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车灯才刚吃力地剐出一小片光亮,前方的夜又黑压压扑将过来,而后面的夜依然提刀提枪地紧紧追赶,长尾巴狼一样甩也甩不掉。
我们掉入夜色的包围圈了。
一车人是回乡下老家的。下了班已是五点半,折腾了一番,才到镇上就看不到天色了,我们还得摸黑走一段山路。好在车内挤,大家都顾不上夜的黑。最先开口的总是二姐,她叹息着,“唉,以前我们怎么就不懂回来帮阿爸呢?”
一车人沉默下来,夜色便沉重起来。二姐指的是父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到外地帮大哥带孩子去了,家里的农作物全归爸爸一个人打理。几年前我们沿着这条路用殡葬车把他送走了。“还不是这两年,我们也才懂得,摘茶果这么辛苦!”接过话头的往往是大姐。她的叹息夹杂在车里人各自的回忆中,水一样滴入窗外的夜色里去了。
到家的时候已经八点多,母亲早早就把廊前、过道和大厅的所有灯光都打开了。通常车声一到,她就从屋子、厨房或是茶果堆里迎出來,勾着脑袋佝着背,站到廊前灯下,满面红光地招呼着。一周不见,她的背更驼了,头发又白了一层。
“阿母!”“哎!”
“外婆!”“哎!”
“老阿太!”“哎!”
从来都这么简单,从来都这么隆重,就像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披星戴月地赶回家,就为的是叫出这一句呼唤,听到这一声回答。一呼一应间,我们的内心踏实了,仿佛每一个细胞都放松舒坦下来,温暖熨帖地住在了它一直想住的地方;古旧的老木屋也亮堂起来,在黑夜的村庄里发着光。
有时候母亲并不迎出来。那是她夜以继日地把头埋在茶果堆里,时间一久,腰部和脖子全都僵直,站不起来了——虽已七十多岁,但她其实不驼背的,她只是习惯性地在这个时节里勾着脑袋佝着背。在她眼前,廊子、过道和大厅的地板上,小山一样堆放着茶果。大厅和廊子上的山峰,是几个周末里我们一车一车从远山上载回来的;过道上的小丘陵,是母亲每天一袋一袋地从房前屋后驮回来。经过两三个星期的风吹日晒,茶果们一个个咧开了嘴,露出油光发亮的茶籽,眉开眼笑地向我们呼唤着。我们顾不上寒暄,一个个系起围裙、戴上袖套,取了竹箩装籽、布袋装壳,在母亲身边团团围坐下来;孩子们尖叫着,扑到茶果堆里玩闹去了。
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多么贫瘠呀,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从前?那时候整个村庄都是根据地,打野仗、掏鸟蛋、捕知了、挖蚯蚓、捉田鸡,剥下树皮卷军哨,装订木板做滑轮车……
现在想来,即便小小一株油茶树,也山溪般带给了我们源源不尽的快乐。春天布谷鸟一叫,叫醒满树的新叶芽。可有些叶芽儿不安分呀,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一点点鼓胀,变肥变厚,变成让我们垂涎欲滴的“茶耳”和“茶泡”。茶耳是叶状的,茶泡像皮球;随着气候变暖,清明前后,那层浅红淡绿的薄膜褪去,就可以食用了,鲜嫩嫩、脆生生、甜滋滋,还带着股笑眯眯的清香。初冬来临,大人赶早摘果,我们也绝不偷懒。为啥?有油茶花呀!那时节茶林里花果同枝,大人说它们“抱子怀胎”,但我们只盯着油茶花——那些茶花,花朵白雪雪的,花蕊金灿灿的,正笑得欢呢。折一枝芒萁秆,抽去里面的小白芯,就是一根空心管;握紧,抬头,插入花心一吸,花朵深处那沾着晨露的花粉和花蜜呀,一罐一罐地就把我们小小的心给装满了!
那时唯一不知道的,就是茶事的艰辛了。不用说孩童时期,早几年因为工作忙、孩子小,我都没有回家帮忙。唯有的一次,还坐在茶树下睡着了,儿子伸出小手摸摸我的脸,怯生生地叫“妈妈,妈妈”。那次糗人经历,成了哥哥姐姐嘲笑我的话柄,谈起一次笑话一次。
去年就不同了。从采果到剥壳,我一次也没落下。印象最深的是到“牛脊坑”采茶。山陡,树高,茶果少。偏偏遇上瓢泼大雨。大家冷得嘴唇发紫,却挨着淋,没一个人肯收工回家。也是,好不容易腾出一个周末,怎能放弃?那些茶果,早一天摘榨不出油,迟一天摘就会裂开,掉光了籽。再说谁会把一整山茶果扔给母亲?
