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崩离析体面世界”中的芝城形象分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zysan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性视域下的英国戏剧研究》(编号:17YJA752010)阶段性成果。
  摘 要:《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著名短篇,故事情节以芝加哥为背景来展开描述。该篇小说短小精悍,其中的典型场景充分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芝加哥的城市和城市人物特征,本文从城市的角度入手,分析《寻找格林先生》中的芝加哥城市形象与城市中的边缘群体特点,为读者找到贝娄心中的那座城。
  关键词:文学中的城市;芝加哥;城市形象;边缘人
  作者简介:刘亚男(1996-),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2
  《寻找格林先生》 是美国当代文豪、诺贝尔奖得主索尔·贝娄的短篇佳作。小说叙述在美国大萧条时期主人公格里布在一家救济站工作,替政府给那些衣食无着的贫民送福利支票,但却始终没有找到格林先生。故事生动地展现了当时芝加哥城市面貌与城市中的人物生活状态,展示了所存在的城市问题和人类的精神状况。本文从城市的角度入手,分析《寻找格林先生》中分崩离析体面世界中的城与人。
  一、“文学中的城市”
  “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在理査德·利罕的《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一书中被正式提出,主要阐述了不同发展阶段文学中欧美城市的不同表现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将城市概念化。理査德认为:“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学形式和文学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持续不断的双重建构”。他强调“当文学赋予城市一种想象性的现实,城市变化反过来帮助转换这种文学文本”。[1]西方学界, 运用想象性城市叙述理念来研究城市与城市文本已不鲜见,国内学界对“文学中的城市”研究也有了很大的进展。张鸿声教授在《“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一文中指出:“文学中的城市”这一概念, 要比 “城市文学”能够揭示更多城市对文学的作用与两者的复杂关联。“文学中的城市”并不局限于城市题材与城市文学形态, 它更关心城市所造成于人的城市知识, 带来的对城市的不同叙述, 以印证于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精神诉求。[2]袁昊在《文学城市:一种可能的文学研究新范式》一文中对“文学城市”概念进行意义界定:“文学城市”是指以有关城市的文字记录为研究对象的城市研究。它属于城市研究,只不过是从人文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这一具体空间内人与城之间的关系。[3]正所谓:一个人,一座城。每个人对所处城市的理解不同,感受不同,每个作家笔中的城市风貌也大相径庭。从城与人的关系中来研究城市,从而再现城市的形象其实也是“文学中的城市”的意义所在。
  索尔·贝娄是美国继福克纳之后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小时随父母移居芝加哥并在那里长大,芝加哥的城市生活成为他多部小说的创作背景。他善于观察都市生活的结构和习俗,被称为描写风俗的天才,把他的大部分小说结合起来看就是芝加哥的一部风俗画卷。贝娄一生著述颇多,他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都对芝加哥表现了极大的关注,体察了芝加哥城市居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所以从城市的角度解读贝娄的小说《寻找格林先生》不失为一个新的视角。
  二、芝加哥城市形象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20世纪 30年代初期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银行和企业倒闭,农业岌岌可危,数百万失业者涌向街头,贫困、饥饿和悲苦在全国蔓延,城市中的现代街区成为绝望情绪的倾吐之地,失落感甚至灾难意识开始进入美国人的思想。当时美国社会的萧条、黑人恶劣的生存状况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被暴露无遗,芝加哥的城市状况是当时美国的缩影。[4]正如故事中的雷纳所说,“这是个分崩离析的体面世界”。[5]芝加哥这个分崩离析的城市充满迷失,荒凉,混乱但又不乏希望。
  1.迷失之城
  格里布是萧条时代美国知识分子的典型, 原来是圣奥拉夫学院的古典语言讲师,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员,他还学过拉丁文, 是位颇具才识的学者。但后来因为经济危机失业,不得不在这个艰难时世当中重新寻找工作。他曾经在闹市区里当过职员,在地下室卖罐头肉,卖窗帘,也卖过鞋,后来还是托熟人好不容易找到了送救济金的工作,他已经心满意足。贝娄在引语中指出:“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格里布正是怀抱着这样的想法想要把这份工作做好。然而刚踏入这份工作时,他的上司雷納便告诉他:“这是市政工作,做市政工作是没人需要你太卖劲的。”格里布在去送支票前一份档案也没有看,是因为雷纳认为没有必要,在格里布询问雷纳需要做哪些准备时,雷纳的神色好像是在责备他过于夸大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正是上司对工作的满不在乎加大了格里布在寻找格林先生的困难。格里布与雷纳对待工作的不同思想其实也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碰撞。
