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lecom_god0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角度,结合弗洛伊德人格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麦克白在弑君前后心理,从而分析莎士比亚为何为“恶魔”辩护。麦克白的故事发生在旧秩序已经打破,新秩序未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欲望没有得到社会有效的约束,而其过去的道德观念仍在制约着人物的内心。麦克白是具有清醒道德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但其野心冲破道德,超我不能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导致其内心的崩溃和人生悲剧。
  关键词:人文主义;心理分析;人格三部结构
  作者简介:何红玉(1976-),南京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2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中的人性大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自如地描述过各种人性的弱点,譬如《威尼斯商人》里夏洛克的贪婪,《奧赛罗》里奥赛罗的疑心和嫉妒,《哈姆雷特》里丹麦王子的优柔寡断,《李尔王》里老国王的偏执和自大,《麦克白》里的麦克白将军对权力的渴望。这些人性的弱点是通过抽丝剥茧地描述人物内心渐渐呈现,让几百年后的现代观众还能看到当时人的心理活动,了解他们的喜悦和痛苦。世界各地莎士比亚戏剧的不停地上演改编也说明这些戏剧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现代人反思自己行为和思想的一面镜子。
  《麦克白》挖掘了人性中黑暗的一面,麦克白篡权夺位弑君弑友,谋杀的残暴无论如何在道德上都是难以令人接受的;可是看完这场戏后,观众并没有像传统戏里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样大快人心,而是同情悲悯主角,甚至在戏的最后感到人生的虚无和绝望。本文试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角度,结合弗洛伊德人格学说去阐释麦克白的内心挣扎。
  莎士比亚年代神权退让,人文主义盛行。一般来说,人文主义是关于人性、人的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想态度和理论;强调以人为本位、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并用人的本性作为考察历史的尺度。[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发现过于夸大人的欲望,也会出现大问题:追逐自身利益和权力而不择手段,社会失序,道德沦丧,罪恶泛滥。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使“他们不甘于现状,有冒险精神,不惜出卖灵魂,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去张扬主体性和自由意志,大胆追求他们心中的自由。但是,他们将自由等同于权力、金钱、地位、爱情与异性,这致使主体性和自由意志的张扬变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贪婪、忌妒、刚愎自用、剥削、掠夺、尔虞我诈,甚至误杀、残杀、谋杀与暴虐。”[2] 麦克白的个人定位,开始是做一个令人尊敬、保家卫国的将军,其个人尊严和地位在国王授予考特爵士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他也相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这些想法在谋杀国王之前跟麦克白夫人的对话体现得很清楚,“他(国王)最近给我极大的尊荣;我也好容易从各种人嘴里博到了无上的美益,我的名声现在再发射最灿烂的光彩,不能这么快就把它丢弃了。”[3]
  但是随着女巫的出现,那或明或暗的预言改变了他的定位:是啊,王位近在咫尺,为什么不能是麦克白呢?!相对于他已经得到的权力和荣誉来说,最高权力对于他这么一个本处于高位的将军来说更有吸引力。于是他接下来跟最亲密的同谋——麦克白夫人一起暗杀国王,嫁祸两位王子,刺杀威胁他王位的大将班柯及其儿子,麦克德夫及其家人。这一系列雷霆行动可谓是干脆利落,很快麦克白坐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得到了想要的地位和权力。他心满意足了吗?没有!“荣名和美德已经死了,生命的美酒已经喝完,剩下来的只是一些无味的渣滓……” [4]麦克白精神压力巨大,内心沮丧,变得多疑恐惧,这些负面的后果几乎消解了得到最高权力的满足,甚至让他后悔。
  麦克白的故事正是发生在旧的秩序已经打破,新的秩序还未确立资本主义社会中。神权失去对王权和个人的控制,而在主张个人权利和价值的人文主义价值体系里,没有出现符合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的社会结构。具体来说,个人为所欲为追权逐利蒙昧良心道德,而没有具体的法律去约束其行为,只有道德感约束其内心,由于道德是内在的一种自身要求而不是外在的国家层面的强制,约束力差。换而言之,如果作恶之人毫无道德感,个人欲望无任何约束,个人行为可能危害整个社会。权力欲望是人天生就有的一种自然欲望,对权力的追逐本身没有善恶之别。故麦克白追求权力无可厚非,不择手段、损害他人利益才是最大的恶。
  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1923)一书中提出了“人格三部结构”(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说。他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构成。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力求是道德的,超我则能成为超道德的。超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或理想的自我实现。[5]麦克白夫人是这么评价她的丈夫的:“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又非要作非分的攫夺” [6]麦克白渴望得到最高权力,可谓是野心勃勃,这是他的本我,自我虽然力求道德,但是不起作用,本我完全淹没了道德。在追求王权的过程中,他犹豫不决,这固然是性格使然,但更多的本我的欲望受到超我约束,其中后天教育中的道德良心和社会伦理制约其行为,此时超我监控自我,限制自我作恶。可是随着女巫的介入,约束力减弱,代表本能的权欲膨胀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急需得到满足。“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冒颠踬的危险。” [7]弑君后他完全陷入痛苦,继而失眠,甚至希望自己没有犯罪。可正如他的良心遭受巨大谴责,尤其是提到“阿门”说不出口时,他知道自己是不可能得宽恕。
  得知麦克白夫人死去的消息后,他的内心冲突达到顶点。对他而言,死亡可以免去无休无止的挣扎和煎熬,是一种安息。众叛亲离的他说出这样震耳发聩的话语:
  “熄灭了吧,熄灭了吧,短促的烛光!人生不过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的伶人,登场片刻,就在无声无息中,悄然退下;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 [8]
  人生荒凉且毫无意义,笔者认为这不仅是麦克白作为王者误入歧途面临的绝望,而且也是莎士比亚及其同时代的人体验到的迷茫焦虑。不再相信君权神授,个人渐渐远离上帝怀抱,虽然还不到信仰崩溃的地步,可是相信人本身就可以创造奇迹,甚至出现人就是上帝在世间的完美体现这一观点让莎士比亚时期的人无比自信。可是追求个人自由的价值体系带来种种问题,人性种种弱点暴露在社会各个角落而没有有力的约束和规范。麦克白作为贵族,他是现有制度和道德的反叛者,也是剧中的悲剧英雄。而作为社会关系顶端的一员,他在这场人文主义变革中体验到的痛苦和焦虑应该是更加剧烈。在追逐权力的过程中麦克白清醒意识到自己的欲望、各种罪恶以及后果,这体现了误入歧途的人文主义者的丰富的心理状态。
  在这喧哗和骚动的世界里,个人该何去何从?在此,莎士比亚在几百年前的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写下了这个迷路贵族的感叹,也给麦克白以英雄般的退场。麦克白至死最后也不愿意坐以待毙,就是死他也要捐躯沙场。“擎起我的雄壮的盾牌,尽我最后的力量!” [9]这里具有悲壮的情怀不是视死如归的正面角色,而是穷途末路的篡位者。正如约翰.多恩在布道辞所写: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10]所以,麦克白的悲剧不仅是弑君弑友者的故事,更是每一个追求个人自由的人文主义者可能碰到的人生情景。
  参考文献:
  [1]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53.
