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自我建构之路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den1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美国著名黑人小说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讲述了一位黑人青年在以白人主导的社会里饱受种族歧视,不断寻找自我身份的艰辛历程。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深刻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把黑人群体在白人主导的社会里心灵上的创伤和满腔悲愤刻画得真切感人,极富感染力。本文从拉康三界理论的视角来解读《看不见的人》中的主人公从想象界到象征界,最终到实在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及心理嬗变。
  关键词:拉尔夫·埃里森;《看不见的人》;主体建构;拉康三界理论
  作者简介:娄红英,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3
  引言:
  拉尔夫·埃里森(1914-1994)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黑人文学作家,同时是一个卓有成效的美国文学评论家。他对美国黑人文学和美国文学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的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这一作品自1952年问世以来,便赢得了多方赞誉,被誉为划时代的小说、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这部小说运用了反语、讽刺和比喻追溯了一位没有名字但有理想的的黑人青年在充斥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社会中寻找自我身份的心路历程。主人公的个人经历不仅象征整个黑人同胞的困境,也喻示着大部分现代人的普遍的生存状态。本文以拉康的三界理论为视角,从“想象界”、“象征界”、“现实界”三个维度,对《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对《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主体建构及心理嬗变过程进行全新解读,以期待通过拉康的三界理论对《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形象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一、拉康的三界理论
  雅克·拉康(1902— 1981)是二战后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他提出的镜像阶段论(mirror phase)对当代理论有重大影响,被称为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他把人的主体心理构成分作三阶段: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界理论是拉康关于主体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主体,是想象界、象征界、实在界的统一体。下面,本文将从拉康的“想象界”、“象征界”、“现实界”三个维度,对《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形象进行深入剖析。
  二、《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想象界”解读
  在想象界中,拉康提出了他的镜像阶段的理论。认为婴儿从出生后的六个月至十八个月中,从镜子中看到自己。镜中的影像并不是婴儿自身,但幼儿却是在对其的视觉认同中发现自我。所以,从一开始,幼儿建构自我的行为就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就是在对无数他者的认同中实现的。当幼儿看到了那些与自己形象相似的孩子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把“他”误认成了“我”。从而错误地把镜中的形象与自身等同起来,完成对自我的身份认同。
  (一)虚幻的自我
  想象界是虚幻的世界,当婴儿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镜中之像的时候,她就把镜中之像认同自己,建立起虚幻的想象自我。也就是说,自我通过对他人(即镜中形象)的认同而形成,首先要认同他者,然后才认同自身。这里的他者在拉康看来是小写的他者。由于从小被“白人总是对的”愚民式的教育及当时的社会秩序及文化所囚禁,所以他处处试图按照白人的价值观来塑造自己。对于白人的命令,他选择绝对不打折扣的服从,觉得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处处以白人的价值观来要求衡量自己。出身奴隶的他与祖先一样,秉持这样一条准则:在生活中应该自卑,才能符合白人心目中顺民的标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取悦白人,为的是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他在意的是白人眼中的那个“他”。主人公甚至在集会上发表激情澎湃的演说,阐明进步的秘密在于谦卑,尽管他的内心对于这个说法并不完全相信,但他真正在意的是这个说法是否能得到白人的认可,进而起到让他融入这个社会的作用。这个阶段他对自己真实的自我一无所知,完全活在自己虚幻的世界中。
