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全国各个小学都在进行课程改革,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学科也成为课改的重要内容。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已经逐渐显露出传统教育的弊端,限制了学生思维与积极性的发展,与当前素质教育相矛盾。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
引言
随着新一轮小学课改的进行,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这门学科也随着课改的脚步向前跟进着。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要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这需要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初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打好基础。
一、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写的课文,应该说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教学时,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的“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汲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也不无道理。一篇文章总有诸多疑难,如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背景、文章的构思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添了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文章之前,必须充分重视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去预习,通过自己动手去查有关资料,或上网浏览,来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借助于课文注释或字典来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对课文预习中或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试着自己解答,标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经过预习,在学习中就掌握了主动。同时通过预习,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
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粉笔、黑板、讲解、板书是教师一贯的教学形式,学生靠听来理解和记忆,学习比较单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入了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结合投影、幻灯、录像等设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多样化,变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强大的冲击力给予了学生最大的感官认知刺激,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能近距离地走近教材内容,学习获取的信息是全方位的、鲜活的,增强了学习的好奇心,寓教于乐。
如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主要让让学生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整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如果单凭一张嘴对文本“千呼万唤”,我想怎样也无法唤起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而借助多媒体,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身处在绿色的海洋里,学生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继而对文本畅所欲言呢?多媒体的使用,让这节课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使学生乐于观赏和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语言讲解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与学生的形象思维,感性认知的特点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工具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多媒体课件把知识点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可以进行多次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快体会到其中的意思。
三、适当提问提高学生兴趣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问题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信任学生,不但相信学生能回答提出的问题,而且相信学生自己还能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四、加强课后巩固练习
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学得快、忘得快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及时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加以咀嚼消化,促进知识深化,达到牢记之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使之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学过之后受到的启迪或见解等有不吐不快之感。这样做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深化所学内容,还陶冶学生的情感。当然,这类练习要设置精致,练得小巧,旨在表情达意,切忌机械记忆,走题海战术。
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性格朴实,抽象思维较弱,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实际相联系,逐渐调动学习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忆江南》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江南的印象,便找了一些介绍江南风景的文章,还从杂志上找来一些关于《江南印象》的照片给学生观看,通过照片,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江南,更好地理解诗歌。许多高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较少,但是他们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中扩展更多的知识面,因此我经常浏览一些当前流行的新闻,并在课堂中给学生们讲,在当中还会穿插一些流行的词汇,比如“pk”、“给力”等,让他们能够扩展知识面,调动学习的兴趣。
结语
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确实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只要教师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上好课就不再是一个难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侠,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李芳,浅论语文教学的激活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
引言
随着新一轮小学课改的进行,教育部门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语文这门学科也随着课改的脚步向前跟进着。作为高年级的学生,要面临着小升初的压力,这需要老师及时地调整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初中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打好基础。
一、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编写的课文,应该说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教学时,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的“满堂灌”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汲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用在学习上也不无道理。一篇文章总有诸多疑难,如作者的生活年代、写作背景、文章的构思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添了不少困难。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文章之前,必须充分重视给学生留有时间,让他们去预习,通过自己动手去查有关资料,或上网浏览,来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借助于课文注释或字典来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对课文预习中或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试着自己解答,标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经过预习,在学习中就掌握了主动。同时通过预习,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分析、推理、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
二、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粉笔、黑板、讲解、板书是教师一贯的教学形式,学生靠听来理解和记忆,学习比较单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融入了课堂教学。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结合投影、幻灯、录像等设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改变了以往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让知识的呈现更加立体化、多样化,变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其强大的冲击力给予了学生最大的感官认知刺激,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神经,能近距离地走近教材内容,学习获取的信息是全方位的、鲜活的,增强了学习的好奇心,寓教于乐。
如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主要让让学生抓住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认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整篇课文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如果单凭一张嘴对文本“千呼万唤”,我想怎样也无法唤起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而借助多媒体,展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身处在绿色的海洋里,学生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继而对文本畅所欲言呢?多媒体的使用,让这节课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使学生乐于观赏和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的语言讲解还是比较抽象的,学生理解得不透彻,与学生的形象思维,感性认知的特点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工具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搭建桥梁,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知识。多媒体课件把知识点转变成形象的画面,可以进行多次展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很快体会到其中的意思。
三、适当提问提高学生兴趣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问题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在提问的过程中要信任学生,不但相信学生能回答提出的问题,而且相信学生自己还能提出不一样的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四、加强课后巩固练习
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学得快、忘得快的特点。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及时引导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知识加以咀嚼消化,促进知识深化,达到牢记之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地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使之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对学过之后受到的启迪或见解等有不吐不快之感。这样做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深化所学内容,还陶冶学生的情感。当然,这类练习要设置精致,练得小巧,旨在表情达意,切忌机械记忆,走题海战术。
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性格朴实,抽象思维较弱,因此我们在教学的同时要与实际相联系,逐渐调动学习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的思考能力。比如在讲《忆江南》这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江南的印象,便找了一些介绍江南风景的文章,还从杂志上找来一些关于《江南印象》的照片给学生观看,通过照片,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江南,更好地理解诗歌。许多高年级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较少,但是他们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又促使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在课堂中扩展更多的知识面,因此我经常浏览一些当前流行的新闻,并在课堂中给学生们讲,在当中还会穿插一些流行的词汇,比如“pk”、“给力”等,让他们能够扩展知识面,调动学习的兴趣。
结语
要想上好语文课,教师确实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但是,只要教师摸索出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那么上好课就不再是一个难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明侠,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2]李芳,浅论语文教学的激活与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