能的基础上,理性的对其存在的缺陷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安顺蜡染的发展需要政府的介入。  关键词传统知识 安顺蜡染 知识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
摘要 特定关系人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取决于特定关系人与国家工作人员有无共同受贿的故意和行为,特定关系人向国家工作人员代为转达请托事项,收受请托人财物并告知该国家工作人员,对该国家工作人员应认定为受贿罪,特定关系人以受贿罪共犯论处。  关键词 特定关系人 共同受贿 国家工作人员  作者简介:吴卓师,西南政法大学刑法研究生;晏磊,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职侦局副局长;杨毅伟,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五分院干
摘要:罗马法中的婚姻根本不同于现代的对应制度,这种情况在罗马法制度中是鲜有的,而以此制度中夫妻财产法来剖析罗马法的平等性,更具有说服力和透视力。  关键词:夫妻财产嫁奁婚娶赠与  作者简介:彭颖倩、唐发红,靖江市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8-077-02  罗马法发源于罗马城邦,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由狭隘的城邦习惯法、市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