  (二)异化的自我
  拉康认为人在前语言阶段就有了自我意识,并建立起一种“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个意识到的“自我”一开始就不是真实的,它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异化的镜像。这虚幻的镜像不仅是人关心的对象,更是催生人一切欲望的动力。欲望并不是单纯发自主体内心深处潜意识的需求,而是在人与人的语言交往关系中形成的,是在与他人的语言互动中不断更新的象征性力量。看不见的人这位主人公,为了能让人看见他,在他所住的地下室里总共安装了一千三百六十九盞灯,甚至在天花板上也拉满了电线,哪怕寸把大的地方他也不放过。整个地下室亮如白昼,“你或许会感到奇怪,一个看不见的人竟然还需要光,渴望光,珍爱光。也许正因为我是个看不见的人才这样的。光证实了我的存在,赋予了我的形体”,主人公这种对光的几乎接近畸形的欲望,也无形中折射出在现实中他渴望被别人尊重,渴望被重视的强烈愿望,从中不可否认的是主人公在其对自己命运的抗争中导致了他内心的异化。主人公在艰难的追寻自我的行为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在追寻和认同他者,是在认同一种他性,异己的因素,从而使自我愈发异化。主人公最后的感悟也说明了这点“为了寻求解答,我花了许多时间,兜了许多痛苦的圈子,最后才了解到别人生来就了解的一个道理: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我自己。”由此可以得出,自我从一开始就是异己的、他性的、异化的产物。主体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分裂的,自我根本上是一个他人。主体就是无人。小说里的主人公“真实自我”被这些层层的异化的、他者的伪自我所包裹,很难触及到他的内核。这也正好说明主人公为什么总感觉自己是一个“看不见的人”。
  三、《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象征界”解读
  象征界代表了作为社会秩序和文化的表征。当儿童形成他者的概念并将自我与他者认同时,他就开始进入了象征界,这里的他者是大写他者,是由语言和话语构成的。象征界是先于主体而存在且主导着主体之构成的秩序,主体必须通过认同这一秩序才能被主体化,才能获得其主体性的身份。主体的这次认同的关键就在于主体对属于象征秩序的父亲功能或者说“父亲之名”的确认,①“在这里‘父亲之名’这个比喻来指行使语言阉割作用的‘人’,它代表人类对法规和秩序的迫切需要。”唯有如此,主体才可内化父法所代表的超我的严律,才可获得自我理想,成为一个社会性的存在。当然,这种父亲功能是象征意义上的。   (一)父亲角色的出现
  当小孩进入象征界,在“父亲之名”的作用下,他这个虚幻的完整形象又被打破,从而产生缺失感。当主人公认同布莱索校长时,主人公就进入了象征界,他把布莱索博士当做理想的他者,文中说到“(布莱索)多少年来,他拼死拼活,爬到了校长的地位。有时我们都想象他曾只身步行到学校或者推着一辆独轮车来到学校,或者用别的什么显示决心和牺牲精神的行动证明他渴望知识”。他所处的文化社会就是这个文化社会的缩影,是支配主体主人公的他者,也是主人公的无意识渴望进入的地方。他设想如果不被学校开除的话,“我想象自己在发表演说,每演说一段,就被相机咔嚓一声拍下。我俨然成了年轻的布莱索博士,不再那样粗俗,事实上可以说很优雅。讲起话来我要轻声细语,我一定要讨人喜欢。说实在的,在北方我得有北方的谈吐,到南方就得有南方的腔调。布莱索博士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在这里理想中的布莱索博士就代替了父亲的作用。主人公对校长布莱索博士产生认同“他集中体现了我所乞求的一切:对于全国各地的富翁颇有点影响,他成了民族的领袖,拥有两辆、而不是一辆卡迪拉克轿车。”可以看出,主人公这次的自我理想是成为黑人民族领袖。后来校长推荐主人公开车陪一名叫诺顿的白人校董到校园各处游览,结果阴差阳错,主人公把他带到了黑人居住区,看到了乱伦的一幕,主人公因此被校长赶出了校园。然而直到这个时候,主人公还依然天真地幻想着能在纽约挣够学费并返回学校去继续他的学习。由此可见主人公还没有放弃对自我的追寻。
  (二)面具背后的真相
  当主人公的“理想自我”遭到否定后,兄弟会的出现让主人公看到了希望。然而后来发生的很多事情,让主人公逐渐彻底的认清了兄弟会的庐山真面目,在谈到真正地为黑人谋福利,兄弟会并没有真正采取一些实质性的行动,等到穷苦黑人真的需要他们的帮助时,他们却彻底抛弃了他们,并强词夺理地说这是为整体利益做出的理所应当的牺牲。主人公在经历了被诬告、被调职,目睹了克利夫顿葬礼后兄弟会的冷漠,甚至心安理得地牺牲信赖他们的民众后,终于看清了他们的实质,并彻底与之决裂。
  四、《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的“实在界”解读
