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指出了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评价功能及评价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在分析这些现象成因的基础上,指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方向。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方向;构建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我国普通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略了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忽略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等等。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全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变化,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未来,促进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目标导向作用。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把评价结果勇于提出改进教师的建议,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它侧重于评价成功,而不是简单发现教师问题。因而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激励性评价。在完善教师职业素养过程中激励教师迈[1]向成功。
课堂教学评价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评价。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既是评价地接受者,又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不应成为教师被审视、被裁决的过程。而应当让教师充满热情和活力地参与其中。积极参与评价,实现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如果忽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评价的价值和效率就大打折扣。当教师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评价对改进教学、促进职业发展方面的效果,感受到评价者对自己的尊重,就能够抵消相互之间的抵触情绪,实现评价双方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课堂教学评价是把交流、协商、研讨贯穿评价的全过程。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倡民主协商的。在评价过程中倾听老师的声音,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促进教师参与,这是实现评价的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手段。评价者作用是同教师一起工作,明确评价目的,制定评价计划,搜集信息,讨论评价结果。
三、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功能。它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能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学作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确立教学评价标准的依据,不同的评价取向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这是确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确定在发展性上。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都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因此,确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必须同时考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否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应是课堂教学評价的主要内容。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表现应从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对于学生学的价值,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除此之外,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应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
1.发展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具有指向作用、激励作用与标准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指引师生集中注意力于所要达到的目标,使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最终如何还要以教学目标进行衡量,为教学提供反馈。
在进入课堂教学以前,教学目标是以国家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外在于课堂[2]教学,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从社会的角度进入课堂教学中的,而进入课堂教学以后,它就主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掌握。
2.发展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载体,通过对这一载体的呈现、转化和吸收,形成现实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变用教材为用教材教,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发展性标准评价课堂教学内容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3.发展性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
自课堂教学产生以来,教师行为便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仍是无可怀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学生,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对学生因素的研究不够。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一个最大的呼声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为其目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该评教和评学并重。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往是教学的存在方式,离开交往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也是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要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性标准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包含三个要素: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师生交往行为。
直接鼓励着或打击着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中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的选择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单独表达一定的意义,教师通过非语言表达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活动中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有学者在考察教育形态的发展历史后,认为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3]也有学者通过对教学本质的考察,提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4]并认为,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学就无法存在,只有在有交往、有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能有教学的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多样的师生交往有助于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课堂交往,有助于学生共享生活经验,逐步达成共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交往还能够促进社会性学习,通过交往使学生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社会性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性素质,如语言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社会适应能力等。对教师来说,认识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可以使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功能。它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力依据。因此,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57.
[2] 欧力同.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56—258.
[3]卜慧芬.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3.4.20.
[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晓蕊,女, 1970年3月出生,新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论、教育管理,
关键词: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方向;构建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现状
我国普通中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最大弊端就是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忽略了教师成长和学生发展这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评价主体较为单一,忽略了评价主体多源、多向的价值;评价功能过于注重其鉴定性和终结性,不具有教育性和发展性;评价标准和方式过于片面,缺少体现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的新方法等等。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全功能。从关注教师的“教”教到关注学生的“学”,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功能的变化,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的方向。
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未来,促进教师和学生整体素质提高。通过评价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评价着眼于职业发展的理想目标,对教师职业发展具有目标导向作用。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评价强调把评价结果勇于提出改进教师的建议,促进教师的提高和发展,它侧重于评价成功,而不是简单发现教师问题。因而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是一种激励性评价。在完善教师职业素养过程中激励教师迈[1]向成功。
课堂教学评价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评价。教师既是评价的客体,又是评价的主体;既是评价地接受者,又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不应成为教师被审视、被裁决的过程。而应当让教师充满热情和活力地参与其中。积极参与评价,实现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如果忽略教师在其中的作用,评价的价值和效率就大打折扣。当教师能够切实地感受到评价对改进教学、促进职业发展方面的效果,感受到评价者对自己的尊重,就能够抵消相互之间的抵触情绪,实现评价双方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
课堂教学评价是把交流、协商、研讨贯穿评价的全过程。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倡民主协商的。在评价过程中倾听老师的声音,与教师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促进教师参与,这是实现评价的最直接和最具体的手段。评价者作用是同教师一起工作,明确评价目的,制定评价计划,搜集信息,讨论评价结果。
三、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功能。它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能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评价的本质是对教学作出价值判断,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确立教学评价标准的依据,不同的评价取向具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是促进教师的不断成长和学生的不断发展,这是确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依据,因此,我们把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确定在发展性上。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大都偏重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常常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因此,确立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必须同时考虑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因素。在开展课堂教学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是否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否有效开展合作学习应是课堂教学評价的主要内容。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行为表现应从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要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表现对于学生学的价值,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除此之外,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应把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
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
1.发展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评价标准
一般认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具有指向作用、激励作用与标准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指引师生集中注意力于所要达到的目标,使教学活动具有方向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最终如何还要以教学目标进行衡量,为教学提供反馈。
在进入课堂教学以前,教学目标是以国家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科教学目标的形式存在的。它是外在于课堂[2]教学,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从社会的角度进入课堂教学中的,而进入课堂教学以后,它就主要依靠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掌握。
2.发展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
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是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载体,通过对这一载体的呈现、转化和吸收,形成现实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材,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变用教材为用教材教,为此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发展性标准评价课堂教学内容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现代科学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3.发展性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标准
自课堂教学产生以来,教师行为便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仍是无可怀疑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的学生,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对学生因素的研究不够。当前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中一个最大的呼声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为其目的,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该评教和评学并重。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充满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往是教学的存在方式,离开交往的教学是不存在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课堂上的师生交往也是评价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要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性标准的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应包含三个要素: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师生交往行为。
直接鼓励着或打击着学生的发展,因为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态度中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期望。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但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应关注教师的教学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的选择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单独表达一定的意义,教师通过非语言表达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4.在课堂教学中的交往活动中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行为是必不可少的,有学者在考察教育形态的发展历史后,认为教育的形态起源于人与人的交往,并认为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3]也有学者通过对教学本质的考察,提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4]并认为,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学就无法存在,只有在有交往、有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能有教学的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多样的师生交往有助于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的课堂交往,有助于学生共享生活经验,逐步达成共识,促进学生知识的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交往还能够促进社会性学习,通过交往使学生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逐步形成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等社会性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的社会性素质,如语言能力、责任心、同情心、社会适应能力等。对教师来说,认识交往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可以使教师放下权威的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交往。这种双向交流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四、结语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依据,具有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功能。它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是改进教学工作的有力依据。因此,构建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瞿葆奎主编.《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57.
[2] 欧力同. 《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 256—258.
[3]卜慧芬.教师评价的反思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3.4.20.
[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晓蕊,女, 1970年3月出生,新乡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