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数学教学中深深地感受到一切新的理念和新的做法都是实实在在地为了学生服务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学习,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为目的的。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逐渐形成这样的观念:以启发代替传授,开发学生智力,开发学生潜能,使他们逐渐养成善学,善问,善思的好习惯,以达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紧扣启发主题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以教师的思路为线索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学习的,所以只强调了教学的结果,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课堂教学中,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同时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存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化为一种启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探索,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展现学生特有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教学《奥运开幕》时,我并没有一味强调自己去教,也没有用自己的思路限制学生,而是采取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去寻找认识钟面,认识分,学会认识时刻的方法,而我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不至于让学生走太多的弯路。上这堂课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面,并让学生自己试着认认钟面,认认时刻。课前布置了前置性研究。课堂上,从钟表盘上的数、指针、大格、小格的认识,到时、分的认识,再到时刻的认识、准确写法,我仅仅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解决眼前的问题。我提出了三个问题:钟面上有什么?指一指你的发现。指针是怎样走动的?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样认识时刻的?教一教你身边的同学。整节课以这三个问题为导,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钟表面小组共同学习,讨论,我在教室里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时不时插上几句,紧扣提出的三个问题,甚至请教学生为我讲一讲,激发学生讨论的情绪。最后小组汇报结果,在汇报中,我及时地指出学生说得不对不严密的地方,轻松达到教学目的。从此可见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许多学生自己读书或问父母亲或与同学商讨认识了钟表的指针、分、与刻度的意思,有许多学生能够准确地认出几时几分,通过我的启发自然引入练习来考验学生自己学习的成果,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由此可见,课堂中适时适当的启发至关重要。
二、合理拓展书本知识,辅助启发主题
课堂教学是启发的重阵,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之后,我都会适量地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一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这样的启发,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更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性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起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重复”的奥妙》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有规律的涂一行花,把自己课堂上刚刚学习的知识展现出来,创造美,并运用自己的创造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比如:猜猜我如果再画一朵是什么颜色?猜猜我的第20朵花会是什么颜色?看一看我的所有花中,红色的涂了几朵?学生越上越兴趣盎然!又如,教学了《前后左右》这部分知识之后,可以拓展与数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说说前面或后面第几个是谁,左面右面呢?还可以让学生绘画,告诉大家自己画的画中谁的前面或后面是谁,谁的左面或右面是谁。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做猜人游戏,一人说,其余同学猜!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增强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与父母一起购买年货,帮忙算算帐。还可以帮助老师完成一些任务,比如说分给同学奖品,要求每个人的一样多,又比如说帮老师数数作业本数等等,总之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在不断的启发中,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自觉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采取灵活评价手段,完善启发主题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说起这些智能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个人具有多方面品质,因此学生也应该有多种品质,作为教师不能片面对待学生,更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学生,所以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只靠成绩的好坏,而是要全面客观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遵循学生评价的原则,改变旧有评价的单一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的思路,打破旧有的用分数评价学生好坏的模式,以发展的,多维度的,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将评价从单一的测试中解放出来,渗透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行为习惯等方面中,使学生评价更具全面性,更加贴近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第二,重在教学实践,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将评价深入到教学中去,并以多种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口头评价,表格式评价,成长记录袋等,但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肯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不回避缺失,并结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过程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反应教育教学启发主题的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启发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紧紧围绕做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不断提高学生全面素质。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紧扣启发主题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经说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以教师的思路为线索的一种固定的模式学习的,所以只强调了教学的结果,而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课堂教学中,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强调探索过程,同时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存要求,是一种不可量化的“长效”,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尽量将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化为一种启发学生参与,启发学生探索,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展现学生特有的学习方式。
比如在教学《奥运开幕》时,我并没有一味强调自己去教,也没有用自己的思路限制学生,而是采取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去寻找认识钟面,认识分,学会认识时刻的方法,而我只在适当的时候点拨一下,不至于让学生走太多的弯路。上这堂课之前,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或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一个钟表面,并让学生自己试着认认钟面,认认时刻。课前布置了前置性研究。课堂上,从钟表盘上的数、指针、大格、小格的认识,到时、分的认识,再到时刻的认识、准确写法,我仅仅是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解决眼前的问题。我提出了三个问题:钟面上有什么?指一指你的发现。指针是怎样走动的?说说你的发现。你是怎样认识时刻的?教一教你身边的同学。整节课以这三个问题为导,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钟表面小组共同学习,讨论,我在教室里巡视,参与小组讨论,并时不时插上几句,紧扣提出的三个问题,甚至请教学生为我讲一讲,激发学生讨论的情绪。最后小组汇报结果,在汇报中,我及时地指出学生说得不对不严密的地方,轻松达到教学目的。从此可见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许多学生自己读书或问父母亲或与同学商讨认识了钟表的指针、分、与刻度的意思,有许多学生能够准确地认出几时几分,通过我的启发自然引入练习来考验学生自己学习的成果,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急于表现自己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由此可见,课堂中适时适当的启发至关重要。
二、合理拓展书本知识,辅助启发主题
课堂教学是启发的重阵,但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探索科学的精神,在每一次课堂教学之后,我都会适量地布置一些实践活动,一些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作业,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学习。这样的启发,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更可以增强学生合作性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起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教学《“重复”的奥妙》中,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有规律的涂一行花,把自己课堂上刚刚学习的知识展现出来,创造美,并运用自己的创造提出自己喜欢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比如:猜猜我如果再画一朵是什么颜色?猜猜我的第20朵花会是什么颜色?看一看我的所有花中,红色的涂了几朵?学生越上越兴趣盎然!又如,教学了《前后左右》这部分知识之后,可以拓展与数数结合起来启发学生说说前面或后面第几个是谁,左面右面呢?还可以让学生绘画,告诉大家自己画的画中谁的前面或后面是谁,谁的左面或右面是谁。并让孩子们在教室里做猜人游戏,一人说,其余同学猜!另外,还可以启发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的活动,增强数学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与父母一起购买年货,帮忙算算帐。还可以帮助老师完成一些任务,比如说分给同学奖品,要求每个人的一样多,又比如说帮老师数数作业本数等等,总之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在不断的启发中,在不断的实践中让学生自觉学习,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三、采取灵活评价手段,完善启发主题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说起这些智能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个人具有多方面品质,因此学生也应该有多种品质,作为教师不能片面对待学生,更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学生,所以我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只靠成绩的好坏,而是要全面客观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遵循学生评价的原则,改变旧有评价的单一性。新课程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的思路,打破旧有的用分数评价学生好坏的模式,以发展的,多维度的,客观的过程性评价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将评价从单一的测试中解放出来,渗透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行为习惯等方面中,使学生评价更具全面性,更加贴近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第二,重在教学实践,采取多种有效方法。将评价深入到教学中去,并以多种的形式进行评价。如口头评价,表格式评价,成长记录袋等,但都突出评价的激励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既充分肯定学生的优势所在,也不回避缺失,并结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过程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反应教育教学启发主题的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启发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机会,创造条件,紧紧围绕做学生的引导者,启发者,不断提高学生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