  实在界是我们进入语言后面永远与之隔绝的自然界。这里的实在界不是日常的物体和人构成的客观现实,而是存在于这些熟悉的同一化了的东西之外的东西。拉康认为,实在界是超越语言范围的东西,它处在与“象征界”相对立的位置上。对于人类而言,拉康认为,“实在界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实在界是无意识主体所在的主观世界,是与客观世界相对。对于主体来说,实在是在潜意识中永远无法定义的、令他或她产生满足感的那个领域的东西。
  (一)回归真实自我的欲望
  实在并非外在的客观事物,它只是通过人的主观所形成的现象,而客观事物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未知数"。实在只是潜意识中让主人公产生满足感那个领域的东西。曾经几何时,看不见的主人公因为身为黑人而感到羞耻,他排斥黑人的价值传统,背离本民族的文化,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他否定和丧失了作为黑人的自我。然而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受挫的痛苦经历,促使他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进行反思,这也就说明了主人公一直以来所认为那些价值观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失业中的主人公流浪在街头看到一位黑人老者在卖烤山药,于是他买了一块山药吃了起来,“咬了一口,觉得这山药和我以前吃过的一样甜,一样热……我认为这些想法都是十分狂热和幼稚的,但是让那种对你所喜爱的东西表示羞耻的装模作样见鬼去吧。我再也不会装假了,我就是我”很显然,在这里主人公所指的“我”是一个认同黑人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我”,而不是以前那个极力想获得白人认可而对自己民族文化感到尴尬的虚伪的“我”,主人公暂时找到了实在界中潜意识里让他感到满足的那个领域的东西。然而这只是主人公暂时的自我回归。此后被杰克劝说,他又开始迫寻找新的自我。
  (二)地下室里的“新生”
  拉康认为人类从未放弃对虚幻自我的追求,以便于在实在界获得满足。拉康认为他者存在的事实,会让人产生焦虑,让人有一种丧失的感觉。于是婴儿请求重新团聚,也就是回到它曾经在现实界所拥有的原初的圆满知足和毫无分离的感觉。所以直到最后,在被人追杀并掉人地洞后,主人公才最终对自己有一种清醒的认识,并决定不再返回地面,“为了寻求解答,我花了许多时间,兜了许多痛苦的圈子,最后才了解到别人生来就了解的一个道理:我不是别人,我就是我自己” 。在落入地下室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而我的问题正是在于我一直试图走别人的路,却从不想走自己的路。同样,别人这样称呼我,后来又那样称呼我,却没有人认真想听一听我怎样称呼自己。因此,虽然多年来我很愿意把别人的意见当做自己的意见,现在我终于造反了。我是一个看不见的人。我走过漫长的道路以后又折回来。”“请注意,我并不因为落到这一地步而责备任何人,也不光是在嚷我错了。事实上,你部分的病根就藏在你自己身上。我身上潜伏着病根,可是长期以来总是归咎于别人。”从中可看出主人公在落入地下室里对过去行为的深深反思,对自我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尽管社会仍视之为“无形”,但他的心智已经逐渐成熟,对主人公来说也就意味着一个新生活的开始!
  结论:
  上文从拉康的三界理论视角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阐释,虽然笔者不敢断言此理论完全符合主人公的主体建构,但从小说所揭示的美国黑人所遭遇的生存困境及主人公几经沉浮的曲折人生经历上来看,作品凸显了拉康的三界理论的基本概念。自我是对他者的连续认同,自我本质是一个他人,人的欲望就是他者的欲望,主体的无意识就是他者的话语。看不见的主人公在这条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摸爬滚打,跌跌撞撞,最终完成了自己主体的自我建构。几经沉浮,主人公对自己的生存价值和自我身份有了深刻的了解,意识到了社会的无情及对人的异化,在经过了炼狱般的洗礼之后,主人公还依然能直面自己惨淡的人生和残酷的现实,足以可见人类身上的韧性及原初生命力,这在某种程度上彰显了作者对自己黑人民族给予的无限希望和信心。《看不见的人》这部小说与其说描写了黑人群体在美国的生存困境,不如说某种程度上小说中提出的关于生存和自我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黑人文学的范畴,表现了当代人生活的共同体悟,小说结尾处的“苍天之问””I speak for you?”更是一下子拉近了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自己的生存處境及对自己的真实自我进行追问。这也正好体现了这部小说所具有的超越地域、超越种族的文学价值,这也许是对这部小说的研究至今仍然长盛不衰的原因。
  注释:
  ①伊丽莎白·赖特,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第120页。
  参考文献:
  [1]拉尔夫·埃里森,任绍曾等译.看不见的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王逢振. 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J].外国文学研究,1999.
