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析-学习-练习”的微教研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pei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活动目标是幼儿园目标体系中最具体、最底层、最下位的,其特点就是明确、具有可操作性,能具体指导、调控教师的教学过程。而在实践中,发现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目标作为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甚至作为一学期、一学年皆通用的、笼统的、概括的大目标。其实,这些老师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我知道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结合《指南》《纲要》制订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适合的教育活动目标,但是却写不出来,于是只好照搬照抄。”
  这不禁引发我的思考:既然教师对于制订目标的原则、要求等理念性的知识都明白,制订出来的教育活动目标为什么“大而空”呢?究其原因是还没有将理念真正转化为实践。当前一致的观点认为,制订目标的基石是行为目标理论,因为它能使目标可理解、可把握、可操作,能够指导教师具体实施教育活动并评价其教育活动的效果。行为目标理论是帮助教师制订具体可操作目标的有利途径。于是,我基于行为目标理论设计、组织、开展了“分析-学习-练习”的微教研活动。
  分析——发现行为目标的内涵
  活动一开始我就直奔主题说明:本次教研活动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招数”,让每个人制订的目标变得具体、可操作,你们愿意尝试一下吗?话题一下子说到教师的心坎上,大家对此次教研充满了期待。
  接着,我依次抛出了三条不同领域、不同年龄班的教育目标,让教师集体共读。
  例1:小班艺术活动“我笑起来真好看”目标之一:通过照镜子观察,能画出自己脸上的眼睛、鼻子、嘴巴等主要部位。
  例2:中班语言活动“我喜欢你”目标之一:通过自主阅读、师幼共读、完整阅读,基本能读懂画面内容,初步了解故事的连环情节。
  例3:大班社会活动“学做小学生”目标之一:通过看视频、观察讨论的方法,了解小学生课堂的坐姿、站姿、举手发言交流等基本规范。
  读了如上教育活动的目标,老师们有什么思考与想法?
  教师1:我认为这三条目标都是很明确的、不笼统的,例如画出自己的脸、读懂画面内容……
  教师2:这些目标明显体现出小、中、大班的年龄特点。
  教师3:我看了这些目标就知道这个教育活动教师要做什么,孩子要干什么,以及教师的方法,比如看视频、照镜子等。
  教师4:我还看到了孩子最终学到的程度,比如,画出……了解……
  教师5:我觉得这些目标是能特定于本班的活动,在其他班级,或许不一定适宜。
  ……
  在教师针对三条目標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和碰撞中,我及时把她们的思考用表格归类的方式,记录在黑板上,让老师们进一步看到:设计教学目标,还要思考、设计好幼儿要掌握的关键经验到底是什么,分析我们班孩子可能学到什么程度,我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教……一条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背后是有内涵的。那么,其内涵中有哪些因素?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背后有怎样的理论支持?由此,自然引出了“行为目标”这个概念。
  学习——了解行为目标三要素
  之前的教研备课中,我对行为目标的理论以及三要素先学、先知、先觉,在接下来的学习环节中,就开始引着老师经历像我一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开始,我并没有把我搜索到的文献发给老师,而是抛出“行为目标”这个关键词,大家现场利用手机自行搜索学习5分钟。
  接下来,结合对上面三条目标的分析,分享自己的学习思考。
  教师1:我查阅到,行为目标的定义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表述来设计目标,它指向的是通过教育活动儿童所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设计中关注的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结果,行为目标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结合之前的三条目标,我认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都是行为目标,我以后制订目标也要以此为标杆。
  教师2:我查阅到行为目标的三要素:一是做什么,即说明具体的行为;二是怎么做,即说明上述行为的条件;三是做得如何,即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教师3:根据X老师,我发现了咱们之前表格的第一列,就是做什么,即幼儿学什么内容;第二列是怎么做,即我们的教学形式;第三列说的是做得如何,即效果和程度。
  基于教师的自主学习、讨论、分享、发现,我们及时进行了总结,备课中一个教育活动的每一条目标都要思考三个要素。1.学什么(内容):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够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了解目标是否达到。2.怎么做(条例):这些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3.做得如何(程度):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让教师看到行为目标理论下产生的目标,确实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见表1)
  练习——运用三要素修订目标
  当教师从理论上理解了制订一条具体、可操作的目标需要考虑的三要素之后,进入练习阶段:以年龄班为单位,对照备课本,对任意一个活动的目标进行修订。(见表2)
