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一直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训练之一,然而目前农村小学的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令人堪忧。本文试就谈农村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农村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面过窄
1.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农村“讲问教学”充斥课堂(虽然近几年随着年轻教师的增加,情况有所好转,但长期的传统教学使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挤掉了原本属于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40分钟,仔细算来,学生的朗读时间却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匆匆去亦匆匆,如雁过无痕,流于形式。
2.朗读面过窄
不管是比赛读、检查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回顾读、感情读,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中规中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只顾一小块,损失一大块的朗读训练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落实语文教育的目标呢?
(二)朗读指导方式机械单一,形式化,实效差
1.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一
由于农村转正教师偏多,普通话不规范是一个突出问题,再加上地处偏远山村,天高皇帝远,多数教师缺乏一份学习的上进心,导致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甚至僵硬。
2.朗读指导形式化,实效差
每次参加校内公开课的时候,常见得教师照搬照抄教案,没有针对班级教学情况制定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常听得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男女比赛读,小组接龙读……朗读方式各种各样,表面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教师在读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没有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读后也不给予及时评价,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无目的无层次,没有入情入境、用心用情地去读。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做事一心两用,心不在焉。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扩大训练面
1.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前应当根据教材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等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朗读文本。读中要求运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通……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特别是自学性、预习性的朗读,切不可只做做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表达性朗读,更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适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作准备就仓促上阵。
2.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在保证了读的时间的基础上,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朗读成为课堂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甚至抢读。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量人而行,量材而读。评价则因人而异,多肯定少否定,多给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多让他们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朗读,不仅加深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易于小组成员读通读准课文,更扩大了朗读的训练面,以一带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精选朗读训练点,尊重学生朗读个性
1.精选朗读训练内容
“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这便是叶圣陶老先生所推崇的“美读”。然而真正的“美读”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朗读技巧上加大指导力度。那么,如何进行指导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精选朗读训练内容即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要有一个侧重点,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
2.尊重学生个性,开展个性化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朗读教学也该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阅历不同,对朗读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三)多样朗读,合理慎用朗读形式
(1)范读。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当需要激情引趣或是学生读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指导,并非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然后再按“得”去读,即上文所说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朗读教学。范读在一节课中不可多用,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练读、赛读的机会和时间。
(2)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学生产生唱读的温床,要谨慎选用。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齐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朗读形式。
(3)角色读。这种读法较能体现学生的朗读个性,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采用的机率也比较高,但也并非任何对话文都适用。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这种朗读形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礼泉小学)
一、农村朗读教学的现状
(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面过窄
1.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农村“讲问教学”充斥课堂(虽然近几年随着年轻教师的增加,情况有所好转,但长期的传统教学使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挤掉了原本属于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40分钟,仔细算来,学生的朗读时间却不足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匆匆去亦匆匆,如雁过无痕,流于形式。
2.朗读面过窄
不管是比赛读、检查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回顾读、感情读,教师往往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那么几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中规中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只顾一小块,损失一大块的朗读训练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怎能落实语文教育的目标呢?
(二)朗读指导方式机械单一,形式化,实效差
1.朗读指导方法机械单一
由于农村转正教师偏多,普通话不规范是一个突出问题,再加上地处偏远山村,天高皇帝远,多数教师缺乏一份学习的上进心,导致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甚至僵硬。
2.朗读指导形式化,实效差
每次参加校内公开课的时候,常见得教师照搬照抄教案,没有针对班级教学情况制定符合班级学生实际的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常听得甲生读了乙生读,男生读了女生读,男女比赛读,小组接龙读……朗读方式各种各样,表面看似热闹非凡,其实教师在读前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读中没有进行具体的朗读指导,读后也不给予及时评价,学生只是为读而读,无目的无层次,没有入情入境、用心用情地去读。长期下去,极易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目的性,做事一心两用,心不在焉。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读书时间,扩大训练面
1.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课前应当根据教材特点、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等安排好每一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朗读文本。读中要求运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吐字要清晰,字音要读准,句子要读通……要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特别是自学性、预习性的朗读,切不可只做做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表达性朗读,更要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适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作准备就仓促上阵。
2.扩大朗读的训练面
在保证了读的时间的基础上,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让朗读成为课堂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甚至抢读。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应量人而行,量材而读。评价则因人而异,多肯定少否定,多给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多让他们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朗读,不仅加深了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易于小组成员读通读准课文,更扩大了朗读的训练面,以一带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使朗读训练落到了实处。
(二)精选朗读训练点,尊重学生朗读个性
1.精选朗读训练内容
“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这便是叶圣陶老先生所推崇的“美读”。然而真正的“美读”并不容易,需要教师在朗读技巧上加大指导力度。那么,如何进行指导呢?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精选朗读训练内容即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要有一个侧重点,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推进。
2.尊重学生个性,开展个性化的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朗读教学也该如此。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阅历不同,对朗读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朗读教学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他们读出自己的喜好和理解,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三)多样朗读,合理慎用朗读形式
(1)范读。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当需要激情引趣或是学生读不到位时宜采用范读指导,并非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然后再按“得”去读,即上文所说的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朗读教学。范读在一节课中不可多用,要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自己练读、赛读的机会和时间。
(2)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竽充数”和学生产生唱读的温床,要谨慎选用。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齐读不失为一种好的朗读形式。
(3)角色读。这种读法较能体现学生的朗读个性,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采用的机率也比较高,但也并非任何对话文都适用。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用这种朗读形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礼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