那回抢收,就像抢险。外甥女是一家报社的美编,还兼职经营着一家年销售几十万的网店,也结了仇一般爬到树的最高处,用长钩子钩下每一颗茶果,扔入背着的竹箩,倒进树下的蛇皮口袋。因为林子才刚锄过草,土皮松软,在雨中特别滑,往往走一步就溜几步。我们把茶果一袋袋扎紧,挨着树根堆放,再由二哥和二姐夫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步一挪移地递送到大路边。大家无声而默契地进行着,谁也匀不出多余的力气说话,耳边只有大雨浇打树木和山地的声音,泼喇喇,泼喇喇。为了防滑,每试一步都要用脚趾头使劲钉,才能把自己钉牢在陡坡上。几天后我发现脚指甲瘀青了,像是一块块黑木炭,却不肯一次性脱落。一点一点地长、一点一点地修,待到新指甲长出来,今年茶事又到了。
今年还好,没碰上雨,却碰上了“蚁”。它们在树上筑了一个又一个足球大的巢,大山是它们的领地,茶林就是它们的家;我们反倒成了外来侵略者。它们匆匆忙忙,在茶叶、茶枝、茶果上成群结队地爬来爬去,带着螯针的尾巴高高翘起,一副跃跃欲试、随时进攻的样子。不一会儿,大家头上身上手臂上,到处是蚂蚁。本来我就是个过敏性肤质的人,一只蚂蚁都碰不得,何况像这样满山的蚂蚁?于是额头、耳背、手脚、肩膀……几乎全身红肿。
“回去回去!我们不要你帮忙!”哥哥姐姐看了心疼,大声呵斥道。
“没事啦没事,蚂蚁多了不怕痒,”我说。
——我怎么可能先回去呢,怎么可以?每个人都那么卖力,仿佛在跟谁偷偷较着劲,又仿佛在跟谁暗暗生着气。母亲一天天地见老了,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都不说。总有一天,她会跟父亲一样沿着那条路离开我们。没有了母亲,茶事便不再有意义了。没有了母亲,故乡还是故乡吗?
到底我们还是如母亲所愿,把属于我们家的每一颗茶果都搬回来了,堆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里。说实话,我恨这些山一样堆着的茶果,尽管一百斤茶果能榨出两三斤油。整整一个多月里,母亲都一个人默默低着头,用十指把茶壳一片一片剥开,把茶籽一粒一粒剔出来。每年这个时节,她看起来都要比实际年龄老上一二十岁。可是我的老母亲却喜欢极了它们,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个样。她说,我恨不得每年多摘几个星期的果,多剥几个月的壳。所以每到周末,二哥都丢下城里的生意,大姐都带上折腾人的小孙儿,二姐夫都跟着我们周五回家、周六搭早车进城上班。“我们剥一个晚上,可以让阿母少剥一个星期呢。”大家一边剥茶壳一边盘算着说。
我们掉入夜色的包围圈了。
一车人是回乡下老家的。下了班已是五点半,折腾了一番,才到镇上就看不到天色了,我们还得摸黑走一段山路。好在车内挤,大家都顾不上夜的黑。最先开口的总是二姐,她叹息着,“唉,以前我们怎么就不懂回来帮阿爸呢?”
一车人沉默下来,夜色便沉重起来。二姐指的是父亲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好长一段时间,母亲到外地帮大哥带孩子去了,家里的农作物全归爸爸一个人打理。几年前我们沿着这条路用殡葬车把他送走了。“还不是这两年,我们也才懂得,摘茶果这么辛苦!”接过话头的往往是大姐。她的叹息夹杂在车里人各自的回忆中,水一样滴入窗外的夜色里去了。
到家的时候已经八点多,母亲早早就把廊前、过道和大厅的所有灯光都打开了。通常车声一到,她就从屋子、厨房或是茶果堆里迎出來,勾着脑袋佝着背,站到廊前灯下,满面红光地招呼着。一周不见,她的背更驼了,头发又白了一层。
“阿母!”“哎!”
“外婆!”“哎!”
“老阿太!”“哎!”
从来都这么简单,从来都这么隆重,就像一个必不可少的仪式。我们披星戴月地赶回家,就为的是叫出这一句呼唤,听到这一声回答。一呼一应间,我们的内心踏实了,仿佛每一个细胞都放松舒坦下来,温暖熨帖地住在了它一直想住的地方;古旧的老木屋也亮堂起来,在黑夜的村庄里发着光。
有时候母亲并不迎出来。那是她夜以继日地把头埋在茶果堆里,时间一久,腰部和脖子全都僵直,站不起来了——虽已七十多岁,但她其实不驼背的,她只是习惯性地在这个时节里勾着脑袋佝着背。在她眼前,廊子、过道和大厅的地板上,小山一样堆放着茶果。大厅和廊子上的山峰,是几个周末里我们一车一车从远山上载回来的;过道上的小丘陵,是母亲每天一袋一袋地从房前屋后驮回来。经过两三个星期的风吹日晒,茶果们一个个咧开了嘴,露出油光发亮的茶籽,眉开眼笑地向我们呼唤着。我们顾不上寒暄,一个个系起围裙、戴上袖套,取了竹箩装籽、布袋装壳,在母亲身边团团围坐下来;孩子们尖叫着,扑到茶果堆里玩闹去了。
现在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是多么贫瘠呀,哪里比得上我们的从前?那时候整个村庄都是根据地,打野仗、掏鸟蛋、捕知了、挖蚯蚓、捉田鸡,剥下树皮卷军哨,装订木板做滑轮车……
现在想来,即便小小一株油茶树,也山溪般带给了我们源源不尽的快乐。春天布谷鸟一叫,叫醒满树的新叶芽。可有些叶芽儿不安分呀,它们在春风的吹拂下一点点鼓胀,变肥变厚,变成让我们垂涎欲滴的“茶耳”和“茶泡”。茶耳是叶状的,茶泡像皮球;随着气候变暖,清明前后,那层浅红淡绿的薄膜褪去,就可以食用了,鲜嫩嫩、脆生生、甜滋滋,还带着股笑眯眯的清香。初冬来临,大人赶早摘果,我们也绝不偷懒。为啥?有油茶花呀!那时节茶林里花果同枝,大人说它们“抱子怀胎”,但我们只盯着油茶花——那些茶花,花朵白雪雪的,花蕊金灿灿的,正笑得欢呢。折一枝芒萁秆,抽去里面的小白芯,就是一根空心管;握紧,抬头,插入花心一吸,花朵深处那沾着晨露的花粉和花蜜呀,一罐一罐地就把我们小小的心给装满了!
