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新知识,开拓知识新的应用领域,成了人们的新追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成为我国当前教育的首要目标。把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融合于以现代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中,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 创新环境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匆匆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制胜法宝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最迫切的任务。
一、创新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创新应成为贯穿教育始终的指导思想
(一)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的人格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的选择得到教师的支持。比如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发表了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即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思想禁锢,可以和教师坦率地交流思想。学生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得到教师表彰,还被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有很多被采纳。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创新。学校里没有绝对权威,在课堂上,教师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帮助其分析原因,不给学生精神上造成压力。教师在讲课中有不足或出现错误,欢迎学生指出,从而形成了从善如流,教学相长的局面。
教师把学生的创新火花看得比得一个高分还重要,学生就被引导到创新的路上去了。创新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有一个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警惕和排除以往思维定式对创新的束缚。
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使沟通无所不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优秀的技术条件,为人们更真切地感受事物提供了可能,为人们进行个性化的跨越时空局限的学习创造了机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新时期的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让教师、学生具备很强的信息收集、获取、加工、利用的能力;让教师、学生具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能力。
比如现在很多教室加装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教学,网络上很多优秀的教学软件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机房利用率变高,学生与老师可以在课外通过Email答疑,将优秀教师的经典授课录像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点播,供教师观摩学习。
三、要充分认识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牵涉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除了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进行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教育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不仅从网络等方面建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硬环境,而且要定出目标,积极倡导,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比如可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管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
第二,教员要从如何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电脑建模、设计大赛等等,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
第四,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多、更广的了解掌握了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前沿信息。
第五,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利用网络创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创新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
第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落实已有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经验,还能够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教授应该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做人的品质。
最后,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四、小结
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实现伟大的复兴,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张新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师大学报,1998,(3).
[2]卢淑琴.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2).
[3]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12.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信息技术 创新环境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经济时代,又走过了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之后,匆匆跨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制胜法宝是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当今最迫切的任务。
一、创新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和根本任务,创新应成为贯穿教育始终的指导思想
(一)张扬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教师的关爱,学生的人格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的选择得到教师的支持。比如在课堂上,每当学生发表了与教材、教师不同的观点,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即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也能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思想禁锢,可以和教师坦率地交流思想。学生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得到教师表彰,还被推荐到报刊杂志上发表。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受到教师和学校的重视,有很多被采纳。
(二)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创新。学校里没有绝对权威,在课堂上,教师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学生有了缺点错误,教师帮助其分析原因,不给学生精神上造成压力。教师在讲课中有不足或出现错误,欢迎学生指出,从而形成了从善如流,教学相长的局面。
教师把学生的创新火花看得比得一个高分还重要,学生就被引导到创新的路上去了。创新教育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搞什么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有一个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警惕和排除以往思维定式对创新的束缚。
二、信息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自由、更广阔的施展空间,新时期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使沟通无所不在。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更优秀的技术条件,为人们更真切地感受事物提供了可能,为人们进行个性化的跨越时空局限的学习创造了机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
新时期的教育应该体现的是:让教师、学生具备很强的信息收集、获取、加工、利用的能力;让教师、学生具有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更好地辅助教学、辅助学习的能力。
比如现在很多教室加装多媒体设施,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进行教学,网络上很多优秀的教学软件被应用于课堂教学,机房利用率变高,学生与老师可以在课外通过Email答疑,将优秀教师的经典授课录像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点播,供教师观摩学习。
三、要充分认识创新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障
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很多因素,牵涉方方面面。在网络时代除了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对学生进行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培养教育之外,我认为还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不仅从网络等方面建设良好的创新教育硬环境,而且要定出目标,积极倡导,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新软环境。比如可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管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
第二,教员要从如何适应新时代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充分给予学生参与的权利和机会,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组织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多种形式的创新竞赛、创新展览会、科技小制作、电脑建模、设计大赛等等,使创新活动充满活力。
第四,举办多种形式的专家报告会,这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启示作用,同时也让学生更多、更广的了解掌握了国际科技、经济发展前沿信息。
第五,在网上设立创新主页,利用网络创新。为了适应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创新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这些能力在网络时代是学生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
第六,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培养出创新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能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和落实已有的创新教育理念和经验,还能够根据自己以及学生的情况创造性地去开拓创新教育的新领域。教授应该活跃在育人第一线,把最先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和做人的品质。
最后,通过校园创新环境的建设,我们一定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人才的培养氛围,培养出千千万万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四、小结
创新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核心武器。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了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百年的夙愿,实现伟大的复兴,再度辉煌。
参考文献:
[1]李国祥,张新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安徽师大学报,1998,(3).
[2]卢淑琴.创造性人才的特征及其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1999,(2).
[3]叶平.创新教育解析[J].教育研究,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