  [2]肖四新. 西方文学的精神突围[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27-129.
  [3][4][6][7][8][9]《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朱生豪等译,第五卷。本文所引作品均出自该译本,以下不一一注释.
  [5]弗洛伊德1:癔症研究[M].车博文主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4.
  [10]约翰.多恩.丧钟为谁而鸣[M]. 新星出版社, 2009.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杜舒(1988.1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影视传播、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01  一次课堂观影让我接触到了《少年小赵》这部影片,看完后内心激动又复杂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开篇穿着毛主席时代军装,挥舞着中国国旗,声嘶力竭地喊着“中国加油,还我钓鱼岛,放我船长”的
摘 要:作为一名农村现代女性,其潜意识中对丈夫的角色定位,必定会对丈夫的思想产生冲击。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所塑造的农村社会主义新女性“妻”,将规训完美地融入到家庭日常生活之中,无疑会使得具有个人主义思想的丈夫最终只能彻底投降。因而,作为农村型的女性,对1950年代的婚姻内核已产生了质的影响。  关键词:《我们夫妇之间》;型女性;婚姻  作者简介:张梦(1995.10-),女,汉族,四川广元人,西
摘 要:张爱玲对女性的探究既有一种隔岸观火似的冷静,又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细腻。小说中女性的喜怒之感和爱恨之情若即若离却始终饱含深情,大多数女性对本能欲望没有太多掩饰,尽情显露,能被人一眼看破。疯狂追求女性的地位,母爱也被稀释甚至背离母性。女性畸形乱伦的恋爱关系压制了健康的恋爱,正常的婚姻关系成了名义和法律上的屏障。作品里的女性就和张爱玲自身一样,美是凄冷的美,雅是卑微的雅,女性的不幸是不被关怀的不幸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 0-01  《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1944年12月发表在胡兰成主编的《苦竹》杂志上的,1946年被收入《传奇》增订本。张爱玲曾在《自序》中说到:“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桂花蒸阿小悲秋》这篇小说正是战乱时期的上海中一个普通人——在洋人家帮佣的苏州娘姨丁阿
摘 要:当今时代,文学繁盛,国学如今在不同群体(年轻一众、幼儿、文教界高级知识分子等)当中发展的潮流可以反映、探究国学在当代的发展、演变,辨析国学的概念,正确的认识国学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国学仁为己任任重道远。既有好的一面,也有盲目的一面。国学发展如今尽管已成高原之势,但高原之上仍期待高峰出现。既做改革创新的呼吁者,又要
相信大多数人都认为,米饭的作用只是为了果腹,满足人们日常的身体消耗。但作为一个米面类的忠实爱好者,没有米饭,山珍海味仿佛也索然无味。  好的米饭煮出来不仅色泽光亮,吃起来更是软糯微甜,不知不觉就两碗下肚。那你知道最好的米是什么品种吗?  吃过五常大米的人,唇齿留香之余总有相见恨晚的感慨,正所谓“一餐五常米,浑忘酒肉香。”今天,就介绍一下五常大米,给你一个回家吃饭的理由。  一、“中国最好的稻米”—
摘 要:清代荷包不但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并且涵盖了浓厚的民族气韵和文化内涵。曾广泛被人民大众使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荷包,既是祝福、赞美、庆典及定情的象征,又是中国吉祥图案的大观园。清代荷包是清代手工艺代表形式之一,它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发扬中国民俗文化的进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清代荷包;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王梦玉,
摘 要:庾信是整个北朝时代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过人的才华以及由南入北的经历,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最早把南方文学的风采和北方文学的气骨在作品之中融会贯通,其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他的诗歌经历了由“宫体”的浮艳向“凌云健笔”的“老成”境界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他“南朝才子,北地羁臣”的江山之助。  关键词:庾信;南北之胜;宫体;江山之助  作者简介:徐翠翠(1992-),女,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摘 要: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困境,因此,准确掌握复合时代特色的发展机遇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极为有利。基于上述发展机遇,本文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所可能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解决措施  作者简介:刘洁(1988.4-),女,汉,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
摘 要:丹纳的理论在艺术理论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在《艺术哲学》这部理论著作中系统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对于进一步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丹纳;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作者简介:朱彦昭(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