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尤·克·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中提出:“教学最优化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耗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热于探讨的课题,笔者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际谈几点浅见:
一、优化必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新课标的要求分析,个人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教学过程脱离学生和目标要求。“穿新鞋,走老路”,唯恐学生这不懂那不懂,满堂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的片面理解在传授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过程体验,积极性得不到唤醒和激励,学生在被动接受式的教学过程中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为了应付课改的要求,有的课堂互动过程不真实,流于形式。把课堂“互动”当成点缀,为互动而互动,出现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过程表面活跃,实际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实效性极差。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是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答案。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新课程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3)有的课堂教师教法单调,过程评价单一。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没创造和引入学习情景,每节课都是一种方法,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课堂表现木然呆滞;教学过程评价单一,以学生“识记应考”为中心,只重视“数字”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能力提高、情感价值培养等取向。
二、优化依据
(1)优化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基础上,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提高综合能力和提升情感价值观为目的的。
(2)优化教学过程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开展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辨、在“合作、竞争”、“竟争、合作”中让课堂“活”起来为核心的。
(3)优化教学过程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认知等方面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归纳提升,达到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需要为目标的。
三、优化过程
1.预习教材
目的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自主预习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预习前教师要明确预习意义和要求,注意把握时间和编拟提纲;同时也可设计几个紧扣重、难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预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好。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巡查,必要时给予启发指导,并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便于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完成二次备课,也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同时,也能在下一教学环节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灵动施教。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这课,我用这几个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你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吗?师生交往有何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与老师相处?学生在预习中就有了目的,能围绕重、难点进行预习。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老师这一职业的了解有很大出入,学习主动性和能力强的学生相比待进步的学生要了解得全面,与老师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也大相径庭。我整合了学生出现的不同观点,指导性的提出:“你最喜欢哪个学科的老师?请说明理由。希望老师怎么做?”。这样,可以更深入的去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根据学生所反馈各种信息,结合教学实际,重新整合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内容真实、有效。也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可靠依据。
2.探究合作
针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表现欲。通过思考、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合作,敢于发表,塑造自信、好学的新型人格。 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启发引导
启发引导应以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和探究合作为基础,贯穿其中。对重、难点或分岐、质疑之处进行启发式引导,让学生醍醐灌顶、自求有得。首先,引导启发要讲究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需求。中学生自我表现欲十分强烈,知识、能力有一定的积累。对自己的见解内心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即使出现偏差和错误也不愿接受一丁点的批评说教,否则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激励,用赏识的姿态侧面指出其不足,引导他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达到民主、平等、进取、高效;其次, 政治教学特点理论性较强,引导启示要紧贴社会生活和学习实际,直觀、生动,让课堂尽可能地回归自然,达到最好的启示效果。
4.归纳提升
通过练习、总结、能力训练、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所学知识溶入体系,学以致用,在指导自己的言行中得以提升。 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达不到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业必须要多元化,除了必要的口头、书面等形式,还要注重实践活动参与,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等德育教育目标。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这课,我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浏览网页、情境分析、举行辩论赛、表演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不同的文化应如何共处;知道怎样对待外来文化;掌握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该怎么做。让学生逐步形成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认识世界的个性品质。
四、结论
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验成功;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和精心组织;更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时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乐教乐学的新型政治教学模式,让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服务于政治教育,开创政治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一、优化必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从新课标的要求分析,个人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教学过程脱离学生和目标要求。“穿新鞋,走老路”,唯恐学生这不懂那不懂,满堂灌,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以教师的片面理解在传授知识,学生根本没有过程体验,积极性得不到唤醒和激励,学生在被动接受式的教学过程中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为了应付课改的要求,有的课堂互动过程不真实,流于形式。把课堂“互动”当成点缀,为互动而互动,出现没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也作为讨论的问题,过程表面活跃,实际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实效性极差。学生的讨论结果也是教师设计好的标准化答案。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的新课程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3)有的课堂教师教法单调,过程评价单一。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佳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没创造和引入学习情景,每节课都是一种方法,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课堂表现木然呆滞;教学过程评价单一,以学生“识记应考”为中心,只重视“数字”的评价,而忽视过程能力提高、情感价值培养等取向。
二、优化依据
(1)优化教学过程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和心理需求基础上,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提高综合能力和提升情感价值观为目的的。
(2)优化教学过程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开展合作探究,引发学生思辨、在“合作、竞争”、“竟争、合作”中让课堂“活”起来为核心的。
(3)优化教学过程以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认知等方面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归纳提升,达到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需要为目标的。
三、优化过程
1.预习教材
目的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自主预习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预习前教师要明确预习意义和要求,注意把握时间和编拟提纲;同时也可设计几个紧扣重、难点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预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为好。预习过程中,教师要巡查,必要时给予启发指导,并了解不同学习层次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疑点,便于教师结合课堂实际完成二次备课,也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同时,也能在下一教学环节中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灵动施教。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我知我师 我爱我师》这课,我用这几个问题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你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吗?师生交往有何重要意义?我们该如何与老师相处?学生在预习中就有了目的,能围绕重、难点进行预习。在指导过程中发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老师这一职业的了解有很大出入,学习主动性和能力强的学生相比待进步的学生要了解得全面,与老师相处的态度和方式也大相径庭。我整合了学生出现的不同观点,指导性的提出:“你最喜欢哪个学科的老师?请说明理由。希望老师怎么做?”。这样,可以更深入的去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根据学生所反馈各种信息,结合教学实际,重新整合教学过程,使得教学内容真实、有效。也为优化教学过程提供可靠依据。
2.探究合作
针对学生预习过程中存在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集思广益,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表现欲。通过思考、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合作,敢于发表,塑造自信、好学的新型人格。 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启发引导
启发引导应以学生自主预习教材和探究合作为基础,贯穿其中。对重、难点或分岐、质疑之处进行启发式引导,让学生醍醐灌顶、自求有得。首先,引导启发要讲究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特点和内心需求。中学生自我表现欲十分强烈,知识、能力有一定的积累。对自己的见解内心是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即使出现偏差和错误也不愿接受一丁点的批评说教,否则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渐渐失去兴趣。教师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和肢体语言进行激励,用赏识的姿态侧面指出其不足,引导他们直面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达到民主、平等、进取、高效;其次, 政治教学特点理论性较强,引导启示要紧贴社会生活和学习实际,直觀、生动,让课堂尽可能地回归自然,达到最好的启示效果。
4.归纳提升
通过练习、总结、能力训练、比赛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所学知识溶入体系,学以致用,在指导自己的言行中得以提升。 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达不到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作业必须要多元化,除了必要的口头、书面等形式,还要注重实践活动参与,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等德育教育目标。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这课,我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浏览网页、情境分析、举行辩论赛、表演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不同的文化应如何共处;知道怎样对待外来文化;掌握一名友好往来的使者该怎么做。让学生逐步形成注重实践、崇尚科学、自主自立、敢于竞争、善于合作、勇于创新、认识世界的个性品质。
四、结论
经过三年的改革实践证明: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体验成功;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中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和精心组织;更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时效。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乐教乐学的新型政治教学模式,让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服务于政治教育,开创政治课堂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