  有学者认为,寻找格林先生实为寻找自我,也是讲述自我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义。寻找往往伴随着迷失,知识分子格里布坚持追求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却无法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找准自己的位置,迷失在追求与认识的无限循环中,成为了游离在城市边缘的边缘人,芝加哥也成为了一座迷失之城。
  2.荒凉之城
  格林先生寄居的黑人贫民窟所到之处呈现出一片荒凉,赤贫的景象:待拆的房子,旧的地基,关闭的学校,黑暗的教堂。格里布为寻找格林来到了一栋楼房,“一边是踩得乱七八糟的冻硬的空地,一边是堆废旧汽车的场子,再过去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市内高架火车的架子工程,看上去弱不禁风,到处还烧着一堆堆垃圾”。这里的贫民窟充斥着脏乱、残败与破落, 这里住的人鱼龙混杂,有着等待救济金的退伍军人、喝得烂醉的赤裸女人、甚至还有刚下公共汽车的陌生人,床位在不停地的转换中。在寒风与阴暗的环境中,贫民区成为了灰色绝望、饥饿寒冷的世界。
  在这个黑人贫民窟里,“有着大量新来的人,你见到的只是一个人,一个黑人”。在这个无序的世界里,名字已经失去了意义,就像格里布即使知道格林的名字但仍然找不到他一样。雷纳给过格里布忠告,“你要找的人越近,人们愿意告诉你的越少。他们什么也不愿意告诉你”。果真在打听格林先生时,没有人认识格林,也许是没有人承认认识格林,没有人愿意告诉格里布。在这个荒凉的贫民窟中,既有黑人与白人之间的不信任也有黑人内部间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变成了一片荒原。“输血妈妈”在救济站大声骂着黑人,“他们从来不需要失业。他们宁可躺在懒床上,吃公家的”。这也透露出部分黑人懒散,毫无生气的生活状态,这是个人精神的荒原。   3.混乱之城
  主人公刚来到救济站工作,就见识了“输血妈妈”占领救济站的混乱场景。她是黑人贫民的典型代表,是六个孩子的母亲,退伍的丈夫行动不便,只有靠她卖血和政府救济金来维持一家的生计。“她把洗好的衣服带了来,在这里熨烫,用咱们的电,因为救济金里不包括她的电费。”她带领孩子们占领了救济站,不断地咒骂和吵嚷,“她的叫嚷表示了血和肉的战争”。她的自身的卖血经历表明大多黑人游离在都市的边缘,在贫民窟里蜗居着,过着穷困潦倒的混乱生活。
  芝加哥在 1925 年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世界罪恶中心、匪徒圣地。在芝加哥群架频繁发生,而贫民区则凶杀不断。关于黑人犯罪的描述在贝娄的小说中经常重复出现。在这部短篇中,贝娄仍然花了一些笔墨来揭露芝城当时的混乱。格里布去一家杂货铺打听格林先生的住处,呆在这里六年的铺子主人滔滔不绝地说着:“如果有人给枪杀,或者给捅了一刀,他们就把尸体搬走,也不找杀人凶手……他们捅刀子,偷东西,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这里虽然只是铺子主人的叙述,实则作者是在描绘当时芝加哥城的混乱不堪:警察的不作为,黑人犯罪频繁。
  4.希望之城
  格林先生象征着人生的希望,尽管这个希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格里布仍然要费尽周折去寻找。寻找的路途是不平坦的,环境十分恶劣:寒气袭人,烈风吹刮,天气昏暗,地冻天寒。秉持着“只要有口气,总是有希望”的信念,格里布在不断地寻找着,从杂货铺主人,到看门人,到年轻的黑女人,再到一屋子的人,格里布没有得到任何有关格林先生的任何信息,没有人认识格林,但一心想要做好自己工作的格里布仍然不愿放弃。故事的结局他终于找到格林的住处,遇到了赤身露体的醉酒妇女,把支票交给了她,他认为自己真的找到了格林先生,只是这个体面世界阻止了他和格林见上一面。格雷布“也有一种高兴的感觉”,因为他相信格林先生是存在着的,希望是存在着的。
  另一位对未来仍怀抱希望的则是菲尔德,他是一位退伍老兵,身患残疾,对自己的过往经历感到自豪,可到了晚年却只能靠政府的微薄的救济金过活,连买煤也成了难事,成了一名游离在城市的边缘人。但残酷的现实并未将他打垮,他内心依旧怀抱着希望。他为他的民族勾画出宏伟的蓝图,认定要解决黑人现在的处境,“唯一彻底的办法是要有钱。我们黑人一定得有自己的有钱人,没有别的办法。”他认为只有钱才能改变黑人的悲惨境遇,通过认捐的方式制造出一批百万富翁,进而改变所有黑人的命运。这位残疾老人怀有对整个黑人民族的忧患意识,想要为黑人同胞设计出一个美好的前景和未来。
  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与责任感为荒原社会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之光,正是像主人公和菲尔德这样怀抱着希望的人使芝加哥变成了一座“希望之城”。
  三、結语
  对于贝娄而言,芝加哥是他的生活居住地,同时也是作品中重要的城市形象。他屡次将所经历和观察到的芝加哥搬进小说,以芝加哥的城市生活为背景进行再创造,通过芝加哥的城市形象和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他所关注的城市问题和人类的精神状况。在这个短篇故事中,贝娄通过描绘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知识分子的精神迷失与追求,生活在平民窟的黑人的混乱虚无的生活状态,向我们呈现了三十年代那个充满迷失,荒凉,混乱但又不乏希望的芝城形象。
  参考文献:
  [1](美) 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 知识与文化的历史[M].吴子枫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张鸿声.“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研究[J].文学评论,2007,01:116-122.
