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ai_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之一。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是时代赋予我们地理学科的任务和目的。
  【关键词】环境教育;地理教学;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1-1270(2010)06-0099-01
  
  高中现行的地理教材,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发展和需要提供了物质财富,因此,“环保意识”的树立是当今教育和时代的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利用自然的范围不断的扩大和加深,人类为了追求暂时的财富而不合理的利用资源,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地理教师,探讨环境,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更显紧迫。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给予学生有关的地理环境基础知识,使学生对如何合理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基于这一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认识保护环境在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性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在大量新产品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世界每年由于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直接间接损失其数字之大,让人触目惊心。高中地理教材的中心内容是“人类与环境和发展”的关系,这里面蕴含了比较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对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开发,对大自然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高中地理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选择好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完成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达到地理教学的目的。
  全球面临酸雨臭氧层的破坏和气候变暖等全球问题使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的影响不仅现代人,而且秧及后代之孙。环境的恶化使农民辛辛苦苦田间的劳作,被几场大风吹的烟消云散;现在的工业化发展对人类贡献了很多,同时也污染了自然环境。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从小树立和担当起环境保护的重任,要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积极宣传环保教育,做环境保护的参与者,投身环保事业。
  二、把环保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可以针对当今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讲解。比如我在讲“非洲的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这一内容时,首先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增长速度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现在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首位,约为2.8%,撒哈拉以南非洲有的地区更高达3.0%,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粮食、经济的增长速度,对该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由于长期的殖民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生产力水平很低,农牧业生产落后,随着人口的猛增,食品供应越来越短缺。目前,非洲有相当数量的人得不到足够的粮食。仅撒哈拉阴暗非洲国家的饥饿和营养不良人数就占世界处于同类状况总人数的27%。20世纪末,非洲的粮食自给率从80%下降到90%。因此,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景,非洲大多数国家每年都要拿出部分来之不易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以补不足。人口——粮食——环境的恶性循环使学生认识到人口急剧膨胀的危害性已使许多非洲国家认识到,要更快地发展非洲经济就必须控制人口;在克服目前困难、设计未来的时候,必须把人口问题同环境、资源和发展等问题一起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加以通盘考虑。因此也论证了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环境的价值不是用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而且环境发展具有不可逆性,如我国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后,使黄河及其支流含沙量增加,加剧了土壤侵蚀,再想恢复昔日的面貌已经不可能了。但是黄土高原的绿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但不能使黄河变清。而且,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应区别对待,坚持草,林,灌木的有机结合。这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习了地理知识,而且提高了环境意识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从而达到了环境教育的目的。让学生走向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得到亲身的体验,从而加强环保意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又使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结合地理课外活动,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保护行动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环境污染的最大污染源主要是工矿企业,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灰尘仍是当前对农村环境危害最大的污染形式;由工矿企业、交通等造成的噪音污染在局部村庄危害严重。而这些厂矿往往能给地方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结果很多人就为了眼前利益,不惜以身试法,欺上瞒下。
  环境处理和保护环境是一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问题,是人们终身学习的一大课题。我国国家环保局,中央宣传部,国家教委联合印发《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为纲要》(1996—2010)指出: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环境意识在内)的基本手段之一。在广大农村山区,也存在污染问题,如山区人畜粪便直接排入河流,生活垃圾堆积如山,蚊蝇乱飞;山区乱砍乱伐植被破坏现象严重;诸如此类现象无不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大障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经意的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比如在现实中多用一个塑料口,就意味着又多了一份白色垃圾;多抽一支烟,就对大气多了一份污染,多烧一次柴火,就意味着对森林的乱砍乱伐,现实生活中水资源被大量浪费,臭氧层被破坏等等都需要引起人类的重视。因此在维护环境问题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总之,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环境保护意识教育这一“国策教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树立正确而全面的环境意识,对我们的家园——地球进行关注,才能够实现子孙万代可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才是高中地理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刘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06。
  [2]李红,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保山师专学报,2004。
  [3]韩广彬,地理教学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素质[J].宁夏教育,2005。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今生物课堂的教学模式要求实现从教师灌输知识到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转变,且通过对近几年生物试题的分析,情景题所占比例有了一定的提升且失分现象较为严重,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生物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得不够紧密。   关键词:初中生物;情景教学;方法研究   情景教学是指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将教材内容有目的地引入具体的情景中,将问题巧妙地隐藏在情景中,通过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在教材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其对培育和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民族使命感有着积极的意义.只有积极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内
英语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修养,构建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体系,认真备课,勇于实践和创新,加强教学反思,总结经验,从而提升跨文化意识授课技巧和教学能力,将跨
初中语文课堂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课堂,2020年初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时期许多感人事迹每日都有发生,且学生正处于德育的关键期,因此在特殊时期为学生实施德育显得重要且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制定,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同时需要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语感能力,让学生可以借助各种工具书高质量地完成文言文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鉴赏水平。就新课标下培养初中生的文言文语感能力提出了一些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感能力   初中语文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体悟、应用各种语
数学的概率统计问题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其中包括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且通过数据进行推断和决策等活动.进行这些概率统计相关的活动需要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认识.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