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考試与评价的一些问题作肤浅的探讨。考试与评价体系的改革,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议题。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却不是唯一的。评价是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其内容呈多元化,主体呈互动化。课程改革,直接触及到考试制度与评价体系的改革,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评价;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课教育程改革的正式展开,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评价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它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美籍华人黄全愈博士在他《中美学校素质教育比较》的研究中曾提出自己的困惑: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中国小孩高分低能,而美国孩子低分高能,中国孩子起点超前而终点落后?其实这就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一些弊端特别是考试机制和评价失衡所造成的。
一、评价改革的研究意义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同时要保证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那么改革考试制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就成了我们重点的研究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对考试评价改革进一步提出要求:“改革考试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邓小平同志也曾对考试作过精辟的论述:一是要考试,二是不要迷信考试,三是要改革考试。
当前学校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方式一般都是采取统一命题,闭卷考试,评价方法单一。往往是“一纸定乾坤”,而忽略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及评价的主体取向;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只重视学生成绩,关注结果忽视过程,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改革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考试与评价的关系
考试与评价是相辅相承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有个界定:“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评价离不开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一个方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终极目标,而是要认识到评价的多样性、开放性以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重视过程评价,自我评价,突出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考试也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充分利用好考试这个评价机制。
三、评价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对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作了具体阐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方向性原则。要求要与党的教育方针一致,以素质教育,减负精神一致,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出发。坚持正确导向,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师生工作学习带来明确的定向。
2.差异性原则。学生因受家庭、社会及本身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会给学生的考试和评价带来差异,那么这时的评价内容是多样的,我们应关注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如果不能全面地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用,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
3.主体性原则。评价方法是多样的,而且是互动的。因此在评价取向上,要逐步由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转向主体取向。“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在处理评价的方式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评价的主体性。
4.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和结果处理上,千万避免主观臆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平、公正,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5.开放性原则。主体的差异给评价带来了多样化,同时评价的行为应该是由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因此,评价是开放性的。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体,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就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四、把握评价的两个目标
考试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研究目标,它包括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其中评价标准主要由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组成。
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是指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内在的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学科学习目标,也就是指课程标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评价的措施与方法,学期学年的阶段性评价是学科目标的研究内容。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研究评价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取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五、多样化评价考查的方式
在考查学生时,由于考题的多样性,评价学生也有它的多样性。用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去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特长会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得以张扬。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主要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生说话的准确性、概括性、逻辑性,朗读的表现力等各项学习技能和创造能力,以及作业的质量,去评价学生成绩。建议用等级分评价较好。并把这些成绩为期末总评作参考。如课堂知识评价(夺红星朗读大赛):
★ 读准字音
★★ 读得流利
★★★ 读得有感情
★★★★ 有感情地背诵
借助这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有梯度的评价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老师评价学生操作起来也简单实用。
2.阶段性考查
阶段性考查主要是在单元测试或阶段性知识小结时进行检测。考查时按教材内容分基础题、发展题、竞赛题,每类题型里均有操作题和创造性的题目,基础题面向中下层生,发展题让中等生和优等生解答,竞赛题让全体学生参与。考查完后以等级和鼓励两种方式评价学生成绩。等級分以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或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为评价标尺。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批评不轻视,还要给予鼓励,并多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以鼓起他们前进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信心。
3.随机抽样分级测试
随机抽样分级测试,是在学期中或期末从某年级每个班中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学生进行综合或单项知识测试,不排名,不公布。通过测评,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把握教学的动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意义深远,它是长期性的,而且反映在操作上,有其复杂性多样性及一种能动的量化。比如老师的一个鼓励赞许的目光,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像《穆老师的眼睛》这篇课文,曾经震撼了多少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来说,他们多么渴求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呀。可见,老师恰当得体的评价是何等珍贵。