  [3]袁昊.文学城市:一种可能的文学研究新范式[J].文艺评论,2015,03:39-47.
  [4]黄秀敏.寻找格林意义何在[J]. 世界文化, 2003 (01):14.
  [5]索尔贝娄:索尔贝娄全集.第十卷[M].宋兆霖主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3.下文中凡引有小说中语, 皆出自该译文, 不再注.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角度,结合弗洛伊德人格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麦克白在弑君前后心理,从而分析莎士比亚为何为“恶魔”辩护。麦克白的故事发生在旧秩序已经打破,新秩序未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欲望没有得到社会有效的约束,而其过去的道德观念仍在制约着人物的内心。麦克白是具有清醒道德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但其野心冲破道德,超我不能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导致其内心的崩溃和人
摘 要:文化是人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而随着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各个学科之间发产生融合,数字化的文化展示方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虚拟现实技术的普遍性应用,也将曾经仅仅只会在小说、电影中出现的科幻情节,逐渐成为了现实。作为未来文化数字化展示的技术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和文化的有效融合成为时下数字博物馆构建的主要方式。在文化领域中,利用虚拟现实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容易受到人为因素
基金项目:2018年度许昌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YB038。  摘 要: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侦探小说主要以叙事和情节曲折离奇为盛。因此,悬念的设置至关重要。纵观西方著名侦探小说家的作品,乔治·西默农的《自杀》和莫狄阿诺的《暗店街》情节引人入胜,其中悬念设置的不同更加引人注目。通过不同悬念的层层铺垫,两部小说“迷失自我”与“寻找自我”的主题得以更好地彰显。本文将从四个方面
摘 要:《汤姆·琼斯》是亨利·菲尔丁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末所创作的其写作生涯中的第三部小说,这部作品同时也是其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说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对主人公汤姆·琼斯从被抛弃被收养到再次被驱逐直至被认回以及收获美好的爱情进行了描述,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还是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与批评观都非常引人深思。文章将从《汤姆·琼斯》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小说的基本内容对其中的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产业、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类似《饥饿游戏》、《星际穿越》、《分歧者》等电影关于“未来世界”的描述,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极端化,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幻灭”、“集权主义”、“压抑人性”等方面,给予人们警示。本文尝试将电影中表现的乌托邦思想和电影中的乌托邦式“未來世界”,以及西方“乌托邦”社会的五大缺陷等线索来分析其利弊以展现电影内涵和现实
摘 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市的居所。经过历朝历代的维修保护,现今的草堂,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在杜甫草堂的博物馆体系中,诗意是其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成都杜甫草堂立足于杜甫及其诗歌文化,打造成为了诗歌文化中心,吸引来不少仰慕怀念杜甫、瞻仰诗歌文化的游客。草堂园林会给人一种普遍的印象:这是一个诗意的空间。空间本来就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成都杜甫草堂运用文本展示、诗意
摘 要:豫剧目前作为河南最著名的文化品牌,其语言文化也是以河南方言为载体表现出来的,一个是地方方言,一个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二者却紧密相连,豫剧以河南方言为载体而发展,河南方言以豫剧为表现形式广泛流传。一直以来都有对河南方言的研究,也有对河南豫剧的研究,但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因为以豫剧为切入点研究河南方言,虽然特别但也有局限性。豫剧与河南方言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彼此之间联系紧密,
摘 要: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在以白人主导的社会里饱受种族歧视,不断寻找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黑人群体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心灵上的创伤和满腔悲愤刻画得真切感人,极富感染力。本文从拉康三界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从想象界到象征界,最终到实在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及心理嬗变。  关键词:拉尔夫·
摘 要:废名的小说《桥》以乡村生活作为背景,以小林与琴子、细竹三个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穿梭全文,小说通过对众多意象的描写来象征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体悟。尤其在桥与塔两个意象的象征意蕴及二者的关联中,更是蕴含了人物独特的生命意识。小说对意象描绘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意象与人物的内心情感独白联系起来,使得诸如桥与塔等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意象,在同时放到人物身上时,都暗示出一种人物对人生的感悟、对个体存在的思索。
记得8月23日那天下午,我们85人苏州支教团抵达喀什机场,分别乘四辆车前往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在这条路上,在我二十几岁的人生里,第一次看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它是那样的冷峻,让我充满敬畏。如果把苏州的山比作翡翠,那阿图什的山就是黄金。放眼望去,山体覆盖的都是黄色的砂土,几乎看不到任何植被,属于典型的风蚀性“雅丹”地貌。出于生物老师的敏感,随即就开始思考,在这样的生态系统中,生存着哪些生物呢?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