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器材 创新设计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grace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所介绍的实验,大多只是原理性的,实际操作时,有时需要特定型号的器材,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当现有器材不具备原实验设计所达到的效果时,能否利用现有器材,对原实验设计进行成功改进或创新,是决定实验教学能否进行的关键。本文设计了三种“断电自感”实验,就是针对现有器材、易得器材,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的4种有效改进和创新的实例。
  关键词:现有器材;易得器材;改进创新;改进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12-0010-3
  教材或教师教学用书中所介绍的实验,大多只是原理性的。如果仅是按仪器名称拿来的器材,不一定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可能还需要特定型号,因此实验前,有时还需要研究实验设计中器材所需的型号或参数。当实验室现有器材不能满足原实验设计所需的规格或参数时,教师能否立足于现有的器材,对原实验设计作适当的改进或创新,成为能否实现实验教学的关键。如果教师把这种过程在学生中再现,无疑也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凝练。下面以教材设计的“断电自感”为例,展现利用现有器材、身边器材进行创新改进的过程。并对改进效果做了说明。
  1 “断电自感”原实验设计
  人教版物理选修3-2教师教学用书中,“断电自感”实验设计电路如图1。当开关S闭合后,B灯亮(二极管D2导通),A灯不亮(二极管D1截止);当开关断开后,B灯不亮(二极管D2截止),A灯亮(二极管D1导通)[1]。下面是按图1设计的电路图和实验室现有器材进行的系列实验。
  2 利用实验室现有器材进行实验
  实验室中有存量较大的J2426型小型变压器,于是笔者想到用J2426型240匝线圈(连同铁芯)作为自感线圈,小灯泡规格用2.5 V,0.3 A。按图1进行实验,结果当干电池电源电动势为3.0 V时,开关闭合, B灯正常发光,A灯不亮;开关断开后,B灯熄灭,A灯不曾亮。电源电压增至6 V以上时,B灯或二极管D2将被烧坏,实验不成功。
  3 原因分析
  J2426型小型变压器240匝线圈,其自感系数约为150 mH,直流电阻RL为5 Ω,二极管的正向电阻约为4 Ω,二极管反向电阻约为1.4 MΩ,小灯泡发光时的电阻约为6 Ω。
  B灯正常发光,电路稳定后,自感线圈中的电流IL(约0.6 A)大于A灯正常发光的电流(0.3 A),但由于线圈的自感系数(约150 mH)偏小,线圈和A灯构成的回路的驰豫时间τ=L/R(R为回路总电阻)[2]较短(约为0.01 s),因此电源断开后,电流降低过快,相应维持能使A灯发光的电流的时间过短,灯丝温度升高的不够,致使A灯不能发光。
  4 方案改进
  4.1 改进方案1
  仍以J2426型小型变压器240匝作為自感线圈,在D2所在支路加一适当分压的电阻R,其他不变,以增加直流电源的电动势。如图2,这样闭合开关、D2支路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感线圈支路的直流电流将增大,由于线圈和A灯构成的回路的驰豫时间不变,从而增大自感电动势,这样断开电键的瞬间,就能使灯发光甚至闪亮。
  4.2 改进方案2
  仍以J2426型小型变压器240匝作为自感线圈,将图1中D1和D2的一般二极管改为发光二极管,去掉灯泡,以免去考虑灯泡发光所需的所谓“热惰性”的困扰,如图3所示。
  5 改进后的实验效果
  5.1 方案1效果
  图2中,分压电阻R为10欧,电源电动势为6 V,开关闭合后,B灯亮,A灯不亮,开关断开后,B灯熄灭,A灯亮一下熄灭,实验达到理想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灯能否发光不是单纯看驰豫时间,关键是看在大于或等于灯的发光电流的这段时间内电流做的功,这段时间内电流的有效值越大,时间越长,灯就越可能发光。例如:按图2,用J2423型变压器400匝(自感系约为193 mH , 直流电阻约为2欧姆)做自感线圈,干电池电压为3 V时,灯即可正常发光,电流可达约1.5 A,驰豫时间0.016 s,超过了改进方案1中J2426型小型变压器240匝的参数,但事实上,开关断开后,A灯却并未见亮。实验发现:电源电压要调到6 V,才能使开关断开后,A灯瞬间发光,而且会闪亮一下熄灭。因此,仍需按方案1中的图2进行。但用它的缺点是,器材笨重,实验室数量有限,不方便做线路板。
  显然,对于直流电阻较大的自感线圈,单靠按方案1增加电动势是不方便的。以J2423型可拆变压器800匝(自感系数约为780 mH,直流电阻为20欧姆)做电感线圈为例。实验表明把电源电动势增加到25 V时,断开电路瞬间, A灯还不见亮,若继续增加直流电压,显然是不现实的。
  5.2 方案2效果
  图3中,两二极管为红色发光二极管,干电池电压为3 V,闭合电键,D2亮度十足,断开电键,D2熄灭,D1闪亮后熄灭,实验也达到理想的效果。
  6 其他器材参数及改进
  6.1 剃须刀充电变压器线圈做自感线圈的电路设计改进
  出于好奇,笔者将剃须刀内的小型充电变压器的一组线圈(其自感系数L约为28.7 mH ,直流电阻为10 Ω)用方案2做实验。结果电源用3 V的干电池,实验基本成功,只是电键断开后,D1没有断开前D2亮。
  改进方法是:在D2支路加一个5 kΩ左右的电阻R,结果是,在电源电压仍为3 V时,电键断开后的D1要比断开前D2亮些,达到闪亮的效果(如图4)。
  6.2 J2426型小型变压器120匝做自感线圈的电路设计改进
  如果自感线圈直流电阻过小,电路稳定后,会被自感线圈支路造成短路,使得电键闭合后,D2亮一下即熄灭了。电键闭合、断开,二极管交替闪烁发光。如用J2426型小型变压器120匝做自感线圈(其自感系数为49 mH,直流电阻为1.2 Ω)就会出现此情况。
  改进的方法是:在电感线圈支路加适当电阻。如用J2426型小型变压器120匝做自感线圈(如图5),R1取2~5 Ω,R2取150~300 Ω,干电池电压为3 V,实验可取得显著效果。
  以上实验,均用小型变压器的线圈充当自感线圈,体型小,器材易得,方便制作线路板,为学生进行探究分组实验提供了可能。
  7 启 示
  看似原理简单的实验,不亲自去实践,很难知道其中隐藏的奥妙。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对实践的科学分析,才能使研究有的放矢,找到有效改进实验的措施,增加取得实验成功的概率。
  不拘泥于教材的设计,立足现有器材,注重理论分析,进行改进和创新,不仅切实解决了实验难点,真正发挥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无形中给学生传递着求新、求异、求美的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就能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2) 教师教学用书(第4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5.
  [2]程守洙,江之永.普通物理学(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64—365.