  [3]伊丽莎白·赖特,王文华译,拉康与后女性主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达瑞安·里德,黄然译,拉康[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王家湘. 20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庾信是整个北朝时代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过人的才华以及由南入北的经历,在中国文学史上,他是最早把南方文学的风采和北方文学的气骨在作品之中融会贯通,其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他的诗歌经历了由“宫体”的浮艳向“凌云健笔”的“老成”境界转变,这一转变得益于他“南朝才子,北地羁臣”的江山之助。  关键词:庾信;南北之胜;宫体;江山之助  作者简介:徐翠翠(1992-),女,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
摘 要: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困境,因此,准确掌握复合时代特色的发展机遇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极为有利。基于上述发展机遇,本文研究了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所可能面临的困境以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媒体;汉语言文学;解决措施  作者简介:刘洁(1988.4-),女,汉,河南开封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
摘 要:丹纳的理论在艺术理论体系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他在《艺术哲学》这部理论著作中系统提出了“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对于进一步推动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丹纳;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作者简介:朱彦昭(1993-),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摘 要:本文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追求个人自由和价值的角度,结合弗洛伊德人格学说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麦克白在弑君前后心理,从而分析莎士比亚为何为“恶魔”辩护。麦克白的故事发生在旧秩序已经打破,新秩序未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欲望没有得到社会有效的约束,而其过去的道德观念仍在制约着人物的内心。麦克白是具有清醒道德意识的人文主义者,但其野心冲破道德,超我不能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导致其内心的崩溃和人
摘 要:文化是人类经验的沉淀和总结,记录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而随着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与各个学科之间发产生融合,数字化的文化展示方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虚拟现实技术的普遍性应用,也将曾经仅仅只会在小说、电影中出现的科幻情节,逐渐成为了现实。作为未来文化数字化展示的技术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和文化的有效融合成为时下数字博物馆构建的主要方式。在文化领域中,利用虚拟现实可以有效地将一些容易受到人为因素
基金项目:2018年度许昌学院校内科研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YB038。  摘 要:作为通俗小说的一种,侦探小说主要以叙事和情节曲折离奇为盛。因此,悬念的设置至关重要。纵观西方著名侦探小说家的作品,乔治·西默农的《自杀》和莫狄阿诺的《暗店街》情节引人入胜,其中悬念设置的不同更加引人注目。通过不同悬念的层层铺垫,两部小说“迷失自我”与“寻找自我”的主题得以更好地彰显。本文将从四个方面
摘 要:《汤姆·琼斯》是亨利·菲尔丁在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末所创作的其写作生涯中的第三部小说,这部作品同时也是其最为成熟的代表作,在英国文学艺术史上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小说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对主人公汤姆·琼斯从被抛弃被收养到再次被驱逐直至被认回以及收获美好的爱情进行了描述,而无论是小说的情节还是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与批评观都非常引人深思。文章将从《汤姆·琼斯》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小说的基本内容对其中的
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产业、重要的传播媒介,在当代经济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类似《饥饿游戏》、《星际穿越》、《分歧者》等电影关于“未来世界”的描述,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极端化,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幻灭”、“集权主义”、“压抑人性”等方面,给予人们警示。本文尝试将电影中表现的乌托邦思想和电影中的乌托邦式“未來世界”,以及西方“乌托邦”社会的五大缺陷等线索来分析其利弊以展现电影内涵和现实
摘 要: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浣花溪旁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市的居所。经过历朝历代的维修保护,现今的草堂,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在杜甫草堂的博物馆体系中,诗意是其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成都杜甫草堂立足于杜甫及其诗歌文化,打造成为了诗歌文化中心,吸引来不少仰慕怀念杜甫、瞻仰诗歌文化的游客。草堂园林会给人一种普遍的印象:这是一个诗意的空间。空间本来就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成都杜甫草堂运用文本展示、诗意
摘 要:豫剧目前作为河南最著名的文化品牌,其语言文化也是以河南方言为载体表现出来的,一个是地方方言,一个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二者却紧密相连,豫剧以河南方言为载体而发展,河南方言以豫剧为表现形式广泛流传。一直以来都有对河南方言的研究,也有对河南豫剧的研究,但很少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因为以豫剧为切入点研究河南方言,虽然特别但也有局限性。豫剧与河南方言都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如此,彼此之间联系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