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的“特殊连队”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5556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4年10月某日,中午刚过,中央军委第二纵队干部连的200余位男女军人正在中央红军司令部所在地集合。这支队伍中最特殊的是近30位的女军人,她们大都是身体强壮、健步如飞者,常在卫生部招呼伤病兵,有时竟然能担负起抬伤病员的任务。她们是被编到干部休养连的,休养连里大都是老、弱、伤病员,然而都是受尊敬的“老革命”。他们每人背着一袋够吃10天的干粮、一包衣服、一把刷子、一个笔记本,腰上还挂着一个搪瓷缸子,有的还有一条毯子。这群人中年纪最大的要数徐特立,他带着两大包心爱的书籍,格外引人注目。此外还有蔡畅、贺子珍、危秀英等。这支连队的连长叫侯政,指导员叫李坚真,党总支书记——董必武是连队的灵魂,这时他已年近半百,嘴上留着八字胡须。为了带好这支特殊连队,他俨然一副军人模样,头戴红星帽,身着灰布军衣,腿上打着绑腿,脚穿草鞋。出发前,他招呼着队伍,仔细核对人数,认真地检查每个人的行装。董必武看了看这支“杂牌”军队,对连长侯政说:咱们这个连叫什么连呢?就叫“特殊连队”吧。
  从10月10日开始,董必武所属干部休养连跟随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领的中央红军主力三个军团向西突围,按照领导人的计划,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董老、徐老,还有白发苍苍的林伯渠,穿着草鞋,手持拐杖,头戴防空帽随军前行。初出发时,由于已与广东陈济棠的部队达成了协议,中央红军比较顺利地通过了国民党部署的第一道和第二道封锁线。后又在11月中旬通过第三道封锁线。但在西进湘江地域欲穿过第四道封锁线时,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大军,分三路进行前堵后截,并且动用了成百架次飞机,对中央红军进行狂轰滥炸,企图把红军围堵歼灭在湘江一带。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堵,博古、李德一筹莫展,又不听别人的劝告,一味地下令硬拼猛打。当渡过湘江,冲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时,中央红军已损失过半,从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等见此惨状,心情都非常沉重。休养连当然不能休养,包括女红军在内,都在董必武的带领下,担负起组织民工抬伤病员的任务。董必武这位党的元老,本着把“革命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做”的全心全意为党为革命事业服务的精神,精心地指导着侯政、李坚真带好这支“特殊连队”。过湘江后,清点人数,所有女红军个个健在,几位老同志也都安全地冲过了一道道封锁线。
  关于这支“特殊连队”的行军情形,董必武曾这样回忆道:初出发时差不多有60副担架,途中一个人要管理三四副。这是异常艰苦的工作。那完全是夜行军,又不准点火把,若遇天雨路滑,抬着担架更走不动。民工的步伐是不会整齐的,体力也不一样,没有抬惯,前后两人换肩走路都不合拍,对革命认识的程度又不一致,有的是在路上临时请来的。照料民工的女同志跟着担架走,跟着前面一副,又怕后面的掉队,跟着后一副,前面又没有人照管。休息时候要防着民工开小差。民工可以打盹,她们都不敢眨眼。特别是每晚快到天亮的时候,民工的身体疲乏了总想打瞌睡。宿营地还隔若干里,前后队伍都催赶快走,这时她们就在几副担架的前后跑,督促和安慰,劝说和鼓励,用尽一切法子来推动民工往前走。有几次民工把担架从肩上放下来,躺在地上不动,无论如何都不肯走,她们中体力强健的,就只好代民工扛肩……她们是那样不怕困难完成她们所负的任务,是许多男子所望尘莫及的!
  作为这个连的党总支书记,被公认为这支连队的“保护神”的董必武,更是尽心尽责,被称赞是个“三不停”的人:一是脑子不停。他深深知道,这支连队虽然不能打仗,但每个人对革命都有特殊的价值。为了把这支队伍带好,每次出发前,他总是先周密地预测前进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设想好应付困难的方案。行军到宿营地后,董必武躺在床上,脑子像过电影一样,过滤一下全连每个战士的情况,准备好次日清晨出发时嘱咐战士行军应注意的事项。二是手脚不停。每到驻地,把背包一撂,他总是要到战士的各住宿地查看一遍,看队伍到齐了没有,住房安排得是否合适安全,伤病员有没有服药用的开水,战士有没有办法用热水烫烫脚。出发前,他比别人起得都早,看看炊事员是否已在做饭。临出发,他每次都要带连长侯政、指导员李坚真一个驻地一个驻地地检查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情况。如果发现损坏了东西,一定要赔偿;老百姓不在家时,他还要亲笔写个字条留下,告诉房东是工农红军路过此地,损坏了东西要照价赔偿,并致歉意。路上请民工抬担架是一件难事,民工各家都有老小,不愿随红军走太远,这属于常情。为了解决民工问题,董必武想了一个两全办法,规定请民工一般不得超过两天,到期后,除发给民工工钱以外,董必武还为每个民工写一个证明,免得后续部队重复请他们。行军时,董必武的行囊中总是带着纸、笔、墨,遇到好一点儿的墙壁,就写上革命标语。三是嘴不停。每到驻地,他常常寻找机会向人民群众宣传红军的宗旨,宣传党的政策。行军休息时,他常常向聚集在他身边的战士讲革命传统,讲古今故事,有时还和徐特立、谢觉哉在一起吟诗作赋,用这些方式教育、激励战士,鼓舞战士用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战胜种种困难。他经常告诉战士要有“三顶”精神,即顶得住困难、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
  董老和徐老年纪大,但长征途中也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他们很少骑马,经常把马让给伤病员骑。徐老还常常照顾他的警卫员。大家对这几位“特殊连队”里的老同志都十分尊敬、关心和爱戴。每次行军、宿营,大家都要认真检查,看看董、徐二老和其他几位同志到了没有,问问他们的身体状况如何等。
  (摘自《长征路上——中国工农红军过广西图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有删改)