为了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积极参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以求建立正确评价学生的机制,真正从实处做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师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4]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关键词】评价;改革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课教育程改革的正式展开,以考试为主要形式的传统评价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它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美籍华人黄全愈博士在他《中美学校素质教育比较》的研究中曾提出自己的困惑: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中国小孩高分低能,而美国孩子低分高能,中国孩子起点超前而终点落后?其实这就是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一些弊端特别是考试机制和评价失衡所造成的。
一、评价改革的研究意义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减负”,同时要保证教学质量,重视学生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那么改革考试制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就成了我们重点的研究课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2001年5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对考试评价改革进一步提出要求:“改革考试和招生选拔制度,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改革考试内容和方法,小学成绩评定应实行等级制;中学部分学科实行开卷考试,重视实验操作能力考查。学校和教师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和按考试结果公开排队。”
邓小平同志也曾对考试作过精辟的论述:一是要考试,二是不要迷信考试,三是要改革考试。
当前学校考查和评价学生的方式一般都是采取统一命题,闭卷考试,评价方法单一。往往是“一纸定乾坤”,而忽略了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过程的动态化,评价主体的互动化及评价的主体取向;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只重视学生成绩,关注结果忽视过程,难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对张扬学生的个性,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改革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考试与评价的关系
考试与评价是相辅相承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有个界定:“考试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评价离不开考试,考试只是评价的一个方式。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把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终极目标,而是要认识到评价的多样性、开放性以及评价的动态发展过程,重视过程评价,自我评价,突出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考试也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充分利用好考试这个评价机制。
三、评价改革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对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作了具体阐述,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方向性原则。要求要与党的教育方针一致,以素质教育,减负精神一致,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要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心理素质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出发。坚持正确导向,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给师生工作学习带来明确的定向。
2.差异性原则。学生因受家庭、社会及本身的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会给学生的考试和评价带来差异,那么这时的评价内容是多样的,我们应关注个体差异及对发展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如果不能全面地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因材施用,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影响。
3.主体性原则。评价方法是多样的,而且是互动的。因此在评价取向上,要逐步由目标取向和过程取向转向主体取向。“探索有利于引导学生,教师和学校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的评价方法” 。在处理评价的方式上,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了评价的主体性。
4.客观性原则。在评价过程和结果处理上,千万避免主观臆断。“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因此,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公平、公正,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5.开放性原则。主体的差异给评价带来了多样化,同时评价的行为应该是由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因此,评价是开放性的。学生是成长记录的主体,有教师、同学、家长开放性的参与,就使记录的情况典型、客观、真实。
四、把握评价的两个目标
考试与评价的研究,主要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研究目标,它包括评价内容、标准、评价方法和改进计划。其中评价标准主要由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个方面组成。
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是指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内在的素养,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学科学习目标,也就是指课程标准所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评价的措施与方法,学期学年的阶段性评价是学科目标的研究内容。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还要研究评价中的实际操作问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师应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采取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如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等,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点、潜能、不足以及发展的需要。
五、多样化评价考查的方式
在考查学生时,由于考题的多样性,评价学生也有它的多样性。用不同的形式和要求去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特长会得以发展,学生的个性能得以张扬。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1.平时考查
平时考查,主要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学生说话的准确性、概括性、逻辑性,朗读的表现力等各项学习技能和创造能力,以及作业的质量,去评价学生成绩。建议用等级分评价较好。并把这些成绩为期末总评作参考。如课堂知识评价(夺红星朗读大赛):
★ 读准字音
★★ 读得流利
★★★ 读得有感情
★★★★ 有感情地背诵
借助这种有效的激励手段,有梯度的评价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老师评价学生操作起来也简单实用。
2.阶段性考查
阶段性考查主要是在单元测试或阶段性知识小结时进行检测。考查时按教材内容分基础题、发展题、竞赛题,每类题型里均有操作题和创造性的题目,基础题面向中下层生,发展题让中等生和优等生解答,竞赛题让全体学生参与。考查完后以等级和鼓励两种方式评价学生成绩。等級分以A(90-100分)、B(80-89分)、C(70-79分)、D(60-69分)、E(60分以下)或优、良、中、合格、差五个等级为评价标尺。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表扬,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批评不轻视,还要给予鼓励,并多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以鼓起他们前进的勇气,获得成功的信心。
3.随机抽样分级测试
随机抽样分级测试,是在学期中或期末从某年级每个班中随机抽取同等数量的学生进行综合或单项知识测试,不排名,不公布。通过测评,及时反馈教学情况,把握教学的动态,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意义深远,它是长期性的,而且反映在操作上,有其复杂性多样性及一种能动的量化。比如老师的一个鼓励赞许的目光,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这也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评价。像《穆老师的眼睛》这篇课文,曾经震撼了多少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来说,他们多么渴求能遇到这样的老师呀。可见,老师恰当得体的评价是何等珍贵。
为了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积极参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以求建立正确评价学生的机制,真正从实处做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把师生从分数的“牢笼”中解脱出来,更好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3]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4]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