  (栏目编辑 赵保钢)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已经逐渐被敏捷开发模式取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以学生熟悉的电商推送场景为例,提出一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并设计教案,模拟企业敏捷开发过程,设计用户故事、任务看板、技术点探索、交付项目,在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融入电商大数据推送项目,以迭代的形式最终使学生完成一个可交付的电商大数据推送模拟项目,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学生在
在中学阶段,许多学生把物理视为最难学的功课,对物理也有一种恐惧心理,而不愿去主动学习。作为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实验课也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加上教师落后、单一的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进而使得一些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差。虽然有的老师已经应用了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比如数字化试验系统),但是由于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缺乏亲身经历物理实验过程的体验。基于此种现象,作者认为由美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要使课堂在不断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动中进行,同时还要将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实验探究以及自主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的条件或氛围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改进,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和善于思考,让学生进入思考的世界。本文以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为例讨论了笔者的一些相关教学体会。  关键
环境污染作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随着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人类越来越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明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拓展思维的同时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在重大环境问题上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一些问题作
摘 要: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本文从了解学生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等方面,以《空气的“力量”》为例,谈谈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教学设计;新课程;初中物理;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12-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成功的课堂教学得益于成功的教学设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新课程标准,呈现出全新的教育理念、课程结构、课程模式,由原来的被动学习(接受-理解-巩固-解题)转变为主动学习(参与-体验-内化-外延)。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坚持以体验贯穿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
摘要:为了解决基于传统机器学习入侵检测算法准确率较低和泛化能力较弱的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BiGRU结合Batch Normalization机制、DropOut算法的网络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BiGRU网络提取数据特征,利用Batch Normalization机制和DropOut算法的优点对数据进行归一化,并对神经元进行随机失活,增强模型泛化能力,最后使用softmax对结果进行分类。在公开数
摘 要:本文以“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系统利用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认知,利用问题导引、情境设置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思考,促生思维型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进行了尝试与探究。  关键词:动能;动能定理;原有认知;思维型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2-0028-4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物理知识是学生个体经验的
摘 要: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都不可或缺的信息反馈来源,对教学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利用翻转课堂可以及时帮助教师获取学生课前知识接受情况与课堂知识内化情况的双重反馈。通过翻转课堂,不仅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提升教学技能,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达到互动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翻转课堂;及时反馈;声音的特性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
提 要:运用图式和程序性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乃至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由于学生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因此教师需要运用前测和后测,诊断和反思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以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实现专业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图式;程序性教学;前后测;诊断;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