  通过“分析-学习-练习”的教研,总结出具体、可操作的适宜目标是指向孩子的发展的、适合孩子的,这样的目标我们认为有三看见:一是看见孩子在活动中做什么;二是看见符合本班幼儿的适宜的学习方式;三是看见活动的程度与结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行为目标理论对教师设计具体、可操作的教育活动具有指导作用,但并不是行为目标越具体越好,要在概括化与具体化之间寻找一个合适的“度”。同时,行为目标强调的是那些可以观察的外显的行为变化,但儿童的发展又有许多方面难以转化为这些行为指标,所以还需要基于对孩子真实行为的观察,对目标进行调整、完善。
其他文献
自2013年6月成立伊始,随着集团快速扩张,新建园所不断增加,各岗人员激增,新干部、新教师大量涌入。新小区、新建园、新的幼儿园教职工团队,“三新”叠加,导致朝花幼儿园在开园伊始会面临诸多挑战,尤其在小班入园适应阶段。同时,针对以往的入园适应研究多集中于幼儿园开学后采取的干预措施,我们思考可不可以在幼儿正式入园之前采取干预措施,帮助幼儿提前做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这样也可以指导家长在家里帮助幼儿提前
在一次例行巡视午餐的过程中,身为园长的我发现,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丁丁没有坐在桌子旁吃饭,而是在一边玩玩具,而小花老师端着一碗白米饭在喂他。我问:“为什么只给孩子吃白米饭?”小花老师解释,这个孩子只吃白米饭,只要有一口菜,他都会吐出来。我让她再试一次给孩子喂口菜,果然,孩子立刻吐了出来。  相比进餐常规,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仅吃白米饭的问题。于是,我和老师打起了配合——我给丁丁读绘本故事,小花老师把
说起管理,总觉得离我们一般的老师、班主任比较远,我觉得只有园长或者中层干部才需要“管理”吧。自从园长说我是个会管理的班主任,仔细想想我的日常工作内容,发现确实也离不开“管理”。下面就介绍一下我管理了谁,又是如何管理的。 同事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面对的就是搭班老师。每次有了新搭档,我都会开诚布公地对她说:“不管你喜不喜欢我这个人,从现在开始我们就是一个班的了,这个班好,我们大家都好;这个班不好,
我所在的班级有个叫辰辰的小男孩,也和文中谈到的希希类似。记得刚来幼儿园不久,我就发现辰辰不爱喝汤,离园时与家长反映这一情况,家长很坦然地说:“孩子在家一直都不喝汤、不喝粥,您以后就别让他喝了。”第二天早晨送孩子来园时,家长还当着孩子的面嘱咐老师:“麻烦您别让他喝汤了,不然孩子因为这事抵触上幼儿园。”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我觉得教师还是该有一些“小偏心”,但这个“小偏心”需
小班孩子晨晨在一次户外走平衡木时不小心摔倒了,腿上擦破了皮。晚离园时,我向家长说明情况。  我:“今天户外游戏时,我组织小朋友走平衡木,晨晨走到一半没站稳,不小心从平衡木上掉了下来,腿上擦破一点皮。家长您放心,我们保健室及时消毒处理了,没有大碍。”  家长:“走平衡木?平衡木多高呀?”  我:“15厘米左右。”  家长:“这么小的孩子干嘛练习走平衡木?我们家孩子本来就爱摔跤,那么高更要摔了。以后我
3~6岁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经常会运用拟人或夸张的手法,使用贴近幼儿生活、易于幼儿理解的“童话”来达到教育目的。比如,玩具被扔到了地上,教师通常会说:“我听到地上有一个玩具在哭,谁来帮帮它?”这样的话语能立刻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唤起孩子的情感,经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现儿童,播种“童话”  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把事物当做具体的人来看待,心
分析林林的内心,他其实是希望得到同伴的理解和友谊的。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儿童,在生活上多一点关心,在游戏中多一点关注,在同伴面前多给他一分鼓励和肯定,让他渐渐融入快乐的集体生活。针对这类幼儿,我们应该耐心指导,可从幼儿、教师、家长三个维度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引导,渐渐改变其攻击性行为,引导其感受到身边有“爱”围绕。  1.我们可以多开展“我和好朋友”的活動,了解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关心、谦
我把“双十一”收到的很多快递盒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摞在一起,放在美工区供孩子们制作使用。可乐过来问:“赵老师,这是大蛋糕吗?”还没等我回答,他就向小朋友们喊道:“小朋友们,这有大蛋糕!”听到他的召唤,小福、小溪赶紧跑过来。  小福看到盒子,对可乐说:“这不是蛋糕,蛋糕上有奶油!”可乐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站在那儿一动不动。我马上接过小福的话,说:“那你们想不想把它变成蛋糕呢?”小溪听后,高兴地说:“想,
引导一部分孩子的深入探索与回应一个孩子相比,都重要,没有哪个更重要之分。我的做法是:在伦伦大叫“烟,烟”,围观、玩水的孩子越来越多时,不必急于介入,先让这部分孩子充分感受、探索。而对于阳阳的小兔,可以先满足他的要求,和他一起欣赏兔子,及时回应,让阳阳得到支持,以免有失落感。至于其他孩子的踩水游戏,老师可在回教室后小结中,进行一次讨论,比如“刚才小朋友在玩粉笔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将问题抛出来,引发
1991年7月,我自幼师毕业后在幼儿园做老师,到2018年7月,我从事幼儿教育已经27年,期间有幸经历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布与贯彻。一路走来,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幼儿教育在改革中拥有了生命活力,幼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尊重和欣赏,他们自身的成长力量得到激活与释放。幼儿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