其他文献
由休整转入防御  1950年10月22日,三十八军在上级编成内,与兄弟部队一道,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经过一、二、三次战役,1951年年初,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把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赶到37度线附近之后,三十八军奉命停止追击,驻在汉城以东的汉江流域西岸。  部队由于连续参加了三次战役,非常疲劳,一些同志盼望二线兵团上来,好换班回国休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对
康一民(1918—1999),江西泰和人,1929年参加革命。西柏坡时期,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办公处秘书兼周恩来机要秘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室副主任,中国人民银行政治部副主任、行政司副司长,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局副局长、办公厅副主任兼办公厅秘书局局长,中央保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西柏坡时期的中央机要室  西柏坡纪念馆档案资料里,有一则20世纪七八十年代白占基
周总理关心毛主席体现在一种场合——酒席上,周总理总会主动陪在毛主席身边,帮毛主席挡酒。周总理代表毛主席干杯以防有人下毒。周总理总是视毛主席的安全和健康高于自己的一切。还有一件事,1960年或1961年春夏之交,毛主席的专列运行到湖南长沙时,在省招待所临时住下,周总理前来长沙同毛主席商谈工作。晚上地方组织舞会,请毛主席、周总理参加。毛主席、周总理同在舞池,相距两米多处,电灯突然灭了。周总理以敏捷的速
毛泽东最早谈及鲁迅的《阿Q正传》,是在中央苏区与冯雪峰的一次谈话中。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对阿Q的评价,既有着与鲁迅相似的共性,也有同鲁迅看法不尽相同的地方。毛泽东这样评价道:“阿Q是个落后的农民,缺点很多,但他要求革命。看不到或者不理会这个要求是错误的。鲁迅对群众力量有估计不足的地方,但他看到了农民的要求,毫不留情地批评阿Q身上的弱点,满腔热情地将阿Q的革命要求写出来。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干部,許多
2015年9月下旬,应捷中友好协会的邀请,笔者陪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宣教局原局长陈夕同志访问了捷克共和国,在这个地处欧洲心脏的迷人国度度过了短暂的几天,留下了深刻而鲜活的印象。  捷克民族:自卑又自傲  今天的捷克共和国与斯洛伐克共和国曾经是个统一的国家,地处中欧,一个在传统上是德国人、奥地利人、匈牙利人,以及西斯拉夫人,也即波兰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故乡。与西欧和东欧以及东南欧不同,这片大陆的
1978年10月20日,邓小平到新华社视察,并看望了新华社的干部职工。这是新华社历史上一个重要事件,在党的新闻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邓小平此次来新华社视察,却是一次不在日程之内的“意外”活动。“意外”之行的缘起  对于新华社,邓小平是十分熟悉的。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对解放区和军队的新闻工作就非常关心,与前线记者接触也较多。1946年10月,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派到前线的记者方德、吴象
单际友(1931—1951),亦作单纪友,1931年生,山东高密人,1951年2月参军,同年6月参加朝鲜鸡雄山反击战,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4日在朝鲜五圣山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0岁,后被安葬于辽宁省丹东市六道沟烈士陵园。单际友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一次。艰辛的童年  后单家庄,西傍五龙河,新中国成立初期属于呼镇区(今已并入井沟镇),位于高密城区西南部十公里处。这一带一马平川,土肥水美,但在2
1978年1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应泰王国江萨总理邀請,对泰国进行正式友好访问。1978年11月6日,邓小平率领我国代表团乘民航专机飞抵曼谷。泰国政府十分重视邓小平的来访,破格接待。江萨总理和泰王国政府全体大臣到机场迎接,泰国群众和华人举着两国国旗兴高采烈地欢迎邓小平。  邓小平一行在曼谷爱侣湾酒店下榻后,窗外人声鼎沸,透过窗户能看到街对面有200多位华人举着一条长约10米的红色横幅,上面
小浪底工程是我国水利战线第一个“国际工程”,是一个与国际管理模式全面接轨并按此规律和法则运行的“国际市场”,也是一个通过该工程了解和实践国际工程现代技术和管理的“窗口”。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小浪底工程在“八五”期间动工兴建;1991年9月,前期工程开始建设;1994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1997年10月,实现黄河截流;2000年1月,首台机组并网发电;2001年底,主体工程全面
【关键词】高中生;情绪调控;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1-0056-02  【作者简介】吴宁,江苏省泰州中学(江苏泰州,2253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也带来情绪体验上的变化,显现出一定的年龄特点:情绪爆发的频率降低,但是情绪的体验时间延长,有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