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学生心灵之灯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lsea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心头一片黑暗,那么什么样的蜡烛也无法将其照亮。只有照亮了心灯一盏,天地自然一片光明”。如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明白“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理,让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则一定能让他们更多地发掘自己的潜能,获取更多的成功。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群体中,后进生在每个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他们人数虽不多,但影响不小。该如何对待后进生所犯的错误呢?如果教师习惯于斥责学生,让学生写检查,甚至叫家长到校处理,采用这些简单的方法有时会起到一定作用,但责骂和羞辱多了的话就会压制学生精神上可贵的自尊,扼杀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心灵变得自卑,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所以,笔者认为,对待后进生,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宽容,不要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内心动力。
  
  一、宽容,撑开学生心中的绿荫
  
  教师应该对学生宽容一些。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出色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个性张扬地发展是有利于他们成长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沐浴在爱的阳光下,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才能迅速适应新环境。我曾有过这样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差,不断捅娄子,前两天上网的事情没完,又被查出抽烟。我当时非常恼火,狠狠地批评了他一顿,没想到第二天他交给我一封信,信中写道:“老师,我昨天一晚上都没有睡觉,想了许多,我也恨自己不争气,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这么多错事,丢了班上的脸。我已经让你彻底失望了。以后请老师不要再过问我的事,只当我从地球村消失了……”看到学生这样的信,我意识到自己生硬的批评丝毫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如果该生从此没有自信,不求上进,那么任何教育措施都是枉然的。冷静下来后,我又把他找来,态度很诚恳地向他道歉,并与他坦诚相谈,使该学生感到老师对他并未失去信心,从而有了悔改的动力。后来,虽然出现了反复,但我都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宽容、耐心地跟他谈,让他确实认识到自己的不妥及错误,坚定他改正错误的决心。在他读大学后的第一个教师节来临时,我收到了他寄给我的贺卡:“老师,假如有来生,我还做你的学生!”
  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情理结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寓情于理、相得益彰。要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学生在想什么、急什么、要什么,摸准他们的思想脉搏,掌握他们的心理,用宽广的胸怀、细致入微的关怀去包容和滋润他们的心田。
  
  二、尊重,拨开学生心中的迷雾
  
  人民教师霍懋征老前辈说道:“从事小学教师工作60年,我从没有对学生发过一次火,从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没有向一个学生家长告过状,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的确,只有发自肺腑热爱自己的教学事业,只有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让自己的心灵破茧而出!不少教师感叹世态炎凉,自我解嘲不要太多情。然而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班主任要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就需要善于把握情感、善于用情感来激励。用情之道,就是班主任以深厚的感情去爱护、同情、关怀、体贴、帮助和指导学生,使他们消除对立情绪与不信任感,真心实意和班主任交往,并接受班主任的管理和指导,心情舒畅地学习与生活。
  尊重、理解、爱护、指导学生,让教育的过程充满平等公正的人文主义光辉,让学生愉快地度过青春期。可以这么说,作为一名教师即使没有能力去点燃火种,也绝对不能熄灭火种!面对眼前充满好奇和天真的孩子们要珍惜、更要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 美好前途,放弃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远的遗憾!
  
  三、信念,点燃学生心中的明灯
  
  “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理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 这是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言。“让每一位学生的脸上充满微笑,让每一位学生心里洒满阳光”是我作为班主任的最大心得。人生关键就是几步,一失足可能会影响乃至毁掉人的一生。因此,班主任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做到“爱心、细心、耐心”三心并举,才能帮他们架起一道道跨越误区的桥梁。
  20多年的教学与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体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真谛,没有“爱心、细心、耐心”教育,就很难点亮学生的心灵之灯,让我们继续努力,让学生们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始终充满阳光。◆(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廖淑芳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实验室是我国在学生成长阶段,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实验动手能力的主要场所,同时高校实验室还是高等学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场所,因此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我国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我国整体科研能力的提升。文章从高校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通过对高校实验室作用的总结以及目前我国高校实验室发展的情况,结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主要特点,提出了适应未来竞争的我国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要点。  关键词:高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德育不但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德育起着动力、导向和保证作用,其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社会环境下,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形势和挑战。如何通过加强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当前,教育公平成为老百姓热点话题之一。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呢?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失衡之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许多暂时性应对之策。“支教”(即从教育师资雄厚的学校选派部分在编教师支援教育师资薄弱学校)便是其中之一。我市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就支教工作出台过相关政策和规定。笔者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那么如何确保支教工作卓有成效,以缓解教育失衡的一时之痛呢?本文结合个人的经历谈点看法。    一、教育行政部
一、教师的工作倦怠    倦怠感包括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成就感缺乏三个维度,这是目前较为权威的、由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简称MBI)等提出的关于工作倦怠的多维概念。  在教师、医务人员、警察、银行职员等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人员中普遍存在着倦怠现象,小学教师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这就使得教师成为工作倦怠的易发群体。  工作倦怠会导致个体工作绩效下降,易患身心疾病——头痛、睡
摘要:校园文化是区别于整体文化的一种区域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它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校德育 途径 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物质形态,也是为学校全体师生所认同的团队意识和精神财富,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校园文化的主体包括工作、学习、生活在校园内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
For the robustness problem of open-loop P-type iterative learning control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easurement noise which is inevitable in actual systems,an adap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对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作为教师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对推动课程改革,还是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意义都是深远的。那么,如何完善新课程教师培训机构职能,加强培训资源建设,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就将成为直接影响课程改革实施成败的重要工作。    一、 完善培训机构职能    教师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有关部门和各方面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造就“德、智、体、美、劳”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素质一流的教师队伍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 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    “高尚的师德”是造就一流师资队伍的第一要素,是教师各项素质的核心,体现了教师的思想境界、精神力量、职业道德,因此教师思想政治
“细节决定成败”是管理学界的经典名言,也已成为管理工作者的共识。由于学校工作具有“滚动发展——周期性强、人为因素多——弹性强、平凡琐碎——细节性强”等特点,所以学校工作抓住管理中的细节尤为重要。  作为中小学校长,既是学校发展的宏观规划、部署的决策者,又是各项具体工作、事务的落实者,抓住学校管理细节是校长管理好学校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学校管理细节?笔者的体会是: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