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常常被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对于讲授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师来说,这一比喻就更加贴切。因为语文既是一门知识学科,又是一门育人的学科,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它涉及情感、艺术、直观形象等许多综合的非理性因素。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不仅可通过系统严谨的思维、深刻敏锐的观察等智力活动获得,也可通过形象感受、情感体验等非智力的方式获得。由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的巨变时期,因此语文教师就必须着眼于自身的非智力因素,把握语文课堂教学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实现课堂教育教学的最优化。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这些非智力因素呢?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
我们知道,盐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假如把思想教育内容比成盐,那么语文学科就不能只让学生大把大把的吃盐,而是应把盐放进丰富多彩的菜肴当中,也就是作品之中,让学生吸收进去。语文教师要想把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营养输送给学生,除了把语文学科本身拥有的教育内容弄清、吃透以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格力量似乎更为重要。许多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这忘不了的不仅是教师的才学,更是教师的人格修养。例如,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例。由此可见,进行思想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应该说比其他教师更高。而语文教师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形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性格特征。
所谓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性格。而性格又是个性的核心。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语文作品中的一系列的观点、思想和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都是塑造学生性格的主要内容。而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和教材的内容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精神的振作或沮丧,情绪的高昂或低落,神色的飞扬或晦暗,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语文是渗透思想感情教育的重要学科,而中学阶段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积极乐观、活泼热情的性格特征就显得尤其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在教材中得到的性格养成因素无不烙上教师的性格印迹。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并保持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征。
第三,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
情感,是人人都有的,每门学科的教师都要具备。但语文教师的情感却有着独特的作用。须知,要培养情感丰富的学生,除了要有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外,更需要的是情感丰富的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语文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所要求的丰富性,既包括情感内容,也包括情感的表现形式,关键是情感要鲜明,如遇到假、恶、丑要怨、愠、怒分明;遇到真、善、美要怜、惜、爱真切。这样才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有了丰富的情感,还需要适时得体地融进教材中去,并要想办法输出来。而情感的输出既要“善”还要“巧”,要言语有声,育人无痕。教师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因素不能是两张皮,而是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抒发,要真切,要把握好火候;该怎样抒发,要自然,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能从教师所显现的情感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以此来带动他们对整篇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兴趣的影响。
语文知识的传授要依赖于一定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他们构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这些载体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信息,语文教学中都可以遇到,它涉及人类社会文明的方方面面。而语文教材中的这些非语文知识又都是中学生所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才能圆满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这个百科园地中成为一位“杂家”。不仅要通晓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常识,了解一般的数、理、化、生知识,并且对影视、戏剧、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也不能陌生,同时最好又要是一位体育爱好者。虽然知识的学习基本属于智力因素的范畴,但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能力,语文教师就需要具有广泛的兴趣。一个教师的好学、善思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对社会知识和活动缺乏兴趣的教师,是不可能带动学生活跃起来的。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热爱生活,必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课外知识和生活体验。
由此可见,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既有高尚的生活旨趣,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又有丰富美好的感情与广泛高雅的兴趣爱好,那么,将这些因素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系统严谨的思维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就能更深入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加优化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刘宇帆)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力量。
我们知道,盐对人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假如把思想教育内容比成盐,那么语文学科就不能只让学生大把大把的吃盐,而是应把盐放进丰富多彩的菜肴当中,也就是作品之中,让学生吸收进去。语文教师要想把教材中丰富的教学营养输送给学生,除了把语文学科本身拥有的教育内容弄清、吃透以外,教师自身的品德修养、人格力量似乎更为重要。许多人念念不忘自己的恩师,这忘不了的不仅是教师的才学,更是教师的人格修养。例如,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中,鲁迅的老师藤野先生就是典型的一例。由此可见,进行思想教育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应该说比其他教师更高。而语文教师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看,也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学生的人格修养的形成。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
其次,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性格特征。
所谓培养一个人,就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性格。而性格又是个性的核心。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语文作品中的一系列的观点、思想和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都是塑造学生性格的主要内容。而语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和教材的内容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精神的振作或沮丧,情绪的高昂或低落,神色的飞扬或晦暗,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语文是渗透思想感情教育的重要学科,而中学阶段又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是否具有积极乐观、活泼热情的性格特征就显得尤其重要。由此可见,学生在教材中得到的性格养成因素无不烙上教师的性格印迹。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养成并保持一系列良好的性格特征。
第三,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
情感,是人人都有的,每门学科的教师都要具备。但语文教师的情感却有着独特的作用。须知,要培养情感丰富的学生,除了要有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外,更需要的是情感丰富的教师的点拨和启发。语文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所要求的丰富性,既包括情感内容,也包括情感的表现形式,关键是情感要鲜明,如遇到假、恶、丑要怨、愠、怒分明;遇到真、善、美要怜、惜、爱真切。这样才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有了丰富的情感,还需要适时得体地融进教材中去,并要想办法输出来。而情感的输出既要“善”还要“巧”,要言语有声,育人无痕。教师的情感和教材的情感因素不能是两张皮,而是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抒发,要真切,要把握好火候;该怎样抒发,要自然,要讲究方式。要让学生能从教师所显现的情感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并以此来带动他们对整篇课文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四,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兴趣的影响。
语文知识的传授要依赖于一定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就是文章和文学作品,他们构成了语文知识的载体。这些载体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信息,语文教学中都可以遇到,它涉及人类社会文明的方方面面。而语文教材中的这些非语文知识又都是中学生所应该了解和掌握的。语文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才能圆满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这个百科园地中成为一位“杂家”。不仅要通晓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常识,了解一般的数、理、化、生知识,并且对影视、戏剧、美术和音乐等艺术形式也不能陌生,同时最好又要是一位体育爱好者。虽然知识的学习基本属于智力因素的范畴,但要想获得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能力,语文教师就需要具有广泛的兴趣。一个教师的好学、善思肯定会对学生产生同样的影响。现代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对社会知识和活动缺乏兴趣的教师,是不可能带动学生活跃起来的。因此,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热爱生活,必须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的课外知识和生活体验。
由此可见,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既有高尚的生活旨趣,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又有丰富美好的感情与广泛高雅的兴趣爱好,那么,将这些因素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但能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系统严谨的思维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这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就能更深入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从而更加优化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