那时唯一不知道的,就是茶事的艰辛了。不用说孩童时期,早几年因为工作忙、孩子小,我都没有回家帮忙。唯有的一次,还坐在茶树下睡着了,儿子伸出小手摸摸我的脸,怯生生地叫“妈妈,妈妈”。那次糗人经历,成了哥哥姐姐嘲笑我的话柄,谈起一次笑话一次。
去年就不同了。从采果到剥壳,我一次也没落下。印象最深的是到“牛脊坑”采茶。山陡,树高,茶果少。偏偏遇上瓢泼大雨。大家冷得嘴唇发紫,却挨着淋,没一个人肯收工回家。也是,好不容易腾出一个周末,怎能放弃?那些茶果,早一天摘榨不出油,迟一天摘就会裂开,掉光了籽。再说谁会把一整山茶果扔给母亲?
那回抢收,就像抢险。外甥女是一家报社的美编,还兼职经营着一家年销售几十万的网店,也结了仇一般爬到树的最高处,用长钩子钩下每一颗茶果,扔入背着的竹箩,倒进树下的蛇皮口袋。因为林子才刚锄过草,土皮松软,在雨中特别滑,往往走一步就溜几步。我们把茶果一袋袋扎紧,挨着树根堆放,再由二哥和二姐夫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一步一挪移地递送到大路边。大家无声而默契地进行着,谁也匀不出多余的力气说话,耳边只有大雨浇打树木和山地的声音,泼喇喇,泼喇喇。为了防滑,每试一步都要用脚趾头使劲钉,才能把自己钉牢在陡坡上。几天后我发现脚指甲瘀青了,像是一块块黑木炭,却不肯一次性脱落。一点一点地长、一点一点地修,待到新指甲长出来,今年茶事又到了。
今年还好,没碰上雨,却碰上了“蚁”。它们在树上筑了一个又一个足球大的巢,大山是它们的领地,茶林就是它们的家;我们反倒成了外来侵略者。它们匆匆忙忙,在茶叶、茶枝、茶果上成群结队地爬来爬去,带着螯针的尾巴高高翘起,一副跃跃欲试、随时进攻的样子。不一会儿,大家头上身上手臂上,到处是蚂蚁。本来我就是个过敏性肤质的人,一只蚂蚁都碰不得,何况像这样满山的蚂蚁?于是额头、耳背、手脚、肩膀……几乎全身红肿。
“回去回去!我们不要你帮忙!”哥哥姐姐看了心疼,大声呵斥道。
“没事啦没事,蚂蚁多了不怕痒,”我说。
——我怎么可能先回去呢,怎么可以?每个人都那么卖力,仿佛在跟谁偷偷较着劲,又仿佛在跟谁暗暗生着气。母亲一天天地见老了,我们都看在眼里,但是都不说。总有一天,她会跟父亲一样沿着那条路离开我们。没有了母亲,茶事便不再有意义了。没有了母亲,故乡还是故乡吗?
到底我们还是如母亲所愿,把属于我们家的每一颗茶果都搬回来了,堆在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里。说实话,我恨这些山一样堆着的茶果,尽管一百斤茶果能榨出两三斤油。整整一个多月里,母亲都一个人默默低着头,用十指把茶壳一片一片剥开,把茶籽一粒一粒剔出来。每年这个时节,她看起来都要比实际年龄老上一二十岁。可是我的老母亲却喜欢极了它们,像喜欢自己的孩子一个样。她说,我恨不得每年多摘几个星期的果,多剥几个月的壳。所以每到周末,二哥都丢下城里的生意,大姐都带上折腾人的小孙儿,二姐夫都跟着我们周五回家、周六搭早车进城上班。“我们剥一个晚上,可以让阿母少剥一个星期呢。”大家一边剥茶壳一边盘算着说。